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林斯基在自己的文学批评活动中,对于诗(文学)的分类是非常重视的,他专门写过一篇《诗歌的分类和分科》,在那里把诗(文学)分为抒情文学、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而悲剧、喜剧和正剧又构成了戏剧文学。因此,他不仅是从文学类型学意义上来谈悲剧和喜剧的,而且也从美学上来谈悲剧和喜剧,他曾明确说过:"悲剧的因素存在于现实中,所谓生活的肯定中;喜剧的因素存在于具有客观现实性的幻影中,生活的否定中。在中篇小说、长篇小说、长诗里面,都可能有悲剧,在它们里面,也可能有喜剧。"[65]
首先,别林斯基把悲剧和喜剧当作对生活的肯定和否定的两种形式。
在《智慧的痛苦》中,他是从诗(文学)的分类学谈起(诗分成三类——抒情的、叙事的和戏剧的;而戏剧诗又分为两个科:悲剧和喜剧),然后从诗的本质出发把诗分为两种:肯定的或者现实性的诗,和否定的或者幻影性的诗。前者就是悲剧,后者就是喜剧。[66]
别林斯基作了这样的论证:因为诗的对象是现实或者现象中的真实,而生活出现了两个方面——现实性的或者理性的现实,这是生活的肯定,以及幻影性的现实。这是生活的否定,因此,作为现实的复制的诗也就分为两方面,[67]这就是悲剧(肯定的诗)和喜剧(否定的诗)。而且他还把果戈理的《塔拉斯·布尔巴》和《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作为两者的例证,认为"前者描写生活的肯定,而后者描写它的否定"。
别林斯基的这种论述,当然明显地表露出了黑格尔美学的影响,即从实体性的有无来看悲剧和喜剧的本质,但是,由于他坚持了诗(文学)是现实的再现,从而把悲剧和喜剧直接与生活联系了起来,从而又很自然地超越了文学分类学,而把悲剧和喜剧当作了一种美学范畴来看待。这一方面包含着现实主义美学的基因;另一方面也具有素朴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自觉的辩证法因素。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别林斯基对于喜剧和悲剧的具体论述。
关于喜剧,别林斯基特别强调对现实生活中贬抑人类尊严的丑恶事物的辛辣嘲讽和鞭挞,而不追求轻松的幽默和机智的揶揄。他说:"喜剧应该描写生活与目标之间的悬隔,应该是由贬抑人类尊严所激起的剧烈的愤怒的结果,应该是讥刺,而不是打油诗,是**的大笑,而不是愉快的嘲笑,应该是用胆汁、而不是用稀薄的盐写成的,总之,应该在其最高的意义上,即在善与恶、爱与自私的永恒的斗争中拥抱生活。"这是由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决定的。他为使艺术忠实再现现实所以主张用喜剧形式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他认为,喜剧的目标,是在与生活概念的矛盾中表现生活;它的因素,不是仅仅由于想嘲弄而善良地揶揄一切的那无邪的机智,不,它的因素是苦辣的幽默,严厉的愤怒,不作诙谐的微笑,而作刻毒的大笑,不以打油诗、而以讥刺来追击卑琐和自私。
据此,他把可笑性作为喜剧的重要特征之一。他称果戈理的中篇小说为"生活的可笑的喜剧"。他并分析了喜剧可笑性的矛盾性质及其现实根源,认为:"可笑构成喜剧的特色。……喜剧的可笑,则是从现象和高度理性现实法则之间的连续不断的矛盾而来的。……喜剧的基础则是引发笑声的喜剧的斗争,然而在这笑声里听见的不仅是欢乐,并且还有为人类尊严被贬抑而进行的复仇……"他用这一可笑性理论来分析果戈理等人作品中的喜剧形象,指出:"任何矛盾都是可笑和喜剧性的源泉。现象和理性现实法则之间的矛盾,表露在幻影性、有限性和狭隘性里面——例如在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身上;现象和它固有的本质、或者思想和形式之间的矛盾,或则表现为人的行为和他的信念之间的矛盾——例如恰茨基;或则表现为设想自己不是实际那样……或则表现为虽有内容的美点,但由于教养、习惯、主观狭隘性、理解的片面性、奇特的外表,姿态而形成妩媚或者可笑的形式,——在塔拉斯·布尔巴身上,也有着这喜剧的一面。"
从这些论述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别林斯基认为,喜剧是一种表现对生活的否定的戏剧文学形式,也是表现生活与理想、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倒错、悬隔而显出的荒谬、不合情理的美学范畴,这种矛盾倒错引人发笑。虽然别林斯基的论述仍然残留着黑格尔绝对理念的模糊影子,不过其总体却已触及了喜剧性的现实生活的根源。而且,他不仅强调了喜剧的主要形式——否定性的喜剧,即讽刺性的喜剧,内丑而外显为扭曲美的喜剧,还隐约地感到有一种肯定性喜剧的存在,即歌颂性的喜剧,内美而外显为可笑形式的喜剧(他以塔拉斯·布尔巴为例)。这应该说是别林斯基关于喜剧的一种天才预测。
关于悲剧,别林斯基基本上接受了黑格尔强调伦理实体性的悲剧观念。首先,他揭示了悲剧的冲突性及其伦理内涵。他说:"悲剧性包含在心灵的自然爱好和责任概念的冲突中,在由此而生的斗争中,也就是在胜利或失败中。"悲剧冲突就是自然感性欲望与社会理性道德(责任)之间的冲突。其次,他指出悲剧以突变和牺牲为特征,但这种灾害和牺牲应具有某种内在的必然性。他说,"悲剧一定要求有牺牲",但"悲剧里的流血灾变,不是偶然的和外部的东西",而有其必然性,偶然性"是不能够在悲剧中占有一席位置的"。再次,他看到了悲剧的崇高性,认为通过悲剧冲突。能够充分地、壮伟地实现道德法则的胜利,那是精神的最高的胜利和世界生活的最伟大的现象;因此,"悲剧是戏剧诗的崇高的一面,它的花朵和胜利"。这就把悲剧性与崇高范畴联系起来了,这是别林斯基悲剧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又次,他还论述了悲剧的命运(宿命)性。他认为悲剧(悲剧性)冲突中,"命运在它里面支配一切,命运构成着它的基础和本质……没有任何一种诗歌体裁像悲剧这样强有力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用这样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带给我们这样一种无比崇高的享受。而在这根柢里,是包含着伟大的真理,最高的合理性。我们深深地怜恤在战斗中牺牲,或者在胜利中灭亡的英雄;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如果没有这牺牲,或者这灭亡,他就不能成为英雄,就不会通过他的个性,把永恒的、实体的力量,世界性的、并非转瞬即逝的生活法则实现出来。"这里,别林斯基把悲剧的命运性同黑格尔关于悲剧冲突导致"永恒正义胜利"的学说巧妙地统一起来了。
上述四点,是别林斯基悲剧论的基本观点,虽然其中有着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的明显影响,但别林斯基强调了悲剧的冲突性、必然性、崇高性、命运性和实体性,更切合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国情。而且,他还认为,"希腊人所谓的命运,就是我们新时代的人称为合理必然性、现实法则、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的东西,总而言之,就是客观的行动……"[68]这样,就一是把悲剧与现实主义原则结合了起来;二是把悲剧表现生活的肯定,表现心灵中道德冲突而必然引起主人公死亡或受难进而使人得到崇高享受的特点揭示了出来。但是,由于他太拘泥于黑格尔的伦理冲突和永恒正义胜利说,因而没能更深刻地揭示出悲剧的社会历史性冲突的根源。在这一点上,他的悲剧观没有喜剧观那么更有合理性。他看出了"喜剧的本质,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的本质及使命之间的矛盾"。[69]但是,他竟断言,"悲剧的本质包含在心灵的自然爱好和道德责任的冲突中"。两相对照就一目了然了。
另外,别林斯基还强调了悲剧的因素与喜剧的因素在具体表现中的相互转化和结合。他指出果戈理的喜剧是"含泪的喜剧"。他指出,我们不应该忘记,"悲剧性和喜剧性的因素在诗歌里面是混糅在一起的,正像在生活里面一样"。[70]因此,他赞许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这两者的结合和转化。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悲剧与喜剧的相反相成的关系是非常有启发的。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别林斯基是俄国美学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他不仅是一位以美学和文学批评为武器的伟大革命民主主义者,而且是一位深谙美学体系和文艺审美本质的杰出美学家。他的美学遗产,不仅在理论价值上,而且在实践意义上,都是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全面、科学、公正地继承和发扬他的美学思想。
[1] 《列宁全集》,第25卷,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 转引自曹靖华主编:《俄苏文学史》,第1卷,236页。
[3] 同上书,236页。
[4] 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183~193页。
[5] 同上书,196页。
[6] 转引自阎国忠主编:《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中卷,678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7] 转引自程代熙译:《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55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8]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44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9] 参见奥夫相尼科夫:《俄罗斯美学思想史》,216~217页。
[10] 《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1] 同上书,第1卷,347~348页。
[12] 同上书,俄文版,432页,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1949。
[13] 《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221~223页。
[14] 同上书,323~324页。
[15] 《别林斯基选集》,笫3卷,680页。
[1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452页。
[17] 同上书,541页。
[18]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11页。
[19] 同上书,18~19页。
[20] 同上书,第3卷,595页。
[21] 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3卷,317页。引者对个别词语有所改动,如把"俄国氏族等级制度"改为"俄国宗族等级制度"。
[22] 《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21页。
[23] 《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244页。
[24]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47页。
[25] 同上书,85页。
[26] 《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582页。
[27] 同上书,85页。
[28] 同上书,470页。
[29] 《别林斯基选集》,俄文版,935~936页。
[30] 《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178页。
[31] 同上书,第1卷,239页。
[32] 同上书,236~237页。
[33] 同上书,第2卷,15页。
[34] 同上书,第3卷,96页。
[35] 同上书,279页。
[36] 同上书,600页。
[37] 《别林斯基选集》,俄文版,940页。
[38]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53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9] 《别林斯基选集》,俄文版,936页。
[40] 《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110页。
[41] 同上书,第1卷,147页。
[42] 同上书,第2卷,73页。
[43] 同上书,97页。
[44]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550页。
[45] 同上书,第3卷,499页。
[46] 《别林斯基论文学》,59页,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47] 转引自《外国文学名家论名家》,11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48]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529页。
[49] 《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154页。
[50]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196页。
[51] 同上书,458页。
[52] 同上书,460页。
[53] 同上书,461页。
[54] 《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191页。
[55]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24~25页。
[56] 《美学》,第1卷,303页。
[57]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102页。
[58] 同上书,110页。
[59] 同上书,142页。
[60]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251页。
[61] 《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576页。
[62]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242页。
[63] 《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190页。
[64] 《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161页。
[65]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113页。
[66] 同上书,101页。
[67] 《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101~106页。
[68] 《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18页。
[69] 同上书,81页。
[70] 《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118~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