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美学在古希腊已露端倪。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认为,人只有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具有"旁观"的心理状态,才能获得审美愉悦。德谟克里特认为,诗人是靠灵感和天才写作的。柏拉图则主张,只有在一种"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人们才能超脱尘世的种种欲念,通过对于美的理念的回忆,得到美的享受。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从心理学角度论述过许多美学问题,比如,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悲剧和音乐具有净化作用。在西方近代美学中,洛克、夏夫兹博理、哈奇生、休谟等许多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也都已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问题。他们对于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感受的具体特点和趣味、情感、联想等问题在审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讨,为现代心理学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此后,康德、叔本华等人也都对审美心理学问题作过引人注目的研究。然而,心理学美学形成一股蔚为大观的强大的美学潮流,则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
19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研究不断取得重大成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对西方的各个思想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样,它也为现代心理学美学奠定了基础。而其中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德国的心理学美学。
德国心理学美学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反对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的美学思潮中,凭借着心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的移植和借用逐步形成的。它几乎与德国的形式主义美学同步地采用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的科学方法。形式主义美学家赫尔巴特、齐美尔曼、汉斯力克都曾经对形式与心理活动的关系、形式引起审美快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等问题进行过分析和论述。因此,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手段,通过精确的量度、统计和实验,对美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回答。不过,心理学美学更加重视心理学实验的方法。
德国不仅是现代心理学的真正策源地,而且也是心理学美学的发源地和中心。实验美学、移情说美学、孤立说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心理学美学流派都诞生于德国,并以德国为中心。一般说来,现代心理学美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是以费希纳为先驱和奠基人的实验美学。屈尔佩、齐亨和华伦丁等人都是该派美学的代表人物。实验美学全面引进心理学实验方法研究美学问题,标志着在美学中实证的经验分析方法取代了原先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辨方法,从而导致了西方美学史上古典美学("自上而下"的美学)向着现代美学("自下而上"的美学)的转变。
与实验美学同时兴起的是移情说美学。其先驱人物是洛采和费舍尔父子,它的代表人物有里普斯、谷鲁斯、伏尔盖特等。移情说美学主要流行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并且由德国传播至英国、法国,形成一股势力强大的心理学美学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