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种 历史·现实·人生——史学的沉思(1 / 1)

历史的行程,已经走到了20和21两个世纪之交的时期。不论是从历史意识来看,还是从时代感受来看,世纪之交的时期,往往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国内外关于展望下一个世纪的各种著作的问世,就是这种关注的明证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由于我们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折,揭开了前所未有的宏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因而对于当前所面临着的世纪之交的时期,自然会倾注更多的关注,激发起更多的思考。

我们投身于现实,憧憬着未来,也永远不会忘却历史。每一个稍有历史知识的中国人,倘若把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时期,同现在所面对着的世纪之交的时期做个比较的话,就会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伟大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已经、正在和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期望、**、智慧和勇气,都离不开历史的启迪。中国先民一百多万年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几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2000多年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彪炳于人类史册,伟大、独特、辉煌。“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因有历史才有今天,因有历史和今天才有未来,这是一个极深刻而又极明了的道理。

中国历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发展上的连续性,是它的文明进程虽有进退迟速但却生生不息、顽强前进,是它的物质文化创造与精神文化创造曾在许多个世纪里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而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此相关联的,是记录和撰述这一文明进程的文献和著作也未曾中断,而其数量之巨亦为世界各国之冠。不曾中断的文明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不曾中断的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中国的史学在世界各国史学中,也堪称是“泱泱大国”了。

历史,是我们永远不会忘却的。尽管已经逝去的那一部分历史运动已成为过去,我们仍然可以从关于它的记载和撰述中,以及它所遗留下来的其他一些遗产和信息中,去认识它的面貌,去认识无数前人的社会实践和伟大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可以使今天的人们把自己的视野伸延到遥远的过去,再从遥远的过去审视现实,进而投向未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极大地丰富起来,在自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结合的基础上,焕发出更多的期望、**、智慧和勇气,在当前的历史运动中发挥出更大的才能和创造精神。

一个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毕竟不可能脱离它的历史条件:一方面要卸下历史积累的包袱,另一方面要利用历史创造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每一个投身于现代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投身于当前历史活动的自觉的实践者和创造者,终究不能不具有同时代使命感紧密结合的历史责任感。人们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摆脱历史的羁绊,另一方面要汲取历史的智慧。

这是否也可以认为是极深刻而又极明了的道理呢?

诚然,我们必须认识历史的消极方面,这样才能卸下包袱、摆脱羁绊;但我们必须更注重历史的积极方面,以便利用财富、汲取智慧,进行新的创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有不少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讨论,也有不少关于传统史学评价的讨论,都是很有意义的。这两个方面的讨论,总是在不断地促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社会要求的角度而不是从史学自身的角度来看,传统史学向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优秀历史传统?而这样的优秀历史传统,不仅在漫长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中曾经产生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即使在现今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从而继续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概括地说,即我国丰富的优秀史学遗产在今天究竟具有怎样的现代价值。我深信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也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1990年10月,我应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教授的邀请,出席了在西安举行的以“中国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借着这个机会的推动,我向会议提交了《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一文。论纲式地阐述了我的一些思考和认识。1991年新春伊始,此文经《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刊出,受到同行和读者的注意,有的刊物以醒目的位置予以转载。我在此文中提出的论点是:传统史学反映出来的优秀历史传统是多方面的,其中以改革进取精神、民族凝聚意识、重视历史智慧三个方面尤为重要,它们在我国当前的历史运动中还具有新鲜的活力。于是我进而想到:倘能撰写、出版一套丛书,让广大读者得以比较深入地认识到史学对于了解历史、观察现实、解喻人生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史学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最基本的素养之一,从而激发起创造新的历史的热情和勇气。这当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现在,奉献给广大读者的“历史·现实·人生”这个系列撰述,正是作者、编者、出版者的共同心志的结晶。这个系列撰述的主要意图和要求,是以丰富的史学遗产为依据,爬梳、阐说其中一些方面的精神财富,使今人得到启迪,从而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它所包含的7种撰述,分别以自强不息、凝聚意识、爱国主义、治国安邦、人与自然、人生理想、史学功用为主旨,以准确、生动的史实描述和简洁扼要的理论阐说相结合,力图使活泼的叙述和深刻的见解融为一体,让人读起来既能丰富知识,又能启迪智慧。我们明知这是很高的要求,一时难以做到,但我们还是把它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

“历史·现实·人生”这个系列撰述,也是作者教育自己,开阔视野,把学术研究所得推向社会的一种尝试。它不同于一般理论性、学术性论著,也不是缺乏理论色彩和学术研究的一般通俗读物。它是在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基础上,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写出来的面向社会读者的作品。参与这个系列撰述的作者,都是学有专长的中青年史学、哲学、地理学工作者,各自都有不少专业研究论著问世,有的还承担着中华基金资助研究项目或国家教委资助研究项目。他们参与撰述工作,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很强的责任心,都被自己所撰写的内容所吸引、所激动。这些撰述虽非通常所谓学术论著那种形式,确也包含着作者在学术上所下的功夫和创造性见解。立足史学,面向社会,这是“历史·现实·人生”系列撰述的宗旨,我们希望它在这方面能够获得读者的几分理解、几分认可。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专业史学工作者来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撰述,让史学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史学提供给后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遗产,绝非这个系列撰述所能涵盖得了的。我们还希望将来能够有机会把它加以扩大、充实,使“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这个命题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历史上人们所处的时代有根本的区别,尽管今人所从事的社会实践跟历史上的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我们仍然会深深体验到、认识到,在丰富的史学遗产中所蕴含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在现时代不断前进的文化心理、智慧、**和勇气的源泉之一。

七十年前,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和哲人李大钊写了《史学要论》一书,他在阐述“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时写道:“史学的研究,即所以扩大他们对于过去的同情,促进他们的合理的生活的。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他在此书最后写道:“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的自己,吾故以此小册为历史学做宣传,煽扬吾人对于历史学研究的兴趣,亦便是煽扬吾人向历史中寻找人生寻找世界寻找自己的兴趣。”我愿再次引用这两段名言,作为这篇序文的结束,借以作为“历史·现实·人生”这个系列撰述的主题的最准确、凝练的说明,也借以作为这个系列撰述的作者、编者、出版者对社会各界读者的一份心灵上的珍贵的赠品。

是为序。

瞿林东 序于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

1993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