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美学和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 / 1)

的确,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是一个应用费尔巴哈的思想来解决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尝试"[9],而论文的题目则是: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由此可见,他认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个一般的、广泛的问题"。[10]这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是涉及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美学的学科定义,车尔尼雪夫斯基先后有过一些比较明确的说法:

假如美学在内容上是关于美的科学,那么它是没有权利来谈崇高的,正如同没有权利谈善、真等等一样。可是,假使认为美学是关于艺术的科学,那么它自然必须论及崇高,因为崇高是艺术领域的一部分。[11]

最简单、最妥当的美学定义莫过于"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因此它的对象就是研究美的概念、美的各个不同方面以及它是怎样表现的。[12]

既然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就无法把关于崇高或者伟大的论文加到里面去。但是假使把美学看成关于艺术的科学,它就应当谈谈伟大,因为,顺便说说,艺术也描写伟大的,正像它也描写滑稽、善,也描写生活中一切使我们可能感到兴味的东西一样。[13]

所谓美学假使不是整个艺术、特别是诗的共同原则的体系,那又算是什么呢?[14]

他的这些说法明白地告诉我们,他认为美学的对象应该是美和艺术,而且艺术应该是美学的一般的、广泛的、基本的对象,因而也可以说是中心对象。

那么,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和艺术,在学科内又应如何相互关联起来呢?这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来作为他的学位论文——美学论文(论述美学基本问题)的标题的缘由。美学的基本(中心)对象是艺术,但它又必须与美联系起来,这就必然要提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么一个基本问题。尽管车尔尼雪夫斯基自己没有明白地说,我们也似乎可以把握住这个内在的逻辑脉络,进而似乎也可以推论他关于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因此,美学是一种人文科学,艺术是美学的中心研究对象。

在《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的确,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的真正内容,特别是诗,根本不是自然,而是人类生活。认为艺术的主要内容就是人的生活的这份伟大光荣,就是属于他们的,在他们之后,这样表示的,就只有莱辛了,所有追从他们之后的人都无法理解这一点。"[15]而就在这同一篇论文中,他还开宗明义地说过,所谓美学假使不是整个艺术,特别是诗的共同原则的体系,那又算是什么呢?[16]那么,这就无异于明白地点出了美学的人文科学的性质。因此,他才接着说道:"所谓'艺术在于模仿'生动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再现人的生活的这个想法,在古希腊,应该算作是绝对正确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们的美学见解中一致把这想法作为基础。"[17]这同样也是他把"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基本问题的思路的进一步说明,他是在以亚里士多德、莱辛的继承人的身份来说明美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因此,他认为,"我们的美学向来就承认,应当以精确研究事实作为基础"[18],主张"没有比美学更生动的科学了"[19]。这些观点,对刚刚独立起来的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此外,我们还想强调一下,"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一范畴的提出,不仅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而且对美学本身的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

最早把"关系"范畴引入美学之中的,应该是法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儿。他认为"所谓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给麦尔生神父的信》)。而十分明确地把"关系"作为美的范畴的规定的则是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狄德罗,他直接说过"美在关系"。后来的德国古典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都说及过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然而,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这里才第一次直接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美学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短语中,车尔尼雪夫斯基不是用连词"与"(И)或前置词"Mежду"("在……之间"),而是用前置词K("对……")来连接艺术和现实。因此,我们认为,不能把"Эстетические Отнощения Искусства К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译成"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而应译成"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表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不把艺术与现实在审美活动中视为平等、并列的关系,而是视为艺术从属于现实的关系,也包含有艺术对现实采取"审美态度对待"的意思在内。这样就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规定了美学研究艺术对待现实的审美方式的主要内容,对于克服唯心主义美学颠倒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错误倾向是有极大价值的。

尽管车尔尼雪夫斯基并没有对"审美关系"一词作过具体说明和规定,但是这一范畴的提出对于后来的美学家们就是一个重要启示。所以,苏联的许多美学家在集体编写《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中译本,1961年)时就采用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来规定美学,在中国美学界也有许多美学家运用了这个术语,在20世纪80年代,蒋孔阳先生就规定:美学是以艺术作为中心,并主要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一门科学。[20]这些都可以见出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提出的"审美关系"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