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世纪的俄罗斯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俄罗斯人民和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地进行着一场艰难困苦的反封建的斗争,力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按列宁在《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中的划分,"俄国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是与影响过运动的俄国社会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的,这三个主要阶段就是:①贵族时期,大约从1825年到1861年;②平民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大致上从1861年到1895年;③无产阶级时期,从1895年到现在。"[1]也就是说,19世纪的俄国正处在俄国解放运动的贵族革命阶级和平民知识分子革命阶段。这是一场相互连续两阶段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也是一段十分黑暗的历史时期。
1801年亚历山大一世继承王位。他迫于18世纪末普加乔夫起义和法国大革命的震**,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自由主义的改良,如允许地主在自愿的情况下解放自己的农奴,允许商人与小市民购买土地,开办了一些高等学校,适当放宽了书报检查制度,等等,这些措施虽然未能触动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基础,但也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些微作用,因而也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激起了俄国举国上下的强烈民族意识,一批贵族青年热切地希望改变俄罗斯的专制制度和腐败落后的社会现状。然而,亚历山大一世却以击败拿破仑的英雄自居,于1815年纠集普鲁士、奥地利等国的反动君主组成"神圣同盟",充当欧洲宪兵,到处扑灭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国内改革也停顿下来,百万俄国农民在为祖国流血奋斗以后又被套上了奴隶的枷锁,农民不断起义,军队士兵也连连暴动。1825年12月14日,一群贵族军官趁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尼古拉一世尚未即位之际,在彼得堡的参政院广场起义。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但是这次十二月党人起义震撼了俄国社会,有力地促进了俄国革命思潮的发展,唤醒了新一代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志士。
尼古拉一世镇压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以后,进一步强化专制统治,建立了周密的警察、宪兵、密探的网络,严密监视人民的思想动向,迫害进步人士。但是。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专制制度、农奴制度的矛盾仍然尖锐存在和发展,欧洲的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0-1831年的华沙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尼古拉一世及其专制农奴制的俄国。因此,19世纪30年代,以莫斯科大学为中心,形成了许多进步的思想小组,研究政治、哲学问题,培养造就了一批反对专制农奴制的平民知识分子斗士。
19世纪30-40年代俄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展开了关于俄国未来的发展道路问题的争论,因此而形成了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两大派别。两派对俄国的黑暗现实都不满,但是他们对俄国的改革方向和发展前途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与这两大派相对立的民主派,这一派以赫尔岑和别林斯基为代表。民主派既反对斯拉夫派捍卫地主阶级利益的倒退路线,也反对西欧派盲目崇拜西欧资产阶级制度和文化,他们同情农民,坚决反对专制农奴制度,向往社会主义,以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批判农奴制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1848年,由法国二月革命开始,欧洲掀起了普遍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尼古拉一世预感封建王朝摇摇欲坠,公开出兵镇压罗马尼亚、匈牙利的人民起义,同时在国内加强专制统治,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的"黑暗七年"(1848-1855年)。
1855年俄国在与土耳其、英、法等国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专制暴君尼古拉一世去世。俄国人民对于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深仇大恨,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农民暴动与进步知识分子对农奴制、专制统治的猛烈抨击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这一切迫使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宣布废除农奴制。
但是,俄国在农奴制废除以后,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未完成,农奴制的残余大量存在,农民反抗仍然不断、民主运动重新高涨。1862年,沙皇政权进行反击,逮捕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民主阵营领袖,查封了进步杂志《现代人》和《俄国言论》,并疯狂镇压农民起义。1855-1862年的七年民主运动活跃时期结束,又开始了残酷的反动统治。然而,民主解放运动的火苗是扑不灭的,到19世纪60年代末又兴起了新的民主运动——民粹派运动。
19世纪70年代形成了民粹派运动的**。1881年3月1日由民粹派运动中分裂出来的民意党人刺杀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后,变本加厉地强化反动统治,禁锢社会思想,封闭进步刊物《祖国纪事》、《行动》,迫害进步力量。由此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的一个"沉滞时期"。正是在这个时代,民粹派中的格·瓦·普列汉诺夫(1856-1918年)等人,顽强地继续寻求革命理论,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883年,他们在日内瓦成立了"劳动解放社"。到90年代,俄国社会度过了80年代的"沉滞时期"之后,迎来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新**。
19世纪的俄国美学正是在这样的动**不安、风起云涌的社会转型时期之中逐步酝酿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必然也就带上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出强烈的社会革命性质,展示出尖锐的思想批判锋芒,并且以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平民知识分子)的美学为当时俄国美学的主潮。
[1] 《列宁全集》,第20卷,2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转引自曹靖华主编:《俄苏文学史》,第1卷,58~59页,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