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平和思想
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ьццевкий,1828-1889年)是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经济学家、美学家和文艺评论家。1828年7月24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在伏尔加河下游萨拉托夫城一位神父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开明,颇有教养的神职人员,公务之余亲自教育车尔尼雪夫斯基进行学习,使得天资丰厚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小即能从父亲的藏书中学到不少语言、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车尔尼雪夫斯基少年时代就显示出了较高的语言天赋和文学爱好。在十三四岁时,他就掌握了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和法语,并努力学习波斯语。19世纪俄罗斯伟大作家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等人的作品使他大受感动。他们的作品中所揭露的当时沙皇俄国专制农奴制度下的种种黑暗现实,深深地扣动着他的心弦,使他联想到他在萨拉托夫所目睹的一切:纤夫、码头工人、流浪汉的悲惨处境,农奴主残酷奴役农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被迫害的革命者和囚徒从他家旁边大街上艰难地走过,无辜的人们遭鞭笞和被处决……这一切培养了他对俄国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统治的仇恨,引起了他对农奴和贫苦大众的同情,他心中涌动着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一切新知识的渴望。在征得父亲同意后,车尔尼雪夫斯基未等中学毕业就申请退学,于1846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
他就读于大学的时期,正是沙皇专制最反动黑暗的时期,沙皇尼古拉一世采取高压政策,阻扼进步事业,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村破产,农奴制也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同时,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影响下,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平民知识分子也在进行大力宣传,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情绪不断滋长。在彼得堡大学就有著名的解放运动活动家彼得拉谢夫斯基领导的小组在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与许多有革命情绪的同学过从甚密,一起谈论哲学、文学、历史问题,也关心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1848年冬天,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成员哈内科夫结识,使他接触到了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形成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一心想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中寻求关于俄国社会政治问题的答案。同时,他还从哈内科夫那里得到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并信服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大学时代,他还写过一些小说,试图在《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上发表。大学毕业前夕,他写了一篇评论冯维辛《旅团长》的论文,初步提出了生活的真实是"艺术美的法则"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
1853年,在彼得堡为了谋取一个教授职位,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在武备中学教书,一边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年冬天学位论文顺利地完成了,但是,由于论文中的激进观点使得校方犹疑不决,拖了一年才得以答辩。论文答辩虽受到听众的高度好评,但是,论文最后被束之高阁。1855年5月论文终于发表在《现代人》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全面批判,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为基础建立了新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体系。
1853年5月,车尔尼雪夫斯基来到彼得堡不久以后就以崭新的美学观点和战斗姿态登上俄国文学批评论坛,并加盟《现代人》杂志,与涅克拉索夫合作默契,于1855-1856年在该刊发表了《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捍卫了别林斯基,高度评价了普希金、果戈理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写成了俄国第一部新的文学批评史。这些业绩深得涅克拉索夫赞赏,因而在他1856年夏出国之前,车尔尼雪夫斯基被委任为《现代人》主编。1857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又邀请杜勃罗留波夫参加《现代人》负责评论栏,他自己管政治栏。他们的合作使得《现代人》成为当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激进的前哨阵地,因而也受到贵族自由派的攻击。
1857年开始,车尔尼雪夫斯基直接关注俄国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当时,1855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尼古拉一世去世,亚历山大二世即位,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于1861年自上而下地宣布废除农奴制。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力主自下而上地反对沙皇制度和农奴制,著文揭露沙皇"解放农奴"的欺骗性和虚伪性。19世纪60年代初,在革命转变的急风暴雨时期,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多地投入了革命实践活动,因此,他成为了反动势力的眼中钉,有人骂他是"该死的社会主义者"。
1862年初,由于人民反对"解放"农奴诏书的风潮不断,沙皇政府悍然镇压。《现代人》和《俄罗斯的话》被勒令停刊八个月,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寓所被搜查。在被关在彼得保罗要塞期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另一方面努力撰写经济学文章,翻译、创作文艺作品,著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就写于1862年12月4日至1863年4月4日,并很快在《现代人》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最终,沙皇政府判决:剥夺公民权,服苦役十四年,终生流放西伯利亚。
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他"恩准"将车尔尼雪夫斯基迁往阿斯特拉罕。在那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警察的严密监视下,没有行动自由,不准发表文章和著作。但是,这些年他仍然不倦地写作,翻译了德国语言学家施拉德的《比较语言学》、卡彭特的《自然的能》、韦伯的《世界史》,撰写了《〈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第三版前言》等论文。
1889年6月,车尔尼雪夫斯基被允许迁往故乡萨拉托夫。10月,他病倒了,10月29日因脑溢血与世长辞。他的死震动了全国,葬礼变成了群众游行示威,举国哀悼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赞誉他为"文学中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称他为"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列宁则说:"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他从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终保持着完整的哲学唯物主义的水平,能够摈弃新康德主义者、实证论者、马赫主义者以及其他糊涂虫的无聊的胡言乱语。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上升到,更确切些说,由于俄国生活的落后,不能够上升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1]
他的美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前最高水平的唯物主义美学。主要著作有《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又译《生活与美学》,1855年)、《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6年)、《莱辛,他的时代,他的一生与活动》(1856-1857年)、《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186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