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莫扎特(下)——精益求精,尽善尽美(1 / 1)

莫扎特的创作与当时的城市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年游历欧洲的经历酝酿了其音乐的世界性风格。他把歌唱性原则带入到了器乐形式之中,他善于在作品中塞满各种各样美妙旋律,各个段落都带给人喜出望外的兴奋。对每样乐器音色天才般的把握出于自然而然的敏锐直觉,总是带来丰富新奇的效果,无尽的想象和创意……在他短暂而忙碌的一生中,室内乐作品尤其繁多,莫扎特在其中倾注了最优美的旋律和最精湛的笔触。

※精致的音色变化——细腻的呼吸和分句,歌唱性的旋律……是莫扎特的作品的固有属性,在他的室内乐作品中表现尤其突出,他的天赋在其中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少年莫扎特,这是莫扎特最早的一幅肖像画(作于1772年),图中的莫扎特意气风发,身着当时时兴的服装款式和发饰

莫扎特的作品是音乐中古典主义的最好体现。他生活的时代是“启蒙思想”最活跃的年代,“自然”和“理性”成为思想的强烈要求和思维的理想与准则。这一时期的音乐努力摒弃巴洛克音乐中的雕琢、复杂、做作、冲动、过激……的趣味。理性的原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古典主义的音乐大都具有规整的乐句、匀称的结构、清晰简练的织体、富有逻辑的素材发展和展开以及最重要的——情绪表露的克制和情感永远在形式结构的规范下,与形式结构达到平衡与和谐。

莫扎特的创作习惯是事先在头脑中做一切构思,甚至包括配器的细节,然后再把音符记录下来。他创作神速,下笔如飞,很少改动。在作曲速度方面,只有维瓦尔第和亨德尔能与之相比。他的音乐不似海顿,与民间音乐虽然并非毫无联系,然而却是大相径庭的,倒是城市音乐与他的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年游历欧洲使他的音乐具有世界性的风格,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在他作品中熔为一炉,升华为他的个人风格。

※小莫扎特经常出入于贵族的宫廷府邸,以及各种沙龙和小型音乐会

莫扎特把歌唱性原则带入了器乐形式之中。他能巧妙地取悦听众,敏锐地把握大众的喜好,却又不使自己的音乐流于庸俗。他善于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然后改善他们的口味,并对其予以导向高尚的指引。

在海顿之前,交响曲中的木管从属于弦乐部分。海顿不但确立了双管编制,而且强调了木管声部的独立意义,增强了木管乐器的表现力。莫扎特更发展了这一手法,他的交响曲中的木管声部活灵活现,优美而华丽。他对圆号也情有独钟,作有圆号协奏曲。在他的交响作品,尤其是钢琴协奏曲中,圆号的运用出神入化。在整个古典主义时期,无论是之前的海顿,还是之后的贝多芬——没有人像他那样诗意地应用圆号。

在旋律的写作和发展上,莫扎特与海顿其实并非一脉。海顿的乐曲主题大多为动机构成,短小的动机,纺绩式的展开、分裂,构成全曲。而莫扎特作品的主题通常是长长的一句旋律,然后变奏或分裂为动机。在这一点上,贝多芬是海顿的继承者,而舒伯特与莫扎特最似。

莫扎特对于奏鸣曲式的贡献是:在他的奏鸣曲的快板乐章中,几乎都有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的第二主题,而在这一位置上海顿常常只在不同调性上重复第一主题,或展示由第一主题所派生的、性格对比不那么强烈的第二主题。莫扎特奏鸣曲式的展开部自由自在,创意灵活丰富。在他的作品中,美妙的乐思层出不穷。

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3首弦乐四重奏。这些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海顿的影响。海顿不如莫扎特有才气,不如莫扎特那么创意丰富而直觉,但在驾驭曲式结构和发展素材的手法上比莫扎特大胆而富有经验,尤其是他的乐队手法、如花似锦的木管配器、弦乐四重奏语汇和技法、富有逻辑的动力性展开和动机发展的思维——都给了莫扎特无穷无尽的启示。莫扎特仔细地研究了几首海顿的四重奏作品,努力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有益地摹仿。

※莫扎特的作品是音乐中古典主义的最好体现:情绪表露的克制和情感永远在形式结构的规范下,与形式结构达到平衡与和谐

※被称作『海顿四重奏』的六部作品最早可能着手于1782年。1784年9月,这六部弦乐四重奏正式题献与约瑟夫·海顿

被称做“海顿四重奏”的6首作品(K.387,K.421,K.428,K.458,K.464,K.465),最早可能着手于1782年。1784年1月,莫扎特和他的朋友为海顿老爹举行了一场音乐会,演奏了“海顿四重奏”中的3首,外加一首五重奏,海顿深为感动。2月间,海顿再次造访莫扎特,并听了余下的3首,9月,这6首弦乐四重奏正式题献与约瑟夫·海顿,他与海顿的友谊愈加亲密。

在A大调第十八弦乐四重奏(K.464)中,可以感受到海顿的影子随处浮现,甚至小步舞曲也安排在了第二乐章,似乎是在向海顿的早期作品致敬。但这里又没有海顿那种灵活的结构安排、轻松的气氛和闲适的歌唱性旋律。如果一定要做比较,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实在太过工整,太过严谨。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预料中相反),较之海顿的四重奏作品,莫扎特的四重奏似乎更令人昏昏欲睡……当然,这种情况与品位无关。必须说明的是,海顿的四重奏作品确实在实用性和娱乐性的比重上更多一些,身为一个全职的御用作曲家,你很难完全把作品束之象牙塔,对于半业余水平的雇主来说,稍稍(或者更多)偏向一点娱乐性和可听性有时也并非完全是权宜之计,而是整个宫廷环境潜移默化使然(海顿为埃斯特哈齐公爵府服务了30年!)。

※小步舞曲优雅精致的三声中部,一如丝绸上的纹理,或是细瓷餐具上的花纹

莫扎特A大调四重奏的第一乐章便显示出优雅外衣下的精密结构、步步为营的精巧编织、细针密线的织体布局,远看疏密有间,却又密不透风的整体性音响自始至终。小步舞曲丝毫没有被故意强调的舞蹈性所主导,而明显被故意拖缓的速度似乎在表明莫扎特在有意识抹去这一乐章,甚至整部四重奏的“娱乐性”。甚至中部都很难使人想起来这是小步舞曲的“三声中部”——那个典型的、充满舞蹈律动的三声中部……而是丝绸上的纹理、细瓷餐具上的花纹。第四乐章一开始便是衔接密集的半音化旋律,无论是旋律形态、织体,还是发展部的音调,都预示着几年后的那部“朱庇特”交响曲(请听一下第三乐章吧!)。行板乐章被安排在第三乐章,一个看似简单的主题,经过一系列变奏……整个乐章将近15分钟,却丝毫不令人感到拖沓和乏味,其中包含了整部四重奏中最为优美的一些段落。

C大调第十九弦乐四重奏(K.465)是“海顿四重奏”系列的最后一首,因其第一乐章以一长段不协和音开始,而得以“不协和”的标题。在早些时候,以迪特斯多夫为代表的维也纳交响乐作曲家,习惯于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前,冠以缓慢的、长长的引子,后来这一做法很自然地被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所继承,但通常仅限于交响乐创作。这首C大调弦乐四重奏的引子长达两分钟,在莫扎特所有弦乐四重奏中,这样的例子可谓罕见,显示出这部作品的严肃性与专业性。漫长的,布满一系列紧张和声的引子后,是C大调明朗的主题,这一手法似乎预示了贝多芬作品中那典型的“通过黑暗走向光明”的形式。第三乐章保留了小步舞曲的节奏,三声中部是阴郁的C小调。第四乐章显示出缜密的设计和变化多端的节奏组合,拥有细腻的分句,整体一气呵成。

“海顿四重奏”显示出更为纯粹的艺术性结构和笔触。当海顿亲自聆听到这些作品时,他告诉莫扎特的父亲说:“我作为一个诚实的人在上帝面前向你陈述,你的儿子是我所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

※范·斯韦腾伯爵,奥地利驻普鲁士宫廷大使,维也纳皇家图书馆馆长,艺术家的赞助人,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曾受惠于他

1782年5月,莫扎特完成了一部德国歌唱剧:《后宫诱逃》(K.384)。此时正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斯韦腾伯爵[1]。这位大使是音乐家热心的赞助人、乐器收藏家和业余台本作者。在斯韦腾那里,莫扎特接触到了久违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包括《平均律键盘曲集》、《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三重奏鸣曲、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和赋格。他将几首巴赫的赋格改变为供弦乐组演奏的作品(K.404a,K.405),编入他的节目单中。还作有4至12个声部的卡农,在他的“朱庇特”交响曲末乐章用了一个巴赫曾用过的主题作了惊人的复调诗篇。巴赫对他的影响深远而微妙。此后,莫扎特的作品中对位织体日益增多,在他一些后期作品中复调手法纯熟、精彩之至,风格更趋深沉和内省。

※奥地利国立图书馆中的『华丽宫』(The magnificent Prunksaal)

《6组改编自J.S.巴赫与W.F.巴赫[2]的前奏曲与赋格》(K.404a,1782年)便是这一产物。莫扎特以改编的方式向这位复调大师学习,就像当年巴赫以改编维瓦尔第作品向那位意大利前辈学习的方式一样。这部作品包含6组,共12首单曲,每两曲(前一首前奏曲,后一首赋格)为一组,多半取自巴赫的两卷《平均律键盘曲集》及《赋格的艺术》,以弦乐三重奏的形式呈现。莫扎特将原本无甚标记的纯键盘作品,施以详细的速度、力度、分句、表情……指示,虽然音符上基本未作改动,但在形式上有相当大的再创作。

与弦乐四重奏相比,莫扎特在弦乐五重奏的形式结构中泼洒了更为精彩的笔墨。莫扎特共有6首弦乐五重奏。其中C小调第四首(K.406)改编自一首小夜曲(K.388)。C大调弦乐五重奏(K.515)是莫扎特在弦乐五重奏这一形式上探索进入成熟的标志,其与G小调弦乐五重奏(K.516)经常收录于一张唱片中,这两首作品也总是会让人联想起莫扎特最后的两首交响乐作品。相对于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多了一把中提琴(编制为: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但创作难度成倍地增长。复杂的组合和对位关系令一般的作曲家望而却步,却是莫扎特的精湛技术和天赋的完美表现。这一五重奏形式,更强调内声部的织体和交响化的和声架构,“对话式”的原则被发挥到了极致。虽然莫扎特远远不如海顿在曲式结构上敢于冒险,但从另一个方面讲,他敏锐的直觉令他只挑选最稳妥、最符合数学结构的行进方式。从作曲技术上看,每每化险为夷,举重若轻,如履平地般的轻松,却在最轻松欢悦的段落中亦隐藏着最为复杂精致的和声计算和织体架构。

G小调五重奏(K.516)像是G小调第40交响曲的预演。特别是第一乐章的音型主题(仔细辨认,在其后段落你甚至能听到更多相似的动机和痕迹),与第40交响曲末乐章具有直接的音调联系。这一主题又表现出二元性的特质:前一乐节是上行的分解和弦,后一乐节是下行的半音阶,这复合型的旋律在莫扎特早期和中期作品中并不多见。特别是这一乐章的主题,可以媲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一乐章那个二元性的主题:同样也是前半部分是上行的分解和弦,后半部分是半音化的下行。第二乐章为小步舞曲,40交响曲的小步舞曲乐章是以打碎节拍和移动重音来破坏舞蹈性。那么这首五重奏的小步舞曲乐章主题亦有同工之妙,弱拍重音及跨小节长音阻碍了原有的律动——几乎难以辨认的“小步舞曲”,这距离海顿创立四重奏之初时的小步舞曲乐章已经相去甚远。仿佛是在执拗地抛出一个个自寻烦恼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温暖的“三声中部”终于带来一丝安慰,小提琴轻盈地试图拂去无尽的烦恼丝。

※相对于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多了一把中提琴,但创作难度成倍地增长

第四乐章有长达两分半钟的引子,使得这首原本4乐章的五重奏听起来像是5个乐章,因此你很容易能够理解为什么小步舞曲乐章又被安排在第二乐章。而慢速乐章(不太慢的柔板)从演奏时长上看处于中间位置。在末乐章的以阴郁的小调开始的漫长的引子中,逐渐变得明朗(转入大调),接着是小提琴上兴奋欢悦的主题,反复出现了3次,中间插入两个崭新的旋律,气质相似,全部都建立在大调上。不要忘了,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回旋曲”。

※在莫扎特创作最后一部歌剧《魔笛》期间,他完成了最后一首五重奏作品,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K.614)

在莫扎特创作最后一部歌剧《魔笛》期间,他完成了最后一首五重奏作品,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K.614),末乐章尤其精彩,这一形式已经臻于完美,后来的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作曲家都借用这一形式各自创作了精彩的作品。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莫扎特的两首钢琴三重奏K.502与K.542经常被灌制在一张唱片上,这不仅是因为它们创作年代相仿(都是维也纳时期),而且代表了莫扎特钢琴重奏作品创作之大成。与此类似,K.478与K.493也占据着钢琴四重奏的重要位置。钢琴三重奏,通常采用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的形式。小提琴更多用来陈述主题旋律,钢琴以织体音型伴奏,大提琴负责填充低音及提供和声支持。事实上,钢琴与小提琴竞奏、对话与相互缠绕的布局也成为古典主义时期室内乐创作成熟的特征。钢琴四重奏则更像是钢琴加上弦乐三重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组合。与完全是弦乐的室内乐作品相比,引入钢琴,在听觉层面令音响更为精致,变化更为丰富,力度变化也更为扩展。在纯弦乐的作品中,点状的音型只能用拨奏,音色的丰富性和音量变化幅度都较为有限,而钢琴不仅可以做出丰富的力度变化,而且可以通过触键和技术控制,获得千变万化的精致的音色——细腻的变化,这正是室内乐的魅力。

※在纯弦乐作品中,点状的音型只能用拨奏,音色的丰富性和音量变化幅度都较为有限,而钢琴不仅可以做出丰富的力度变化,而且可以通过触键和技术控制,获得千变万化的精致的音色

这些作品都是3乐章的配置,K.478显示出在小调中莫扎特对G小调的偏爱(是的,又是G小调,别忘了,除了我们刚才介绍过的作品,他唯一两首小调的交响曲作品都是G小调)。主题音型带有强烈的宿命感和对于生活的疑惑,但却没有对于命运的抗拒与哲理般的思索,似乎开始凶险的音型只是为了衬托后面两个乐章。当然,乐章中间流露出来的尚有对于人生无常的感叹和似乎是对流逝的时光的无奈。行板乐章和回旋曲乐章都回到了大调,特别是回旋曲的末乐章,又可耳闻莫扎特式儿童般的欢笑,乌云散去,鸟语花香,一切似乎又是无忧无虑……

※莫扎特创作歌剧《女人心》期间,又完成了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这部作品充分发挥了单簧管这件乐器的各种演奏技巧

莫扎特的众多添加了木管的重奏作品,同样也发挥了木管的柔美音色。降E大调单簧管三重奏(K.498)一直是每一个单簧管演奏家节目单上的热门曲目。正当莫扎特在创作歌剧《女人心》期间,他又完成了一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献给莫扎特的好友、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施塔特勒(Johann Stadler,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也是为他而作)。施塔特勒凭借优异的技术大大提升了单簧管乐器的表现空间,并使得更多作曲家认可这件乐器。在当时,单簧管并不是交响乐队的常规配置,许多作品中都没有它的身影,甚至莫扎特第40交响曲(编制中原本没有单簧管),也是首演时为了让施塔特勒兄弟能够出演,临时改写了另一个有单簧管的版本(越来越多的指挥们偏向有单簧管的版本,但很不幸,严谨的音乐学家却都认为其画蛇添足)。

※莫扎特的木管的重奏作品,发挥了木管的柔美音色。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可以说是所有同类作品中最为优秀和精彩的一部

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可以说是所有同类作品中,最为优秀和精彩的一首。从来没有一位作曲家再能够为单簧管写出如此美妙的作品。第一乐章开始,在弦乐组温柔地召唤下,单簧管以富于光彩的音型进入,开始了一段段甘甜醇美的咏叙。第二乐章以令人心悸的优雅开始,一切都在单簧管那明亮而忧郁的音色下缓缓流淌,难以置信的感动,灵魂出窍般的二重奏(单簧管与小提琴)……这就是莫扎特的音乐,当“美”达到极致之时,你总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伤,或者确切地说:忧而不伤,纯粹的美。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乐章,带有两个“三声中部”,第二“三声中部”尤其优美,单簧管以连得勒/圆舞曲节奏摇曳着,甜蜜的旋律**漾在空气中……为独奏家而作的这类作品当然少不了变奏曲(以供炫技)。单簧管在巧妙设计的、穿插着经过音和分解和弦的旋律线中时而引吭高歌,或是浅酌低唱,明亮的高音区、浑厚的低音区和富于质感的中音区交替出现,衔接自如。第一和第四变奏中单簧管挥洒自如、淋漓尽致,在随后的抒情性段落中,单簧管的音色更加妩媚,加之以尾声部分带有加花的短小再现段,令整个乐章闪耀在单簧管富于釉彩的音色魅力下。这是莫扎特最炉火纯青的室内乐作品之一。

莫扎特将这部作品塞满了各种各样美妙旋律,各个段落都带给人喜出望外的兴奋。K.581典型地体现了莫扎特的创作特点:旋律富于歌唱性,优美、流畅而细腻,变化多端、层出不穷。莫扎特对每样乐器音色天才般地把握出于自然而然的敏锐,这种敏锐总是带来丰富新奇的效果、无尽的想象和创意……

在莫扎特短暂而忙碌的一生中,室内乐作品尤其繁多,甚至单乐章的残本就足够单独修订成为数本厚厚的谱集。莫扎特的天赋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与配合性。虽然种种迹象表明,莫扎特似乎不太喜欢长笛这种乐器,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最优美的天籁《C小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以及4首长笛四重奏[由业余长笛爱好者吉恩(Ferdinand De Jean)订购],相当数量的作品都系为富有的乐迷量身打造之作,却永远地成为了后世独奏家们的保留曲目。

※两图,玻璃琴是以湿润的手摩擦玻璃杯口发声的乐器,声音晶莹而虚缈,带有典型的泛音式的音色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尚有为当时兴起的今天看起来各类奇奇怪怪的乐器而作的作品,比如自动管风琴、报时钟(管风琴)、钟琴(《魔笛》)、玻璃琴……玻璃琴(Glass Harmonica)是以湿润的手摩擦玻璃杯口发声的乐器,经过改良后,换用玻璃碗。一摞大大小小的、碗口镶着金属(更便于摩擦发声)的玻璃碗横着悬空叠放,由一边把手驱动旋转(这一创意大概来自于轮擦提琴),同时手摩擦不同大小的碗口发出不同的音高,声音晶莹而虚缈,带有典型的泛音式的音色。莫扎特为盲乐手基希格斯纳而作的《C小调柔板与回旋曲》(K.617,为玻璃琴、长笛、双簧管、中提琴与大提琴而作,尚有玻璃琴独奏单乐章版本K.617a)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之作。莫扎特丝毫没有因陋就简地(事实上玻璃琴的演奏速度和表现力都极受限制)简化乐器配置和织体写作,仍然倾注了最优美的旋律和最精湛的笔触。而且每每非常小心翼翼地在织体网中给这件听起来薄如蝉翼、虚无缥缈的乐器留出了最好的音域和空间……一部仙境中的作品,只有拉威尔的《鹅妈妈》能与之媲美。你不得不感叹莫扎特那无可救药的完美主义,当然,还有莫扎特心中那永远的童真……

※莫扎特死前还在向他的学生苏斯迈尔口述《D小调安魂曲》的写作,1791年12月5日凌晨时分,莫扎特结束了痛苦……此时距莫扎特36岁生日还有两个月时间

关于他的死亡,有种种传闻,但迷雾背后是莫扎特那短暂而忙碌的一生。长期的劳累和生活不规律拖垮了他的身体。1791年11月20日,他卧病在床,高烧、周身疼痛、手臂和大腿严重肿胀,只是神志还算清醒,他甚至还能口述授意苏斯迈尔协助他作《安魂曲》。但后来他竟受不了鸟叫声,让人把鸟笼移走。一周后他的免疫力崩溃,他开始呕吐、腹泻不止、全身大面积浮肿,平时的衣服都穿不上。12月5日凌晨,他终于不支,溘然逝去。

从根本上讲,造成莫扎特不幸的是那个时代,正如一位贵族所说的,“莫扎特是穷死的”。最后别忘了,莫扎特的教名是Amadeus——它的拉丁文原意是“上帝之爱”(或译“上帝之宠”)……

[1] 哥特弗里德·巴龙·范·斯韦腾(Gottfried Baron van Swieten,1734-1803),奥地利驻普鲁士宫廷大使,维也纳皇家图书馆馆长。

[2] 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巴赫(Wilhelm Friedemann Bach,1710-1784):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长子(第二个孩子),是老巴赫所有儿子中最有才赋和最得父亲真传的作曲家,对位技巧高超,巴赫的《小前奏曲与赋格》及《创意曲》均系为他学习键盘所作。可惜其生活放纵懒散,晚年穷困潦倒,无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