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美是生活(1 / 1)

"美是生活",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核心命题,恰如"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的核心命题一样。这个定义是这样的: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21]

这个定义,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表述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美是生活;这是一个总的规定,它规定了,美的本质在于生活,美就在生活本身。第二层,那种我们在其中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生活的事物就是美的;这是进一步对决定美的本质的生活的说明,它规定了什么样的生活才使事物成为美的对象——那种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使事物成为美的对象。第三层,那种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东西就是美的;这是换一个角度,从对象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具体规定了一些不能直接让人看见生活的自然事物的美的根由,即在于它们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也就是规定了自然美的本质:显示生活或使人想起生活。这三个层次构成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本质的完整定义,这个定义不仅规定了美的本质规定性(生活,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而且具体规定了社会美的本质(在其中看得见生活)和自然美的本质(显示生活或使人想起生活)。

这个定义所考虑的主要也就是现实中的美的事物(现实美)的本质,而并不涉及艺术美。因为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念中,艺术不单是美,所以,他说:"我是说那在本质上就是美的东西,而不是因为美丽地表现在艺术中所以才美的东西;我是说美的事物和现象,而不是它们在艺术作品中的美的表现。"[22]因此,他紧接着这个定义下面又说:"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为要证实这一点,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现实的各个领域内美的主要表现吧。"[23]

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个定义本身及其推衍、阐述来看,"美是生活"的命题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不可避免的局限。

"美是生活"把美的本质归于事物本身所显示的客观社会生活,这就有力地批判了把美的本质归于理念(观念)的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美奠定在比较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上。这在西方美学史上是很有意义的。它一方面扫**了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主潮;另一方面让唯物主义哲学比较牢固地占领了西方美学的舞台。

这种坚定的唯物主义倾向,不仅在"美是生活"的完整命题中体现出来了,而且在这个定义的推导过程中也显示出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先从美感谈起:"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接着推论:"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然后指出:"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24]最后就得出了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这个过程就明示我们,美是美感的对象,是美的事物所包含的现实生活。因此,"美是生活"的命题,不仅从本体论上揭示了美的物质客体性,而且从认识论上阐述了美的现实客观性。

其次,"美是生活"命题也揭示了美的相对性和变易性,从而显示出为美而斗争的理想化。

这个命题中特意点明了"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决定事物的美的本质的东西。这就十分明白地表示,车尔尼雪夫斯基是认识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决定美的本质的生活是相对于"我们"而言的"应当如此的生活",所以由这种生活决定的美,当然也是相对于一定的"我们"而言的,也是会变异的。因此,他很自然地肯定了美的时代性:"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谁也不会有所抱怨。"[25]同样,他也很自然地排除了美的绝对性:"绝对的准则是在美的领域以外的"。[26]这些不仅回答了流行美学对现实美的责难,而且批驳了流行美学的被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辩证法之后而产生的形而上学性。

当然,由于当时沙皇专制政府的高压政策,车尔尼雪夫斯基未能在论文中直接抨击当时的现实生活,但是,他分析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农民的生活、商人的生活产生了不同的美,并从这些分析中得出了美的理想性:"如果说对苍白的、病态的美人的倾慕是虚矫的、颓废的趣味的标志,那么每个真正有教养的人就都感觉到真正的生活是思想和心灵的生活。"[27]"所谓人的美我们以为就是可以从其中看到生活,尤其是使我们感到神往的生活的表现,我们自己就对这种生活感到迷恋。要是我们一心向往所有表现了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愿望和我们的爱情的目的和对象的东西,这又何奇之有?"[28]再联系到他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丑恶现象的斗争,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到"美是生活"命题的为理想而斗争的含义。正因为如此,他盛赞果戈理对现实生活(沙皇专制下的生活)的批判。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5年)中,他指出:"在俄国美文学中持久地贯彻讽刺——或者说得更公允一点,所谓批判倾向的功勋,却应当特别归给果戈理。"下面的原注是:"在最新的科学中,所谓批评,并非单单评判民众生活的某一部分现象——艺术、文学、或者科学,而是一般地评判生活现象,这种评判是根据人类所达到的见解,根据这些在和理性要求相对比之下的现象所激起的感情而发的。"[29]他还直接称赞果戈理"已经成为一切反对邪恶和平庸的人们的领袖了"[30]。这些也表明了他的美学和美的概念的斗争性(为改善生活而斗争,首先要批判现实生活)。他自己的一生就是在用文学、文学批评、美学为武器为改变俄国的社会生活而斗争。

再则,"美是生活"还必然地接近了关于美的阶级论的高度。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以"美是生活"的定义探究现实各个领域的主要表现时,由于对作为美的本质的生活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乡下美人"和"上流社会的美人"的不同表现。他说:"丰衣足食而又辛勤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人的必要条件。'弱不禁风'的上流社会美人在乡下人看来是断然'不漂亮的',……乡下美人因为辛勤劳动,所以不能有纤细的手足,……上流社会美人的耳朵必须是小的。偏头痛,……也成了一件有趣的、几乎是可羡慕的事情。"[31]因而由于生活方式的结果,乡下美人:面色鲜嫩红润,体格强壮,结实,生气蓬勃,不会发胖,大手大足;上流社会美人则:苍白,慵倦,柔弱,委顿,纤手细足,病态;而商人家庭中的美人就是:臃肿不堪,面色不健康,涂脂抹粉,牙齿发黑。[32]这种观点,在当时系统、科学的阶级论尚未流行的落后的俄国,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美是生活"突出地强调了现实中的美,批判了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现实美的片面观点。

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引述了费舍尔对现实中的美的几段批评以后,立即说:"现实中的美,不管它的一切缺点,也不管那些缺点有多大,总是真正美而且能使一个健康的人完全满意的。"然后,他一一驳斥了费舍尔的对现实美的批评,诸如自然美是无意图的,美在现实中很少见到,现实中美的事物之美是瞬息即逝的,是不经常的,个别的事物不可能是美的等,并且从建筑、绘画、音乐、文学(诗)等方面加以证明:"艺术作品在轮廓的美上决比不上活人的面孔","一个塑像的美决不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决不能比本人更美"。"在音乐中,艺术只是生活现象的可怜的再现,生活现象是与我们对艺术的渴望无关的。""在情节、典型性和性格化的完美上,诗歌作品远不如现实。"总之,"现实生活的美是超过'创造'的想象之产物的美了"[33]

这一切论述,尽管有许多偏颇之处,但是,它却矫枉过正地批驳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对艺术美的过分夸大,对当时的俄国美学界肃清唯心主义美学观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倡导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捍卫果戈理的文学传统和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传统,肃清德国浪漫主义和法国伪古典主义美学和文学的影响上,也是势在必行的。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命题,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确立之前的最完整的、有理论专著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中的美的定义,似乎可以说是西方美学史上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前的旧唯物主义的集大成。它的历史功绩应该是永远值得我们记取的。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个美的定义的致命的弱点。第一,它建立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因而还不可能是彻底的、全面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唯物主义把人当作生物学上的一个"类",而不当作"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生活"(жизиь)在车尔尼雪夫斯基那里更多的不是指"社会生活",而是"类的生命"。这一点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他关于人的美的阶级性的分析上。他虽然已经天才地猜测到了人的美有鲜明的阶级性,因而有乡下美人、商人家庭中的美人、上流社会的美人的鲜明差异,但是,他却未能给予这种美的阶级差异以科学的解释,而把这种阶级差异归结为人的血液循环的生理性质。他这样分析:"上流社会的美人就完全不同了:她的历代祖先都是不靠双手劳动而生活过来的;由于无所事事的生活,血液很少流到四肢去:手足的筋肉一代弱似一代,骨骼也愈来愈小;而其必然结果是纤细的手足。"[34]而农家姑娘既然经常劳动,因此就不会长脂肪,不会发胖;由于劳动,血液就流得很均匀,一直流到了四肢。不会停留在中间部分,因此农村姑娘的手足就发育得很有力,大手大脚也就成了乡下美人的一种表现。这种分析明显地带有直观唯物主义的性质,没有科学地解释美的阶级性的原因。这种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倒还具有点美化俄国宗法社会农民生活之嫌,也表示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站在宗法制度农民的立场上来肯定乡下美人之美的。

第二,这种观点,由于缺乏辩证法观点,因而贬低了艺术和艺术美,把艺术和艺术美仅仅当作现实生活和现实美的苍白代替品,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艺术论的极端走向了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艺术观的另一极端,终究未能正确解决现实(美)与艺术(美)的真实关系,在理论上暴露出了直观唯物主义美学的艺术观之苍白无力。

第三,这个命题内部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其一,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矛盾。从"美是生活"的本身来看,美当然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车尔尼雪夫斯基本人也反复强调这一点:"从'美是生活'这个定义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美的领域不包含抽象的思想,而只有个别的事物,——我们只能在现实的、活生生的事物中看到生活,而抽象的、一般的思想并不包括在生活领域之内。""三,这种客观的美,或是本质上的美,应该和形式的完美区别开来。"[35]"对我们来说,美的却是生活本身,究竟什么样的观念通过这个生物而体现,这跟我们可不相干,……我们需要的只是,这个生物在我们看来是生气勃勃的。""美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而不是由我们的想象把它加到自然界去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称作美的事物,它在我们的眼睛里也像它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它的一切物质方面也都在它的身上保留下来。"[36]这些都表明,他认为美就是由客观现实生活规定的事物的客观属性,但是,这个作为美的本质的"生活"却又是"依照我们的理解应该如此的生活",那么,美又要根据人的理解(主观意识)来决定,又成为了具有主观性的东西。这就给他留下了一个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个矛盾的根源还在于,他没有把握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受到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在社会历史的领域中必定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其二,自然美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美是生活"的定义,规定了自然美在于"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37]。"在自然界中动物最容易使人想到人和他的生活,因此在动物中我们要比其他一切自然界更容易发现美和丑。""在动物界我们看到了生活;植物界使我们想到生活。"[38]这些当然是强调了自然美的生活内涵(社会性),但是,这些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风景之类的自然属性(色彩的新鲜、茂盛和形状的多样、植物的响声、树枝的摇**,等等)作为构成美的外在形象的东西,似乎仅仅成为一种引起类比联想的引子,因而在构成美的事物中事物的自然属性就不仅没有重要意义,甚至与社会属性相矛盾。因为在自然美中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是无法直接统一的,而必须经人的联想活动"想起生活","看到生活",事物的自然性才转化为社会性,这才产生自然美。这样,自然美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就是矛盾对立的,形式与内容自然也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乃是产生于直观唯物主义无法理解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的自然的人化所形成的自然美的特殊性。其三,艺术和艺术美与现实和现实美的矛盾。"美是生活"突出了现实生活和现实美的重要美学价值,但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贬低了艺术和艺术美。这样,在车尔尼雪夫斯基那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艺术是现实不在场时充当现实的苍白的代替物;另一方面,艺术又要成为人的生活教科书。这也是直观唯物主义缺乏辩证法观点的必然结果。

当然,尽管"美是生活"有这样的致命弱点,但是在西方美学史上仍然是一个划时代的美学体系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前关于美的本质的最具生命力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