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法国(1 / 1)

一、意大利战争

法国的君主专制开始于路易十一时期(1461—1483年在位),中经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到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统治的前期明显加强。弗朗西斯一世集大权于一身,他发布的诏书常以“此乃朕意”作为结尾。1539年的《维雷-科特莱敕令》规定:在官方文书中必须使用法语,不得再用拉丁语。法国君主专制建立的过程比较曲折,它因意大利战争和胡格诺战争而几度动摇,16世纪末以后重新恢复并逐渐巩固。

富庶而长期分裂割据的意大利,早就是法国觊觎的对象。1494年10月,法王查理八世应米兰之请,率军**,侵入意大利,次年2月占领那不勒斯[2],意大利战争(1494—1559年)正式爆发。法国的胜利引起意大利各邦以及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不安。1495年3月,教皇、威尼斯、米兰、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结成“神圣同盟”(又称“威尼斯同盟”),于同年7月大败法军于福尔诺沃(帕尔马附近),迫使其撤军。法王路易十二上台以后,施展外交手腕把威尼斯拉到自己方面来,拆散“神圣同盟”,并与西班牙结盟,派兵先后再占米兰(1499年)和那不勒斯(1501年)。后因分赃不均,1503年年底法军被西班牙逐出意大利。意大利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1509年春,意大利战争第二阶段开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慑于威尼斯的强大,在教皇支持下,与法国缔结“康布雷同盟”。1509年5月,法军在米兰附近的安杰洛大败威尼斯人,重新占领意大利北部。教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1511年10月与西班牙、威尼斯、瑞士(后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参加)重订“神圣同盟”,声言要从“野蛮人”(指法国)手里解放意大利。几经战斗后,法国又被挤出意大利。

1515年1月,富于冒险精神的弗朗西斯一世上台,决定重启战端,意大利战争进入第三阶段。同年9月,法军击败瑞士雇佣兵于马里尼亚诺,重占米兰。1516年,法国与教皇签订《博洛尼亚协定》,变法国教会为专制王权的支柱。1519年,西班牙王查理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五世,统治西班牙、德国、尼德兰和那不勒斯等广大地区,形成三面包围法国之势,双方的矛盾日趋激化。1521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缔结同盟,共同反对法国。翌年4月,德军攻占米兰。接着,查理五世伙同英王亨利八世和弗朗西斯一世的对头波旁公爵分三路攻打法国,企图予以肢解。弗朗西斯一世率部直扑帕维亚,意在一举拿下米兰。1525年4月,法军防线被突破,弗朗西斯一世受伤被俘。1526年1月,双方缔结《马德里和约》,法国被迫放弃对米兰和那不勒斯的领土要求,承认勃艮第、普罗旺斯和多菲内独立,诺曼底、安茹、加斯科涅和歧恩归英国。法国被肢解。然而,弗朗西斯一世获释后宣布和约无效,又与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教皇组成“科涅克同盟”(1526年5月),反对查理五世。1527年,德军攻陷罗马,恣意烧杀,许多艺术品被付之一炬。1529年,双方签订《康布雷和约》,法国又被挤出意大利。为反对查理五世,弗朗西斯一世支持德国新教诸侯的“施马尔卡尔登同盟”,甚至联合不信基督教的土耳其人,鼓动阿拉伯人在西地中海闹事。1544年,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法方被迫签订《克雷皮和约》,重申《康布雷和约》有效。

1547年,弗朗西斯一世死,其子亨利二世继位(1547—1559年在位),意大利战争进入最后阶段。1552年1月,亨利二世与萨克森公爵莫里斯签订《尚贝条约》,共同反对查理五世。同年3月,法军攻占图勒、梅斯和凡尔登。1558年,两位国舅、洛林的吉斯公爵及其弟率领法军攻占卢森堡。

持续达65年之久的意大利战争使交战各方精疲力竭。1559年3月12日,亨利二世与西班牙王菲利浦二世签订《卡托-坎布雷西和约》,正式结束了意大利战争。和约规定:法国收复加来,得到梅斯、图勒和凡尔登三个主教区,退出意大利;西班牙得到意大利大部地区,包括米兰、那不勒斯、西西里等。长期的战乱使意大利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衰落。查理五世的威信急剧下降,他的帝国在战争末期瓦解。法国战败后,国内矛盾加剧,爆发了长期内战,即胡格诺战争。

二、宗教改革的开始

百年战争末期,法国的王权日益强大。1438年,查理七世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诏书根据巴塞尔宗教会议的决议[3],宣布宗教会议的权力高于教皇,有权任命包括主教在内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修道院长,除特殊情况外不向罗马缴纳上任年贡,任何未经初审的宗教案件不得上诉罗马。诏书虽未完全割断法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联系,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廷的人事、财政和司法权,向教会自主,即建立法国民族教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516年,弗朗西斯一世与教皇利奥十世签订《博洛尼亚协定》,取得任命法国高级神职人员的权力,但任命须经教皇批准,法国则部分恢复缴纳给罗马的上任年贡。法王往往推举亲信担任教会要职,或者把教职空起来占有其收益,实际上控制了法国的教会和教产,使之变成专制王权的支柱。[4]由于法国的天主教会基本掌握在国王手里,所以法国没有进行广泛、深入的宗教改革。

1512年,法国的人文主义者雅克·勒费弗尔·戴塔普尔提出接近后来路德的唯信称义思想。他认为称义完全是上帝白白的恩赐,与善功没有关系。1516年,他与法莱尔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人前往莫城,与他的朋友、莫城主教威廉·布利松涅会合,人称“莫城小组”。莫城小组在弗朗西斯一世之妹昂古莱姆的玛格利特支持下积极活动,他们宣讲福音、撤去圣像,用法语做礼拜,影响很大。戴塔普尔并不否认教皇和教会的作用,他本人始终是天主教徒,但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成为新教徒并为宗教改革运动做出了贡献。

1519年,即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点燃宗教改革运动烈火后不久,巴黎街头公开出卖他的著作。弗朗西斯一世赞成路德政权高于教权的思想,同时也出于外交考虑,公开支持德国的新教诸侯,对法国的新教徒暂时采取容忍态度。1534年10月,宣传宗教改革的传单贴满巴黎和奥尔良的大街小巷,甚至贴在王宫的大门上,史称“传单事件”。以勇敢著称的“骑士国王”弗朗西斯一世被群众运动吓破了胆,转而迫害新教徒,以维护封建统治。于是,300多新教徒被捕,几十人被烧死。这时,加尔文受到迫害,难以立足,改名换姓逃往巴塞尔,继续从事宗教改革活动。

从16世纪40年代起,加尔文教在法国流传。在南方的普罗旺斯和朗格多克,有分立情绪的贵族和一部分资产阶级分子皈依加尔文教。法国南方并入王室较晚,仍保有中世纪某些特权,再加上国王常从北方贵族中选派人员去南方担任官吏,因而引起南方贵族对中央的不满。1544年,弗朗西斯一世与查理五世签订新的和约后,变本加厉地迫害新教徒。根据1545年的敕令,有3000多人被杀,其中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亨利二世上台后,设立专门法庭迫害新教徒,人称“火焰法庭”。进入16世纪50年代以后,巴黎、莫城、奥尔良、里昂等地的加尔文派开始建立独立的组织。加尔文不断派遣经过培训的牧师从瑞士潜回国内,做了大量宣传和组织工作。1559年5月,在加尔文的倡议下,法国的加尔文教徒在巴黎市郊的圣日耳曼举行首次代表大会,成立法国新教会。法国的加尔文派教徒称“胡格诺”,意思是“同盟者”。

1559年7月,即《卡托—坎布雷西和约》签订后不久,亨利二世去世,年仅15岁的太子即位,称弗朗西斯二世(1559—1560年在位)。弗朗西斯二世体弱多病,由两位外戚(王后的两位叔叔)掌握实权:一个是吉斯公爵、王国军队统帅弗朗西斯,另一个是其弟、负责内政的洛林红衣主教查理。吉斯集团得到东北部和中部贵族的支持,以天主教信仰捍卫者的面目出现。与吉斯集团对立的是纳瓦尔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妹夫、波旁家族的安托万及其弟贡德亲王路易,还有海军上将、夏蒂隆家族的加斯帕德·科里尼。他们打着加尔文教的旗帜,称“胡格诺集团”,主要势力在南方。新旧教两派贵族集团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安托万公开表示要从吉斯集团的横暴中拯救国王。

1560年12月,弗朗西斯二世死,10岁的查理九世(1560—1574年在位)继位,太后、美第奇家的凯瑟琳摄政。她想调和两派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或者拉一派打一派,以维护王权和已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她任命主张和解的政治家米歇尔·德·洛斯比塔尔为首相,并在枫丹白露召集两派贵族开会,决定召开三级会议共商国是。1560年12月,三级会议在奥尔良开幕。洛斯比塔尔向会议呼吁:“让我们抛弃诸如党派、乱党和叛乱、路德派、胡格诺派以及教皇派这些恶意的字眼,只保留基督教徒的称呼。”[5]1561年9月,在太后授意下,新旧教神学家在普瓦西举行会议,加尔文选派具有和解精神的狄奥多尔·贝扎参加会议。1562年1月,太后颁布敕令,允许胡格诺白天有在城外做礼拜的自由。然而,两派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积重难返,终于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实际上,宗教之争只是形式,在战争进程中不同集团的人物根据需要改变宗教信仰的事屡见不鲜。所谓“宗教战争”,不过是两派贵族集团争权夺利的一场大内战。

三、胡格诺战争

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西斯率军突然袭击瓦西镇正在谷仓里做礼拜的胡格诺,杀死23人,伤100多人。图勒、桑斯和图鲁兹等地也发生类似屠杀事件。胡格诺战争(1562—1594年)正式爆发。贡德亲王向英国和德国路德派诸侯求援,并调动军队占领奥尔良、里昂一带。1562年12月德勒(巴黎附近)一仗,吉斯集团损兵折将,损失重大。不久,安托万和吉斯的弗朗西斯先后战死。1563年3月,一直搞平衡的太后凯瑟琳发布《安布瓦斯敕令》,允许胡格诺有信仰和在城外礼拜的自由,战火暂时中止。

1565年6月,太后携幼主查理九世巡行到巴约纳时,与西班牙王菲利普二世密谈。胡格诺怀疑双方密谋镇压新教徒,阴谋劫持,没有成功。1567年11月,贡德亲王在巴拉丁伯爵支援下,起兵包围巴黎,在北郊的圣德尼斯与吉斯集团发生血战。洛斯比塔尔出面斡旋,双方一度达成停战协议,但冲突仍时有发生。贡德亲王和科里尼在英国支援下,在拉罗舍尔训练军队,准备再战。1569年3月雅尔纳克一仗,贡德亲王战死,科里尼率部退往朗格多克。1570年8月,凯瑟琳签署《圣日耳曼和解敕令》,允许胡格诺信仰自由,有权控制拉罗舍尔、拉沙里特、科涅克和孟托班4个战略要塞。接着,得到查理九世信任的科里尼进入宫廷,着手执行联合英国、德意志新教诸侯和奥兰治亲王威廉以打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这引起了凯瑟琳的不安。

1572年8月,安托万之子、纳瓦尔新王亨利与公主的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许多胡格诺显贵从南方赶来庆贺。凯瑟琳与吉斯集团头目、弗朗西斯之子亨利商定,趁机除掉科里尼。8月22日,科里尼在罗浮宫前被刺伤手臂,胡格诺群情激愤。凯瑟琳说服国王同意,要一举杀尽除亨利和新贡德亲王之外的所有胡格诺首领。8月24日是圣巴托罗缪节,以凌晨钟声为信号开始大屠杀,一天之内杀死胡格诺2000多人,包括科里尼。住在罗浮宫里的亨利和贡德亲王宣布改宗天主教,保全了性命。根据国王命令,莫城、奥尔良、卢昂、波尔多等地也开始大屠杀。据估计,全国被杀的胡格诺约2万人。

圣巴托罗缪节的枪声,粉碎了胡格诺依靠国王的梦想。南方的胡格诺举行暴动,胡格诺战争进入第二阶段(1572—1576年)。他们公开提出“反对暴君”的口号。一个署名攸尼乌斯·布鲁图斯的小册子《控诉暴君》里说:“只有上帝的统治不受限制,世上的君主则是上帝的附庸。如果这个附庸违反对人民的誓言,上帝可以推翻他。”[6]类似的小册子很多。国王派兵攻打拉罗舍尔,遇到顽强抵抗。1573年6月,查理九世只好签署《拉罗舍尔和约》,重申胡格诺信仰自由,战火暂时熄灭。

1574年5月30日,查理九世死,其弟安茹公爵继位,称亨利三世(1574—1589年在位)。王弟阿朗松公爵因夺权失败,倒向胡格诺。亨利三世派兵攻打,战火又起。德国巴拉丁伯爵派兵侵入香槟。凯瑟琳出面干预,劝说阿朗松公爵和平解决。1576年5月,亨利三世签署有利于胡格诺的《博利厄敕令》(又称《王弟和约》)。和约谴责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规定胡格诺可在巴黎以外的所有城市礼拜,有权据有8个要塞。

吉斯集团对《博利厄敕令》十分不满,又加上亨利三世无子,而波旁家族的纳瓦尔的亨利却可能继承王位,他会像胡格诺那样走上反对瓦洛亚王朝的道路。于是,1576年6月,吉斯的亨利在西班牙和萨伏依的支持下,成立“天主教联盟”。这位亨利自称是加洛林王朝的后裔,其实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同年同月,被软禁在罗浮宫的纳瓦尔的亨利逃离巴黎,回到南方,发誓要为科里尼将军等被害的胡格诺报仇。他很快重新赢得信任,成为胡格诺的领袖。在此期间,吉斯集团与胡格诺之间的冲突不断,胡格诺战争进入最后阶段(1576—1594年)。1577年9月,双方缔结《贝热拉克和约》,和约既要求解散天主教联盟,也限制《博利厄敕令》给予胡格诺的权利。

1584年6月,阿朗松公爵去世,纳瓦尔的亨利成为王位的唯一继承人。1585年,吉斯的亨利在西班牙支持下,重组天主教联盟,仍要继承亨利三世的王位。同年7月,亨利三世宣布参加天主教联盟,并利用联盟内部的矛盾戏剧性地改变其初衷,改名“王家联盟”,自任首领。为了安抚吉斯的亨利,1586年7月亨利三世签署《那慕尔敕令》,废除纳瓦尔的亨利的王位继承权和以前颁布的一切和解性法令,限令胡格诺6个月内改宗天主教,否则离开法国。吉斯的亨利另立“巴黎联盟”,策划新的反国王阴谋,于是瓦洛亚、波旁和吉斯三大家族的三位亨利展开争夺王位的内战,史称“三亨利之战”。

1587年10月,纳瓦尔的亨利在英国和德国新教诸侯的支持下,大败亨利三世于库特拉。1588年5月,吉斯的亨利煽动巴黎群众筑街垒,包围罗浮宫反对亨利三世。亨利三世逃离巴黎,派人刺死吉斯的亨利。吉斯集团策动叛乱,立年迈的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国王,称查理十世,由著名的干将马延公爵任王国总监。亨利三世走投无路,只好联合纳瓦尔的亨利(1589年4月)。纳瓦尔的亨利表示他的军队听从国王指挥,共同向巴黎进军。亨利三世感激涕零,决定将王位继承权交给这位胡格诺妹夫。这是对吉斯集团和西班牙的沉重打击,也使纳瓦尔的亨利的身价倍增。8月1日,亨利三世被狂热的多明我会修士雅克·克勒芒刺伤,次日死去。三亨利只剩下一个亨利,三亨利之战结束。纳瓦尔的亨利登上王座,称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即位之初,地位并不巩固。全国仅有5个城市承认他,信仰天主教的巴黎拒绝承认这位新教徒国王,教皇扬言要把这个异端国王开除出教。马延公爵在西班牙支持下围攻里昂,继续与他作战。亨利四世在英军支援下,先后在阿尔克(1589年9月)和伊夫里(1590年3月)重创马延公爵军队,但巴黎还是不向他打开城门。1591年,西班牙军队进驻巴黎,要立菲利普二世的公主为法国国王。1586年,处于水深火热的诺曼底农民发动起义。亨利四世审时度势,决定用和解方法结束战争。他认为,为了巴黎是值得做弥撒的。1593年7月25日,他在巴黎郊区的圣德尼斯大教堂举行放弃新教皈依旧教的宣誓式,在一片“国王万岁”的欢呼声中,他发誓放弃异端信仰,领了圣体。1594年2月25日,亨利四世在夏尔特加冕。3月22日,巴黎打开城门欢迎亨利四世,当晚西班牙军撤离,法国各地纷纷归附,胡格诺战争结束。

四、《南特敕令》

旷日持久的胡格诺战争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心思定。亨利四世上台后,结束胡格诺战争,实现了国内和平,自然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恩格斯写道:“在胡格诺教徒战争期间,作为民族代表的王权受到那样大的尊重,以致只有国王同外国订立的同盟和关于军事援助的条约才被认为是合法的并为舆论所承认。其他人在社会舆论看来总是叛乱者和叛徒。亨利三世逝世后这一点表现得最明显,那时亨利四世只是靠了国王称号的影响才获得了最后胜利。”[7]

亨利四世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有许多内政、外交问题等待解决。例如,西班牙干涉军尚未完全撤走;国库空虚,债台高筑,加税又引起群众的不满。从1593年到1595年,西南方的普瓦提埃、桑通日、马尔什、里摩日和佩里格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克洛堪起义。“克洛堪”意思是鼠类,是农民对税吏和贵族的蔑称。起义者十分痛恨税吏和贵族,要像打老鼠一样杀死他们,不管他们是天主教徒还是胡格诺。胡格诺问题仍未解决。就在亨利四世改宗天主教的那年冬天,愤怒的胡格诺在芒特集会,宣誓继续忠于自己的信仰。1594年5月,即亨利四世进入巴黎后不久,他们在斯蒂福召开大会,发泄不满,并商定每年开一次大会商讨对策。在1595年的索米尔大会上,胡格诺要求有权与天主教徒一样担任官职,有权保有所占地区和在全国建立组织。有人还散发传单,扬言攻打图勒,卷土重来。

亨利四世没有拒绝胡格诺的要求,因为拒绝就要重燃战火,濒临毁灭边缘的法兰西无法再经受这种折磨。经过反复磋商,双方终于达成协议。1598年四五月间,亨利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全国实行天主教礼拜和仪式,恢复天主教僧侣的权利和财产,修复或重建被毁的教堂;加尔文教徒享有宗教自由,拥有与天主教徒相同的公民权,可以担任官职、举行宗教和政治集会(但地点、人数和形式均有限制)、兴办学校和医院,可以与天主教徒通婚。为担保敕令的执行,胡格诺在8年内仍可保有2.5万军队(当时国王只有1万军队)和100多个城堡,如拉罗舍尔、蒙彼利埃和孟托班等,但国王只负担官员的俸禄,所需军费须自理。在巴黎、波尔多、图鲁兹和格勒布诺尔,设专门法庭(在巴黎由16人组成,胡格诺占6人;在其他地方,双方各占一半)负责处理执行敕令过程中涉及胡格诺的案件。

1598年5月2日,亨利四世与西班牙签订了《韦尔芬和约》,重申1559年《卡托-坎布雷西和约》规定的疆界,双方退出所占领土;法国收复加来,西班牙得到康布雷和意大利的萨鲁佐。西班牙的干涉正式结束。

经过几十年的战乱,法国又恢复了和平。《南特敕令》虽然没有彻底解决宗教两派问题,胡格诺还有相当的独立性,实际上是国中之国,仍是一支威胁王权的势力,但敕令毕竟结束了战乱,使法国复归统一。《南特敕令》是西欧历史上继1555年《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之后又一个宽容新教的敕令,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五、专制统治的确立

《南特敕令》初步解决胡格诺问题以后,亨利四世便把政策的重点放在强化专制王权和恢复生产上。他采取果断措施,清除决策机构里的大贵族反对派,另选5名亲信组成秘书处,为国王总揽大权。对于里通外国(西班牙、萨伏依)、阴谋叛乱的比龙元帅,他下令处决(1602年)。1604年,根据财政大臣布莱特的建议,发布敕令,允许缴纳收入1/60年税的官员世袭继承其官职。这样既增加政府的收入,又提高穿袍贵族的地位。亨利四世高度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下令降低人头税,豁免农民积欠的税款,禁止逼使农民以牲畜和农具抵债,同时引进桑树,推广玉米和甜菜种植,并从荷兰请来水利专家帮助兴修水利、排干沼泽、扩大耕地面积。他亲自推荐著名农学家奥利维·德·塞尔的专著《农业园圃和农业管理》。他的财政总监苏利强调,农耕和畜牧是滋养法兰西的**,是真正的宝藏。亨利四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禁止羊毛、蚕丝等原料出口,限制进口外国商品,并发放手工工场津贴,改善交通,鼓励发展本国的工商业。1604年,成立法国的东印度公司。1608年,在今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下游建立魁北克城。

1610年5月,亨利四世被狂热的耶稣会士弗朗索瓦·拉瓦雅克用匕首刺死,其9岁幼儿继位,称路易十三(1610—1643年在位),由母后美第奇家的玛丽摄政。1617年,路易十三与心腹吕伊纳密谋,从玛丽手中夺权,并逐渐重用有卓越行政才能的黎塞留。黎塞留,贵族家庭出身,其父曾任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的卫队长。1606年,黎塞留经亨利四世举荐任主教,后升红衣主教;1624年8月任首相,控制大权18年,为巩固君主专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虽是红衣主教,却把国家利益放在教会之上。他在《政治遗嘱》中说:“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使王国荣耀。”1620年,一批聚集在太后玛丽周围的贵族阴谋勾结胡格诺发动叛乱,黎塞留说服路易十三坚决镇压。对于实行割据的胡格诺,黎塞留毫不留情。1621年4月,他派兵攻占罗亚尔河两岸的胡格诺城堡,只允其据有拉罗舍尔和孟托班。1627年年底,黎塞留亲率大军攻打拉罗舍尔,并下令修筑围堤使前来支援胡格诺的英舰无法入港。第二年底,该城被迫投降。1629年5月,胡格诺最后一个据点孟托班陷落。同年6月,路易十三颁布《阿莱斯恩典敕令》,名义上仍然承认《南特敕令》,允许胡格诺信仰自由,但必须解散军队和拆除一切城堡。这种将政治与宗教分开的做法收到了积极效果,最终解决了法国的隐患,国中之国不复存在,从而大大巩固了法国的统一和君主专制制度。1626年,黎塞留平定王弟奥尔良公爵的叛乱后,下令一切臣民非经朝廷允许不得召集军队、征收捐税和与外国(包括教皇)使节往来。不久,太后玛丽被流放,后逃往尼德兰。1631年,奥尔良公爵策动功勋卓著的元帅、蒙莫朗西公爵讨伐黎塞留。阴谋被粉碎后,这位公爵被剥夺爵位,判处死刑。1642年,路易十三的宠臣森·马尔斯侯爵与奥尔良公爵合谋反对黎塞留,阴谋败露后被处死,奥尔良公爵被削官为民。

为加强中央集权,黎塞留设立中央各部,选派权力很大的主计官监督地方的行政、司法和财政。这种官职不能买卖、转让和世袭,随时由中央任免。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工商业,支持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为支持对外掠夺和提高法国的国防地位,黎塞留积极扩建陆海军,使之成为令人瞩目的强大武装。1626年,法国陆军有1.2万人,到1635年增加到13万人。1636年,法国的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已拥有舰艇约60艘。

在对外政策方面,黎塞留立意打破哈布斯堡势力对法国的三面包围,进而夺取欧洲霸权。他要把法国的疆土扩张到莱茵河畔,恢复所谓“自然疆界”。他先后怂恿、资助丹麦、瑞典入侵德国,1635年起直接参战,最终取得三十年战争的最后胜利,肢解德国,夺得欧洲霸权,大大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支持内政外交政策,黎塞留一再加税。以人头税为例,1610年为1150万里佛尔,1643年增加到4400万里佛尔。黎塞留把人民比作忍辱负重的骡子,没有丝毫同情心。17世纪30年代,在歧恩、加斯科涅、普瓦提埃、桑通日和诺曼底等地,到处发生反重税反暴政的人民起义,都被黎塞留残酷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