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似,唯美主义是19世纪后半叶主要畅行于文学领域的一种美学思潮,法国被公认是它的发源地,也是它的总部所在。吉尔伯特和库恩的《美学史》第十六章中曾以"'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幻想破灭的浪漫主义"为题,以反叛现实作为宗旨介绍了唯美主义的兴起。作者认为自雨果发表《悲惨世界》、欧仁·苏发表《巴黎的秘密》一类小说以来,底层社会骇人听闻的贫困现实,迫使艺术家将反映社会的阴暗面引为己任,结果是曾经作为大众向导的艺术家,现在正在变成大众恭顺的奴仆。不是因为艰难的生活,就是因为贪婪追求财富,使多多少少人远离了美的传统。如何令艺术和美在这个巨大的压力下幸存下来?作者认为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唯美主义标识提出的社会背景,目的在于反对将低劣的趣味掺入艺术,而维护艺术的纯洁性。
吉尔伯特和库恩对唯美主义的发生阐释虽然明显偏袒这一美学思潮的形式主义倾向,但是并非没有道理。"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提出至少有两种针对性,其一是为人生的艺术,其二是为金钱的艺术。就对后者的否定而言,它正显示了艺术自我意识的日益觉醒。而对前者的否定,它虽然可能如吉尔伯特和库恩所说,是矫枉过正的一个结果,但艺术与人生的血缘关系,其实永远也是否定不了的。这一点日后将由波德莱尔作出证明。但除了对艺术教化功能的强调,实证主义影响下风靡一时的科学主义,显然也是唯美主义针对发难的靶的。唯美主义提出艺术作品在人文活动中具有崇高的价值,恰恰是在于它自身的魅力,艺术作品没有外在的功用和道德目的,不必从艺术作品中来追究一种环境、一种时代、一种人生,艺术的目的即在于它自身形式的完美,这就是美。故艺术当以自身为目的供人观照欣赏,这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含义。
唯美主义的美学纲领公认发端于戈蒂埃1835年偏激有余、建树不足的《〈莫班小姐〉序》。但这一思潮形成气候则稍晚一些,其中福楼拜、龚古尔兄弟和波德莱尔,都当过引人注目的领袖人物。唯美主义引入英国系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之功,1873年出版的名著《文艺复兴》中,他提出"为其自身故热爱艺术"。但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无疑则推王尔德。此外1849年即已谢世的美国诗人爱伦·坡,通常也被视为唯美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尤其对他推崇备至。再往上看,唯美主义的历史根源还每被上溯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特别是康德"纯粹美"非功利无涉外部世界实用目的的思想。我们不会忘记浪漫主义也是从康德美学中汲取了灵感,就以艺术形式的美为追求目标而言,唯美主义一定程度上正是浪漫主义的余波,而在它之后,象征主义又接过福楼拜曾所谓的这一"美的宗教",悄悄登上了历史舞台。事实上,我们这里将要介绍的戈蒂埃和波德莱尔,恰恰是一个循着浪漫主义的足迹走向唯美主义,一个则是在唯美主义和神秘主义之间,开启了象征主义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