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直升机险情(1 / 1)

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圣·奥古斯丁

11月27日

今天,雪龙船在海冰上行进得很艰难,它的破冰能力已接近极限了。看样子不能再往前开了,接下来我们只能依靠雪地车和直升机尽快将物资设备从雪龙船运往中山站。今年海冰消融速度比较快,冰面厚度不是很理想。雪地车自重近6吨,加上拖挂雪橇的重量就达到了12吨。如果海冰不足以承载运输车辆的重量,就可能发生车辆坠海事故,所以找到一条安全高效的海冰运输路线是当务之急。

为了全面掌握海冰情况,科考队决定用直升机先行探路,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机械师徐霞兴、GPS导航员张胜凯是这次行动的主力,我和亚玮也登机前往,准备航拍南极海冰和探路过程。我有过多次航拍经验,直升机拍摄时,舱门位置的角度最好,飞行时保持舱门开启状态,拍摄时就没有遮挡而且移动也自由。机组成员帮我把安全带牢牢固定好后,就启动直升机引擎起飞了。

从数百米高空俯瞰,雪龙船像一个模型摆在白板上,船尾是一大片开始解冻融化的荷叶冰。从冰架上断裂出来的冰山形态各异,有的看上去好似奶油蛋糕,有些则像一张大桌子浮在水面上,有的就像一座巍峨高峰,成为这片白色世界里的地面参照物,我抱着摄像机贪婪地航拍壮观的冰山群。

我们在空中选取路线只是大方向,有些路线还需要到冰面上实地勘测。这是因为海冰消融后会产生大量冰裂缝,积雪覆盖在裂缝上面,用肉眼很难觉察出来。当雪地车经过这些“陷阱”时,就会连车带人坠入几千米的大海里。直升机飞行了半个多小时后,降落在了一片海冰上,谁也没想到危险正一步步地向我靠近。

⊙冰山成为这片白色世界里的地面参照物,十分壮观。

⊙能从空中欣赏南极这片冰清玉洁的世界可谓机会难得,空中探路的机缘让我美梦成真。

直升机降停后,大家在螺旋桨的巨大轰鸣声中依次下了飞机。我坐在舱口处,身上系着装置复杂的安全带,空勤员必须等到大家都下完了,才能帮我解开安全带锁扣。可刚刚解开一半,直升机就“噌”的一下突然起飞了,我被安全带吊在舱外垂直升空了。地面上所有人都被这一幕吓呆了。

直升机在不断地向高空攀升,我四肢悬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倚靠和抓握,整个人的重量都维系在腰间的安全带上,胸腹部被越勒越紧。最要命的是安全带已经解开了一半,我随时有可能从高空自由落体砸在冰面上。我在舱外急得大声喊叫,让驾驶员赶紧降落,但发动机的轰鸣声太大了,机舱里的人根本听不见。我只好死劲地用手砸舱门,地面的空勤员也朝直升机连连挥手示意下降,亚玮缓过神来赶紧举起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惊险的一幕。

几分钟后,直升机降落在了几十米外的雪面上。直到双脚着地,我的心还在“咚咚”的急跳。我之前想了N种拥抱南极的方式,却从没想到过第一次踏上南极洲大陆竟是这么刺激和特别。空中悬挂着降落到南极,这种经历在南极科考历史上应该是没有过的吧。

事后,栾机长说,刚才直升机突然起飞是因为我们降落在了软雪带,直升机重量把松软的雪面压塌后,整个机身重心开始向一侧倾斜。如果直升机不赶紧升空,螺旋桨就会打到冰面上,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所以机组也就顾不得外面还有个人被挂着就直接起飞了。不过让我既可气又可笑的是,张胜凯后来还问我,是不是我让直升机起飞玩的“航拍特技”。

实地探路的时间有限,我稍稍定了定神就跟着队伍开始拍摄了。冰裂缝和潮汐缝是雪地车发生坠海事故的危险地段,我们要重点探明它们的走向,选择绕行路线。我们在选择路线时还要尽量避开乱冰区。尖利的冰柱会损坏雪地车的履带和轮胎。我们给这段步行探出来的路线做了GPS定位,雪地车海冰运输时就可以根据GPS导航路线安全行进了。

⊙我被悬挂在直升机外准备降落。

采用这种地空结合的探路方式,我们基本上确定了一条海冰运输路线。探路结束乘直升机回到船上时,雪龙船还在做最后的破冰努力,希望往中山站方向多开一些。我们在船舷拍摄了雪龙船破冰的镜头,机位似乎太单一,我向船长申请下船拍摄破冰的全景画面。这个申请被批准了,水手放下了舷梯,我们带上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小心地下了船。尽管知道这里冰厚足以承载一辆车,但初踏海冰时还是有些担心,冰下可就是深达千米的南大洋了。船员看我用脚试探海冰是不是够厚,就笑着说这冰厚得连雪龙船都破不了,承载我们几个人绝对没问题。

拍了一段记者出镜后,我们在远处拍摄雪龙船破冰的大全景。雪龙船开足马力破冰时,从冰面深处由远及近传来轰隆隆的碾压声,感觉破冰的裂缝马上就会延伸到我脚下,拍的时候有些紧张,心里还是感觉不踏实。

⊙我下船后先以雪龙船为背景,抱着一块大海冰做了一段现场报道,介绍雪龙船目前的破冰情况。

此时,一只贼鸥蹲在不远处的冰块上看着我们,忽然觉得这场景和美国西部片有些神似,只不过西部片都是以老鹰为前景看牛仔马队在峡谷中穿行。远处一只帝企鹅对我们的到来充满了好奇,它从远处缓步朝我们走来,走两步就肚皮贴地滑一会,距离我们两米的地方才停下,它看我们的眼神十分纯净,让我不忍心做任何动作惊扰到它。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观察帝企鹅,看来它并不怕我们。我们没有太靠近它,就这么静静地相互对视着,上演着一场无声的南极物语。

◎帝企鹅是南极洲最大的企鹅,也是世界企鹅之王,它庄重高雅的样子已经成为南极的象征性动物。帝企鹅身高一般1.2米,体重可达40~50公斤。它与众不同的形态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后部颜色最深。

中山时间傍晚六点半,北京时间晚上九点半,雪龙船在距中山站22.8海里的海冰上停止航行,泊锚卸货地点的经纬度为南纬68°59',东经76°26'。四辆雪地车被船上的吊车一一放到了冰面上,它们接下来将执行海冰运输和挺进内陆冰盖的任务。我们这次带来了3辆PB240型雪地车和1辆PB170雪地车,PB240型雪地车的牵引力比PB170车大,每台车可拉2个15吨的雪橇。这种从德国进口的特种车像是越野车和拖拉机的杂糅体,它们可以在零下50℃的南极环境下使用,不过它的油耗大得惊人,每开8公里就消耗20升航空煤油。

要想将人类从其沉溺于感激的、庸俗的、个别的事物中解救出来,使其目光远瞻星辰。

——黑格尔

11月28日

马上就要开始海冰运输了,距离中山站直线距离42公里,我们今天就要为雪地车牵引雪橇运输进行各项准备工作。首先要在碎冰区修出一条平整的“冰路”。全体科考队员在张占海领队的带领下,手持消防斧在乱冰区“砍”路。这一带冰面碎冰丛生,我们用斧子把突出的坚冰砍掉后,还要用铁锨将冰面铲平。一米一米,我们就这样向前艰难推进着。

我们的修路工程吸引来一只看热闹的阿德雷企鹅,它好奇地在一旁观望,活脱脱一位绅士。对我们这些外来者,它并不害怕。这可爱的南极精灵,它的出现给我们的艰苦工作带来了欢乐。我很想走上去抱抱它,但我知道这种亲密举动是被严令禁止的。

⊙阿德雷企鹅是南极企鹅的典型代表,一般体高40厘米,体重在5公斤左右。

在我们修路的同时,直升机开始了航空煤油的吊运,这些油料是我们内陆冰盖考察队的雪地车燃油。机组飞了8个小时才吊运了25桶航空煤油,这个进度比预想的要慢。根据运输计划,从雪龙船运往中山站的200多桶航空煤油都是由直升机负责空中运输。另据预报,明天中山站区会有8级风,直升机在这种气象条件下将无法起降空运。空运时间的减少就会影响整体运输进度,那样雪地车的海冰运输任务就更重了。

一天的努力,我们在乱冰之中修出了一条18公里长的“冰路”。为了避免冰茬磨损雪地车后面拖挂的雪橇板,我们给雪橇底部装上了保护钢板。海冰运输期间,雪橇将穿着“铁鞋”穿越乱冰区,等到了内陆冰盖后再把它们去掉以减小阻力。为了保证运输路线万无一失,内陆队的张永亮和张胜凯今晚要乘坐雪地摩托实地预走一遍。

船附近的碎冰道路崎岖不平,雪地摩托没开出多远就被一座1米多高的冰坝挡住了。为了争取时间,我们肩扛手抬将250公斤的摩托车从冰坝上抬过去。目送老张和小张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后,我们才回到船上休息,此时已是中山时间零点,北京时间凌晨3点。这个晚上,张永亮和张胜凯9个小时只走了10公里,途中4次翻车,他们艰难的探路为海冰运输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