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15世纪末,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货币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且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好像谁有了它就有了一切。贵金属金银是理想的货币。中古的西欧,最初实行银本位制,15世纪以后,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金银同是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于是,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像发了疯似的到处追求黄金和白银,形成一股贵金属热。哥伦布就说过:“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进入天堂。”[1]然而,欧洲产金不多,银主要产于德国。从15世纪后半期起,德国年产银量不断增加,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西欧商人在同东方贸易中运进价格昂贵的丝绸和香料,又使贵金属大量外流。有些国家为缓解贵金属短缺,一再下令禁止金银出口,仍然不能解决问题。1275年夏,威尼斯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随父亲、叔父到达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盛宴欢迎。他在中国居住和为官17年,1295年回国后发表《马可·波罗行纪》(又名《东方见闻录》,由马可·波罗口述,比萨人鲁思梯谦整理成书)。书中描写北京的宫墙、房壁和天花板涂满金银,日本的金多无数用来盖房,而且声言绝对确实可信。这本书广泛流传,使西欧人垂涎三尺,决心远渡重洋、到富庶的东方去。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2]
15世纪末以前,从西方通往东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即传统的“丝绸之路”,从君士坦丁堡出发,经小亚细亚、黑海和里海南岸至中亚,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国。另两条是海路:一条从叙利亚或地中海东岸出发,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另一条从埃及经红海至波斯湾,再换船到印度和中国。这几条商路本来就经过意大利、阿拉伯、拜占庭和波斯等地,需要经过这些地区的商人多次转手,才能将货物运抵西欧。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了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使运抵西欧的货物不仅量少,而且比原价高8~10倍。于是,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另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15世纪时科学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当时的欧洲人已能制造多桅快速、载重数百吨甚至千吨的适宜远航的大船。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之手于14世纪传入欧洲,已被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圆说日益被人们接受。1477年,佛罗伦萨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1397—1482年)绘制世界地图,把中国和日本画在欧洲的西方,坚信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
中国、印度和阿拉伯人的航海成就,有助于欧洲人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1405—1433年间,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亚洲、非洲30余国和地区,最远抵达今东非肯尼亚的马林迪,并有完整的航海图,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早就航行在印度洋上,他们还沿非洲东岸向南航行,最远到达今莫桑比克。15世纪末,葡萄牙人达·伽马就是利用上述航海成就,开辟了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达印度的新航路。
15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完成了领土统一,并且实现了中央集权。两国的专制君主以及贵族、商人为掠夺黄金、白银,扩张势力,积极支持航海事业和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统一又是在“收复失地”,即反对伊斯兰教徒的胜利斗争中实现的,于是15世纪末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现一股空前的宗教狂热,希望与信仰基督教的东方君主联合起来,共同夹击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上述各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终于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探索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掠夺的总先锋。
二、西欧直达印度新航路的开辟
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侧,大部国土濒临大西洋。从15世纪初起,其统治者积极参加对非洲的航海探险和殖民活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开通绕道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新航路。
1415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摩洛哥的休达城,由王子亨利任总督。亨利大力支持航海事业,创办航海学校,自任校长,培养和选拔航海人才,被称为“航海家”。他不断组织探险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先后占领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一带,掠夺黄金、象牙和奴隶。1460年,航海家亨利逝世,但他开拓的航海和殖民活动得以继续下去。15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葡萄牙人抵达刚果、安哥拉和纳米比亚。1487年8月,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约1450—1500年)率3只船沿非洲西海岸继续南下,途中遇到风暴,经过十几天的搏斗,竟于1488年2月漂到非洲东海岸的阿尔戈阿湾附近(南纬33度,东经22度)。这是欧洲人第一次绕过非洲南端到达非洲东海岸。1488年,迪亚士返航时到达好望角,由于风浪极大、难于航行,称之为“暴风角”。葡萄牙王认为,到了此地则前往印度大有希望,遂改名“好望角”。迪亚士的航海图和资料,在达·伽马后来远航印度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贵族瓦斯科·达·伽马(约1460—1524年),奉葡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约170名船员,分乘4艘船,从里斯本出发,前往印度。11月22日,船队绕过好望角;12月初,到达迪亚士所到最远处阿尔戈阿湾,继续北上;经莫桑比克、蒙巴萨,于1498年4月到达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船队遇到有经验的阿拉伯水手阿哈默德·伊本·马吉德。在他的领航下,船队沿着中国和阿拉伯海员早已熟悉的航线,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即《瀛涯胜览》里的古里)。次年9月,达·伽马率领满载香料、宝石的船队回到里斯本,受到隆重欢迎和奖赏。这次航行所得纯利为航行费用的60倍。1502年初,达·伽马第二次率船队远航印度,沿途拦截商船,杀人灭口,炮轰卡利卡特,强占果阿和柯钦。次年9月,达·伽马回到里斯本,被封为印度和海上事务顾问、维迪奎埃拉伯爵。1524年9月,达·伽马第三次去印度,并被葡王任命为印度总督。达·伽马的航行使西欧直通印度的新航路终于开辟成功,促进了欧、亚两洲商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同时也开始了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血腥殖民掠夺。
三、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航行和扩张,促使西班牙人积极寻找另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他们资助哥伦布一行从欧洲向西航行,结果到达了美洲,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约1451—1506年),早年经历不详,大概是热那亚人,他家世世代代从事毛纺织业生产,生活不富裕。1469年,18岁的哥伦布成为水手,经常在地中海和北海航行,随船队到过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和冰岛一带,熟悉地中海和东大西洋沿岸的航路。他读过《马可·波罗行纪》,相信意大利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的地圆说,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同样可以到达盛产黄金、香料的中国和印度,萌发了西航思想。1476年8月,哥伦布为一支热那亚船队护航,但在葡萄牙的圣维森提角附近海域遭葡萄牙和法国联合舰队的袭击,哥伦布负伤落水,辗转去里斯本。在葡萄牙期间,他与森特岛(马德拉群岛)总督、著名航海家佩列斯特列劳的女儿结婚(1479年),得到岳父的手稿和海图,又随船访问过黄金海岸的葡萄牙要塞米那。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当局提出西航印度的建议,很快遭到拒绝,因为当局正忙于寻找绕道非洲南端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86年,哥伦布举家迁往西班牙,希望西班牙国王支持他的西航计划。经过许多周折,到1492年4月17日,即西班牙人攻陷格拉纳达之后3个月,哥伦布终于与西班牙国王签订著名的《圣大菲协定》。协定规定:西班牙国王是一切新发现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任命哥伦布为上述地方的总督、钦差大臣和海军司令,有权获得当地总收入的1/10。《圣大菲协定》的签订使哥伦布的西航计划有了实现的可能。
图7-1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统治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领87名水手,分乘“圣玛丽亚”号(130吨)、“平塔”号(90吨)、“尼尼亚”号(60吨)3只船,从巴罗斯港出发。为了避开逆流和风暴,船队先向西南方向航行,9月初抵达加那利群岛之戈梅拉岛。9月8日,又从戈梅拉岛出发,先向西后向西南航行,进入茫茫的大西洋。经过34昼夜的艰苦航行,终于在10月12日凌晨到达巴哈马群岛东南方的萨马纳岛(当地人称“瓜纳哈尼”)。哥伦布当即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将其占领,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他认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并向他们查询黄金产地。哥伦布一行继续南下,于10月28日到达古巴。他们误认为古巴是中国的一个贫瘠地方,那它的东方就是日本。哥伦布的船队掉头转向东方,12月7日到达海地,见其山川秀丽,有如西班牙,遂命名为“小西班牙”(“厄斯巴纽拉”)。圣诞节那天,旗舰“圣玛丽亚”号在海地北岸触礁搁浅。哥伦布利用船体修建第一个殖民据点,取名“圣诞城”,留下39人驻守。1493年1月16日,哥伦布率两只船出发返航,3月15日回到巴罗斯港,受到隆重欢迎。5月底,西班牙国王颁布命令,任命哥伦布为新发现地方的海军司令、钦差大臣和总督,正式颁发授衔证书。
远航归来半年以后,哥伦布组织第二次更大规模的西航。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率领1500多人,其中有传教士、官员和想去海外发洋财的贵族,带着枪支弹药、家畜、种子和生产工具,分乘17艘船,离开加的斯港。他们到加那利群岛后,立即向西南航行,经20个昼夜到达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多米尼加岛、瓜德罗普岛和维尔京群岛的波多黎各岛,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11月27日,船队驶抵海地,发现他们建立的殖民据点已被印第安人夷为平地,留下的39人全被消灭。哥伦布率领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向海地的印第安人征收人头税,甚至加以屠杀或掳为奴隶。1496年3月,哥伦布从海地回到西班牙,由其弟巴塞罗缪代理总督职务。巴塞罗缪在海地南岸修建圣多明各城,作为西班牙殖民者统治西印度群岛的首府。1498年5月,哥伦布组织第三次西航到达特立尼达岛和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口,望见南美大陆。不久,他与西班牙政府发生龃龉,特权被取消,本人被逮捕押解回国。哥伦布获释后,又于1502年开始第四次西航,到达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1504年回到西班牙。
就在哥伦布西航期间,佛罗伦萨人亚美利哥·维斯普奇于1499—1502年间几次去哥伦布到达的地方考察,回欧洲后出版了一部游记,断定那里根本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陆”。1507年,德国学者瓦尔茨·米勒按照亚美利哥的说法,称新大陆为“阿美利加洲”。哥伦布的错误纠正过来了,但加勒比海诸岛至今仍称“西印度群岛”,美洲的原有居民一直被称为“印第安人”。哥伦布的远航开辟了从西欧通向美洲的新航路,结束了美洲的与世隔绝状态,并为西班牙的海外掠夺和殖民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哥伦布虽然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却没有到达富庶的东方,也没有给西班牙立刻带来可观的财富。而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后,却给葡萄牙带来惊人的利润。西班牙当局对此羡慕不已,希望也能找到一条直通东方的新航路,因而继续支持远洋探险活动。亚美利哥曾经设想,绕过新大陆的南端可以到达盛产香料的摩鹿加群岛(又译马鲁古群岛)。1513年,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总督巴尔波亚(1475—1517年),率领探险队越过巴拿马地峡,在山顶上望见美洲西边一片汪洋,称之为“大南海”。他也相信,如能找到与“大南海”沟通的海峡,就可以到达盛产香料的东方了。1514年和1515年,人们为寻找那个海峡先后南航到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河口和圣马提阿斯湾。麦哲伦密切注意上述动态,随时准备完成这个任务。
费尔南多·麦哲伦(约1480—1521年),葡萄牙破落骑士家庭出身。1496年起在葡萄牙的航海事务厅供职,熟悉航海事业。1505—1512年,麦哲伦作为葡萄牙远征队的一名水手,前往印度、马六甲、苏门答腊、爪哇等地从事殖民活动,在海战中多次负伤,受到葡王的青睐。他到过摩鹿加群岛的布鲁、安汶和班达岛,熟知再往东就是一片汪洋大海。他相信地圆说,而且他的经历使他很容易联想到,经过摩鹿加群岛以东的汪洋就能到达哥伦布所发现的美洲;换句话说,摩鹿加就在美洲的西方,只要能找到通往“大南海”的海峡,从欧洲西航同样能够到达摩鹿加群岛。他向葡王提出自己的计划,遭到拒绝。1517年10月,麦哲伦愤而迁往西班牙。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接见麦哲伦,并同他签订远洋探险协定。协定规定:任命麦哲伦为新发现地的总督和钦差大臣,有权得到新发现地全部收入(扣除开支后)的1/20和新发现6个岛屿中的2个;西班牙王必须为探险队装备5艘船(130吨的和90吨的各2艘,60吨的1艘),提供必需的物资、武器和保障供应人员。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265人,分乘5艘船,从塞维利亚的外港圣卢卡启航。1520年1月,麦哲伦一行到达拉普拉塔河口,经实地勘察证明它不是一个海峡。2月24日,船队驶抵圣马提阿斯湾。再往南行都是航海家从未到过的地方,而且冬季临近,风雪交加,航行极其困难。3月31日,船队驶进接近南纬50度的圣胡利安港,只好在这里过冬。8月24日,麦哲伦的船队继续南航。10月24日,船队驶进南纬52度处的一个海峡。这个海峡很长,而且忽宽忽窄,弯弯曲曲,港汊交错,潮汐汹涌。有一条船在困难面前丧失信心,掉头逃回西班牙。麦哲伦率领3艘船(另一艘早已沉没),经过38天的艰苦航行,于11月28日走出海峡,进入浩瀚无边的“大南海”。沟通大西洋和“大南海”的通道终于找到,下一步就是要在“大南海”里前进了。从1520年11月底到1521年3月初,船队在“大南海”里航行3个多月,竟没有遇到一次暴风雨,于是麦哲伦便称之为“太平洋”。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521年3月,麦哲伦的船队驶抵菲律宾群岛的马萨瓦岛(马索华岛)。8年前,麦哲伦从东方回到西方;现在,他又从西方绕到东方。他的西航理想已基本实现。4月27日,麦哲伦率领数十名殖民者进攻宿务岛以东的马克坦岛,强令该岛人民称臣纳贡,被当地首领拉普拉普领导的战士击毙。不久,西班牙殖民者用血腥手段征服了这个地区,并以王子菲利普的名字命名。这就是今天的菲律宾。5月1日,船队离开宿务岛,于11月8日辗转到达摩鹿加群岛的提多尔岛。12月21日,剩下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船长埃里·卡诺的率领下单独返航。该船满载香料,为避免葡萄牙人拦截,直接横渡印度洋,绕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北上,于1522年9月6日回到出发地圣卢卡港。麦哲伦的船队整整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的环球航行,无可辩驳地证明地圆学说是正确的,为人们地理知识的扩大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葡萄牙对亚非人民的殖民掠夺
葡萄牙和西班牙积极探索新航路,也先于其他国家开始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两国把所到之处都宣布为本国的领土,自然发生冲突。经过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停,两国于1494年6月签订《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约370里加处(1里加等于5.92千米,370里加约合2184多千米,大致在西经46度),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称“教皇子午线”);线东“发现”的非基督教国土地归葡萄牙所有,线西的归西班牙。然而地球是圆的,当麦哲伦向西航行抵达摩鹿加群岛时,双方对该岛的归属又发生争执。1529年,两国在萨拉戈萨再签新约,将西班牙殖民活动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根据两个条约,西班牙几乎独占整个美洲,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在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瓜分殖民地。
葡萄牙人早就听说非洲盛产黄金,但不知道确切的地方。他们一踏上非洲土地,就醉心于到处搜罗黄金。约1434年,一支探险队来到今西撒哈拉沿海的博哈多尔角附近,以为那里就是传说里盛产黄金的“金河”,遂命名为“里奥德奥罗”(意为“金河”)。从此,前来淘金的人络绎不绝。后来,葡萄牙人航行到加纳沿海,发现三尖角与海岸角之间的地区盛产金砂,遂命名为“米纳”(意为“矿藏”),后称“黄金海岸”。他们发现有些地方出产象牙,就称之为“象牙海岸”。从1480年到1530年,葡萄牙人在几内亚湾掠得的黄金值10万英镑,占当时世界黄金总量的10%。早在15世纪40年代,葡萄牙殖民者就经营贩卖黑人为奴隶的勾当,牟取暴利。例如,1444年,他们从西非运走235名黑人,在欧洲市场上公开拍卖。随后,每年约有七八百人至1000人被他们运往欧洲,充当奴仆、矿工,或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3]1502年,即哥伦布到达美洲后10年,第一艘葡萄牙人运送奴隶的船只到达加勒比海的圣多明各,把黑人卖给甘蔗种植园主做奴隶,获得巨额利润。1510年,西班牙公开出售贩奴特许证(阿西恩托),持有此证者方可贩卖奴隶去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葡萄牙奴隶贩子大量贩卖奴隶,垄断了美洲的奴隶贸易。他们在西非沿海,特别是人烟稠密的塞内加尔河、冈比亚河流域和几内亚湾公开围捕黑人,或挑起部落冲突购买战俘,甚至用廉价的商品诱使当地酋长出卖其臣民,然后给这些无辜的黑人套上木枷、脚镣,用铁链锁在一起,押往奴隶贸易据点,装船运往美洲。在黄金海岸一带,竟有这种大小据点三四十个,有些遗址至今犹存。贝宁一带著名的奴隶贸易中心,被奴隶贩子称为“奴隶海岸”。后来,奴隶贸易扩展到非洲东岸的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岛。
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后,葡萄牙的侵略魔爪随即伸向亚洲。16世纪初的葡萄牙,不过是一个100多万人的小国,无力占领许多文化悠久、土地辽阔的大国,所以主要采用建立军事据点、垄断商路和进行欺诈性贸易的方法进行掠夺。葡萄牙殖民者很快占领控制红海航路的索科拉特岛(1506年)和扼波斯湾入口处的霍尔木兹岛,在第乌击败印度、土耳其和阿拉伯的联合舰队(1509年),并于1510年占领印度的果阿作为东方殖民地的首府,设总督统治。他们继续向东侵略,先后占领马六甲(1511年)、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和号称“香料之国”的摩鹿加群岛。16世纪中叶是葡萄牙殖民帝国的极盛时期,它在西非、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都设有军事据点和商站,垄断了欧、亚、非之间的主要贸易通道。葡萄牙人视印度洋为自己的内海,公然拦截、追击和抢劫其他国家的船只,杀人越货,甚至将妇女和儿童沉入大海。他们向被占领地的人民征税、勒索香料,或用镜子、别针、玻璃球等廉价的小商品骗取珍珠、宝石和象牙等贵重物品,运回里斯本高价出卖,获得惊人利润。例如,在印度1公担胡椒不到3杜卡特[4],运到里斯本可卖40杜卡特。
1517年,葡萄牙人开始与中国通商。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上岸晒货,入居澳门。1557年起,设官府,修炮台,窃取澳门为殖民据点。1543年,葡萄牙殖民者到达日本,不久在九州设立商站。
六、西班牙对美洲的征服和掠夺
与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人就开始了对西印度群岛的征服和掠夺。1492年年底,哥伦布在海地北部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1496年,哥伦布之弟在海地南岸修建圣多明各城,作为统治西印度群岛的首府。西班牙殖民者以海地为基地,进而征服牙买加、波多黎各(1509年)、古巴(1512年)和整个西印度群岛,在塞维利亚设印度事务部(1511年)治理。他们“象穷凶极恶的豺狼闯进这群驯服的羔羊中”那样,对印第安人“滥施暴行,肆意屠杀”。[5]到16世纪40年代,海地岛上6万多印第安人仅剩下500人,而牙买加、波多黎各和古巴等地的几十万印第安人已被斩尽杀绝。
1519—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墨西哥是印第安人文化的摇篮,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先后在那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玛雅人是唯一有文字的印第安人,被称为“新世界的希腊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他们已培育出玉米、番茄、甘薯、南瓜、辣椒、可可、棉花和烟草,为丰富人类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创制太阳历,分1年为18个月,每月20天,剩下最后5天为禁忌日,4年一闰加1天,总长365.2420日,接近现代科学的计算。阿兹特克人已经建立奴隶制国家,中心在墨西哥城(意为“战神指定的地方”),有居民8万人,是当时世界人口众多的城市之一。1519年4月,西班牙小贵族埃尔南·科尔特斯(1485—1547年),率领约600名步兵和200名印第安人,携带10门大炮、16匹战马,分乘11艘船,在墨西哥东海岸韦拉克鲁斯登陆,向阿兹特克人的国家发动进攻。国王蒙特祖马二世(1475—1520年)派人给科尔特斯送去大量金银珠宝,请求退兵。科尔特斯则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竟与许多对蒙特祖马二世不满的部族结成同盟,于11月进入墨西哥城。蒙特祖马二世不仅不抵抗,反而亲自主持盛大的欢迎式,把科尔特斯迎进王宫里。科尔特斯设计逮捕蒙特祖马二世,并以他的名义实行统治,勒索金银珠宝。1520年6月,印第安人奋起反抗,科尔特斯一伙乘雨夜仓皇出逃,几百人被杀或落入湖里淹死,抢来的财宝落入湖底。这就是著名的“忧伤之夜”。1521年8月,科尔特斯再度率兵攻入墨西哥城,变墨西哥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称“新西班牙”。1523—1524年,西班牙人又侵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
1531—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秘鲁。秘鲁是印第安人的又一个文明中心,自称为“太阳后代”的印加人在这里建立庞大的帝国。印加人擅长建筑,被誉为“印第安人的建筑工程师”。首都库斯科有金碧辉煌的太阳庙和栩栩如生的“黄金花园”。他们修建的贯通南北的大道,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1531年1月,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约1475—1541年)带领180名士兵,携带2门大炮、50匹战马,分乘3艘船,离开巴拿马,在秘鲁西北沿海登陆。1532年11月,皮萨罗趁印加发生王位争端之机,占领北方重镇卡哈马卡,并设伏兵突然袭击,活捉国王阿塔华尔巴,杀死2000多印加人。皮萨罗向国王勒索能填满关押他的牢房(长6.71米,宽5.19米,高2.75米,约合96立方米)的黄金和大量的白银后,又背信弃义地把他杀掉。1533年11月15日,皮萨罗带兵攻入印加首都库斯科,变秘鲁为殖民地。
接着,西班牙殖民者又征服厄瓜多尔(1534年)、哥伦比亚、玻利维亚(1538年)、智利(1541年)等南美国家。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侵占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
16世纪初,西班牙成立直接对国王负责的“西印度事务委员会”,主管美洲殖民地的行政、军事、财政、立法、宗教等事务,还成立贸易专署,负责西班牙与美洲的贸易。在美洲,设立新西班牙(墨西哥)、新格拉纳达(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和拉普拉塔(阿根廷)4个总督区,派总督治理。西班牙在美洲推行“监护制”(又称“监护征赋制”“大授地制”),其内容是将大量土地和印第安人分给西班牙贵族、宠臣、冒险家和天主教会(称“监护人”)世袭占有;他们有权迫使印第安人从事建筑、开发矿藏、耕种土地、缴纳赋税和服种种劳役(给极少报酬),有权使印第安人成为基督教徒。印第安人名义上是自由人,实际上是奴隶。“监护制”最初在圣多明各推行,后来扩及整个西属美洲。随着印第安人的灭绝,“监护制”被“黑人奴隶制”代替。西班牙殖民者伙同葡萄牙人,把大批非洲黑人运往美洲,迫使他们在矿井里和种植园里从事极其艰苦的劳动。据说,青壮年人在种植园里的平均劳动寿命只有7年。矿井里的劳动艰苦、劳动条件差,当矿工往往有去无还,亲人往往事先为其送葬。16世纪运到美洲的黑人为90万人,17世纪为275万人,18世纪达到高峰700万人。到19世纪70年代,共有1500万黑人被运往美洲。每贩运1个黑人到美洲,就有5人死在非洲大陆和贩运途中。这样,非洲约损人口6000万到1亿。西班牙殖民者在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白骨上积累了大量的财富。1521—1544年,他们平均每年从美洲运走黄金2900千克、白银30700千克;到1545—1560年,运走的黄金增至5500千克,白银为246000千克。16世纪末,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贵金属占世界总产量的83%。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6]毛泽东同志说:“万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制度是随着奴役和贩卖黑人而兴盛起来的,它也必将随着黑色人种的彻底解放而告终。”[7]
七、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开辟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从此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对象。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殖民掠夺的总先锋,而后起的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挤掉西班牙和葡萄牙,继续在亚洲、非洲、美洲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事情也有另一面: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连成一体,有利于经济和文化交流,促使一些地区如美洲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汇合。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对西欧也有重大影响,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所谓“商业革命”,是指商业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经营方式改变和商路商业中心的转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贸易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新的金融机构如股份公司和交易所相继出现。从殖民地掠夺和开采的大量廉价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引起物价飞涨,被称为“价格革命”。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千克增加到119万多千克,白银从700万千克增加到2140万千克。西班牙从殖民地得到的金银最多,物价上涨最多最快,16世纪时平均上涨4.5倍,粮价上涨5倍。英国、法国、德国一般上涨2~2.5倍。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贵族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正如马克思所说:“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8]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并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加速了封建制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西欧诸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始超越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