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录的文稿,虽作于不同的年代,但却都是针对相同或相近的问题而展开的,故在论述上或资料的运用上,难免出现重复的现象,为保持文稿的原貌,也为了使读者了解文稿撰写及发表时的社会环境与学术背景,故一仍其旧。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使论题相对完整,本书包含了作者其他论著中已收录的几篇论文。对此,请读者朋友予以谅解。

本书引文中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凡有新的版本面世,均以新版进行校正,以符合当今的学术规范。同时,书中有些注释所引证文献的版本,现在已很少见,或已有更好的新版本,它们虽在作者撰文之后出版,为便于读者阅读,也一并改为较新的版本。

商务印书馆对本书的出版给予支持,责任编辑为编辑本书付出辛劳,谨致谢忱!在裒辑、编次本书的过程中,阎静博士自始至终参与此事,用力甚多;刘开军博士和博士研究生陶晓姗同学整理并校读了部分书稿;博士研究生毛春伟、陈安民、杨俊光,硕士研究生王光、庄倩倩协助我校对书稿清样,我也向他们表示谢意。

真诚地期待着同行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作者

2010年11月8日

[1] 本文原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3期。

[2] 参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上、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黄爱萍、王俊义编:《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陈连开主编:《中国民族史纲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以及林甘泉:《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等等。

[3] 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炎黄汇典》(祭祀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387页。

[4] 李学勤、张岂之总主编:《炎黄汇典》(祭祀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387页。

[5] 《国语》卷十《晋语四》,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56页。

[6] 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9、45页。

[7]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4~1495页。

[8]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9页。

[9] 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一《文帝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页。

[10] 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四十九《异域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896页。

[11] 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五十《异域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907页。

[12] 脱脱等:《辽史》卷六十三《世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49页。

[13] 《诗经·小雅·北山》,《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63页。

[14] 《尚书·禹贡》,王世舜译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0页。

[15] 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43页。

[16] 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49页。

[17]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一《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6~467页。

[18] 脱脱等:《辽史》卷八十《马德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79页。

[19] 脱脱等:《辽史》附录《修三史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4页。

[20] 吴澄:《贞观政要》序,《贞观政要》书首,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页。

[21] 郭思贞:《贞观政要》序,《贞观政要》书首,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页。

[22] 《左传·襄公十四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7页。

[23] 《左传·襄公十四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7页。

[24] 《左传·昭公十七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89页。

[25] 《论语》第九《子罕》,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1页。

[26] 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41页。

[27] 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92页。

[28] 脱脱等:《金史》卷八《世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5页。

[29] 《论语》第三《八佾》,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8页。

[30] 《论语》第二《为政》,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22页。

[31] 乾隆丁卯《御制重刻〈通典〉序》,《通典》卷末附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513页。

[32] 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经部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3页。

[33]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经部总叙”,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34] 本文原载黄爱平、王俊义编《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35] 司马迁:《报任安书》,《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35页。

[36] 刘知幾:《史通》卷四《断限》,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37] 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6页。

[38] 司马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87~488页。

[39]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六《历书》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56页。

[40] 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五《石勒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49页。

[41] 以上所引均见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6~467页。

[42] 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一《文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页。

[43] 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四十九《异域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896~899页。

[44] 魏徵等:《隋书》卷八十四《北狄》,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79~1882页。

[45] 魏徵等:《隋书》卷八十三《西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42页。

[46] 刘昫等:《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0页。

[47] 李翰:《通典序》,《通典》卷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页。

[48] 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礼典八》后议,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355页。

[49] 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典一·边防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979页。

[50]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5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末《进书表》,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9607页。

[52]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太宗贞观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03~6104页。

[53]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9页。

[54]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二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247页。

[55]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十二《内翰王文康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7页。

[56] 脱脱等:《辽史》附录《修三史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4页。

[57] 脱脱等:《辽史》附录《三史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7页。

[58] 脱脱等:《辽史》卷六十三《世表·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49页。

[59] 本文原载《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

[60]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4页。

[61] 参见瞿林东:《略论春秋时期各族的融合》,载《学习与探索》1981年第1期。

[62]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63] 《通典》的九典之中,《兵典》不记兵制而叙用兵方略,被宋人称为是兵家之书。《边防典》不记制度而叙少数民族的历史,同《兵典》相类似,而又各有其旨,反映了作者的深意,即中唐用兵的重要和民族关系的重要。

[64] 王尧、沈卫荣:《试论藏族的史学和藏文史籍》,载《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

[65] 王尧、沈卫荣:《试论藏族的史学和藏文史籍》,载《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

[66]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2~623页。

[67] 本文原载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2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68]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69] 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35页。

[70] 魏收:《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15~826页;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71] 魏徵等:《隋书》卷五十八《魏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417~1419页;刘知幾:《史通》卷十二《古今正史》,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72] 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8页。

[73] 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2598页。据《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于文字略有订正。又见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87页。

[74] 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

[75] 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52页。

[76] 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国史部·恩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57页。

[77]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页。

[78] 魏徵等:《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5页。

[79] 刘知幾:《史通》卷五《因习》篇,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8页。

[80]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唐太宗贞观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104页。

[81]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47页。

[82] 李延寿:《北史》卷一百《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343、3345页。

[83] 以上参见李延寿:《北史》卷九十三《僭伪附庸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61~3062页。

[84] 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7页。

[85] 参见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前言》,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7~8页。

[86] 魏徵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87~988页。

[87] 裴矩:《西域图记序》,见魏徵等:《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79~1580页。

[88] 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典》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979页。

[89] 据白寿彝说,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页。

[90] 刘知幾:《史通》卷七《曲笔》,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91] 参见叶德辉:《〈世说新语注〉引用书目》,载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第504页。

[92] 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62页。

[93]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柳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79~5680页。

[94] 李延寿:《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61~1462页。

[95] 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柳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77页。

[96]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39页。

[97]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39页。

[98] 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五《孝义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55页。

[99] 本文原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00]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101] 刘知幾:《史通》卷十一《史官建置》,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0~281页。

[102] 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7页。

[103]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6~467页。

[104] 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87~1288页。

[105] 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0页。

[106] 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

[107]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修晋书诏》,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467页。

[108] 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三《史馆上·修前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88页。

[109] 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8页。

[110] 吴兢:《贞观政要》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4页。

[111]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页。

[112]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7~18页。

[113]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页。

[114] 吴兢:《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3~84页。

[115] 吴兢:《贞观政要》卷十《慎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2~293页。

[116] 吴兢:《贞观政要》卷十《慎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3页。

[117] 吴兢:《贞观政要》卷十《慎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94页。

[118] 吴兢:《贞观政要》卷十《慎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1页。

[119] 《唐会要》,《册府元龟》二说不同,笔者以为当从《唐会要》作贞观二十三年为是。参见吴云等编:《唐太宗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5页。

[120]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十《帝范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0~121页。

[121] 董诰编:《全唐文》卷十《帝范后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1页。

[122] 瞿林东:《唐代史学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31~132页。

[123] 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二《虞世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66页。

[124] 吴兢:《贞观政要》卷七《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3~224页。

[125] 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国史部·恩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657页。

[126] 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61页。

[127] 吴兢:《贞观政要》卷二《纳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9页。

[128] 本文原载《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129]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页。

[130] 《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

[131]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5页。

[132] 恩格斯:《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4页。

[133]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0页。

[134] 以上所引均见吴兢:《贞观政要》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页。

[135]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唐宣宗大中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032页。

[136]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三《岳阳楼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页。

[137]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一《上皇帝万言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页。

[138] 以上见司马光:《稽古录》卷十六《历年图序》,王亦令点校,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第649~653页。

[139] 范祖禹:《唐鉴》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140] 范祖禹:《唐鉴》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49页。

[141] 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八《李心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985页。

[142] 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叙》,见《通鉴纪事本末》书首,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页。

[143] 苏辙:《历代论一并引》,见郭预衡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86页。

[144] 苏洵:《史论上》,见郭预衡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68页。

[145] 《国语》卷一《周语上》:“商之兴也,祷杌次于丕山”,韦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页。

[146] 《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55页。

[147] 《左传·昭公二年》,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26页。

[148] 《论语》第十五《卫灵公》,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页。

[149]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98页。

[150] 苏洵:《衡论·远虑》,郭预衡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33页。

[151] 曾巩:《说遇下》,郭预衡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9页。

[152] 曾巩:《治之难》,郭预衡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8~2869页。

[153] 欧阳修:《原弊》,郭预衡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卷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30~1032页。

[154]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42页。

[155] 本文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2期。

[156] 魏源:《圣武记·叙》,《魏源全集》第3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2页。

[157]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下》,《魏源全集》第3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85~486页。

[158] 关于《海国图志》两次增补的时间,诸说歧异,且与此二叙所署时间不相吻合,故存而不论。

[159] 魏源:《海国图志原叙》,《魏源全集》第4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页。

[160]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上》,《魏源全集》第3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60页。

[161] 魏源:《海国图志》卷八十三《夷情备采三》,《魏源全集》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977~1979页。

[162] 王韬:《漫游随录·自序》,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42~43页。

[163] 王韬:《重订法国志图略》凡例,光绪十六年(1090年)淞隐庐刊本。

[164] 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卷六后论,光绪十六年(1890年)淞隐庐刊本。

[165] 均见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卷七,光绪十六年(1890年)淞隐庐刊本。

[166] 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卷十六《志国会》后论,光绪十六年(1890年)淞隐庐刊本。

[167] 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卷十七,光绪十六年(1890年)淞隐庐刊本。

[168] 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卷十,光绪十六年(1890年)淞隐庐刊本。

[169] 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卷十六,光绪十六年(1890年)淞隐庐刊本。

[170] 王韬:《普法战纪·前序》,光绪十二年(1886年)刻本。

[171] 王韬:《普法战纪·代序》,光绪十二年(1886年)刻本。

[172]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伦敦小憩》记:“伦敦画馆请余以日影绘像,既成,悬之阁中,而以十二幅赠予。余题二律于后云……”所题二诗,有“尚戴头颅思报国,犹馀肝胆肯输人?”“异国山川同日月,中原天地正风尘”之句。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98页。

[173] 王韬:《重订法国志略》卷五,光绪十六年(1890年)淞隐庐刊本。

[174] 见王韬:《扶桑游记》之中村正直序,龟谷行、平安西尾、冈千仞跋。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389、509~514页。

[175] 黄遵宪:《日本国志》叙,《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页。

[176]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177]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178]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十五,《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6~177页。

[179]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二十一后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28~238页。

[180]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二十六后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1~272页。

[181]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二《学术志·汉学》后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1页。

[182]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二《学术志·西学》后论,《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34页。

[183] 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二《学术志》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4页。

[184] 本文原载唐先田主编《奋进中的思考——纪念安徽建省330周年暨省情再认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185]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后论》,《魏源全集》第3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85~486页。

[186] 夏燮:《中西纪事》之《原叙》《次叙》,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1~2页。

[188] 何秋涛:《朔方备乘·凡例》,咸丰八年(1858年)刻本。

[189] 姚莹:《康輶纪行·自叙》,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页。

[190] 姚莹:《康輶纪行》卷十六,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518~519页。

[191] 姚莹:《东槎纪略》卷一,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556页。

[192] 姚莹:《东槎纪略》卷四,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611页。

[193] 姚莹:《康輶纪行》卷三,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89页。

[194] 姚莹:《康輶纪行》卷九“《西藏赋》言疆域”条,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262页。

[195] 姚莹:《康輶纪行》卷十二“外夷留心中国文字”条,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358页。

[196] 姚莹:《康輶纪行》卷五“详考外域风土非资博雅”条,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132页。

[197] 吴德旋:《东槎纪略序》,姚莹:《东槎纪略》卷首,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527页。

[198] 夏燮:《中西纪事·目录后序》,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2页。

[199] 夏燮:《中西纪事》卷二《猾夏之渐》,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30~31页。

[200] 夏燮:《中西纪事》卷三《互市档案》后论,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53~54页。

[201] 夏燮:《中西纪事》卷四《漏卮本末》后论,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72页。

[202] 夏燮:《中西纪事》卷十六《天津新议续议》,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第214页。

[203] 本文原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本文是应《江海学刊》杂志之约,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笔谈所撰写的一篇短论。

[204] 参见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44页。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60页。

[205] 参见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995页。

[206] 参见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36~6239页。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传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257~6264页。

[207] 杜佑:《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九》,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297~5298页。

[208] 刘知幾:《史通》卷二《二体》,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209] 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四《释通》,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3~374页。

[210] 参见刘知幾:《史通》卷六《叙事》,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3~167页。白寿彝:《史记新论》,北京:求实出版社,1981年,第86~91页。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二“史记于序事中寓论断”条,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29页。

[211] 瞿林东:《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