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夜防南洋海盗(1 / 1)

教育有一个特性,你能通过学习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但施教于你的人却不因为把知识传授给你以后就失去了这知识。

——毕达哥拉斯

11月4日

今天,“南极大学”开学了,这个特殊课堂里的讲师就是科考队里的科学家,学员就是所有科考队员。

随着南极科考领域的不断扩大,早期以商业为目的的海洋和气象观测逐渐发展到外层空间的全方位科考,现在的考察学科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涵盖了冰川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海洋科学、气象学、低层和高层大气科学、大地测绘、人体生理和医学等领域。这种速成学习的机会非常难得,来自不同学科的科考队员可以在专题讲座中了解其他领域知识,听课的队员把大餐厅挤得满满当当的。

王自磐教授给我们讲授第一课,主题是南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是《南极条约》的协商国成员,也是《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签约国,保护南极环境是为了利用南极来为人类造福。

王教授曾以南极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各国考察站为研究对象,全面调查人类在那儿的活动和废弃物。他反复强调如果南极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那么人类将不可挽回地失去这个科研圣地,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不堪设想。他特别提示,如果在南极见到贼鸥和企鹅,严禁用食物投喂它们。因为任何带来的食品都有可能携带南极原生环境没有的病菌,野生动物一旦感染上,就会因没有抵抗力而死亡。同时喂食行为也会让野生物种丧失基本觅食本领,人为破坏南极的生态平衡。

下午,雪龙船进入了吕宋岛西南的苏拉威西海,这里是海盗抢劫的高发地段。据说,海盗们会上船抢夺钞票、珠宝、货物,甚至连刚刚捕获的鱼货也不放过。如果遭遇了与国际犯罪势力勾结在一起的武装海盗,那么被劫持的船3天后就会改头换面以另外的名字出现。尽管周边各国都加大了对海盗的打击力度,但这一地区的海盗活动仍然十分猖獗。为了预防海盗登船抢劫,我们全体科考队员从今晚开始三班倒轮流值班防海盗。看了一下值班表,我要在5日和8日凌晨3点到6点负责值两次班。

菲律宾海域的MINDORO海峡风平浪静,海水颜色像地中海那样蓝得发黑,许多科考队员都跑上甲板照相。我正享受着国内不曾有的静谧,突然发现从船左舷漂来一个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精心搭制的木筏,上面还有个简易搭制的凉棚。这个发现让我十分兴奋。昨晚刚看完TOMHANKS主演的CAST AWAY,写的是一个人在一次飞机事故中死里逃生,被海水冲到一个荒岛,他在荒岛生活了四年后,搭制了一个木船离开荒岛,最后被一艘大船救起。受这部电影情节的影响,我萌生出一些企盼,这个木筏里有人吗?我们是不是能救起一个现代版的鲁滨孙?然而睁大眼睛搜寻却一无所获,或许这仅是一对恋人在沙滩上完成的作品,漂流的木筏不知要走多远。

随着涌浪的减小,反胃的感觉减轻不少。今天的晚饭比较可口,还有芹菜,我吃了不少。远洋船上能吃到绿色蔬菜很不容易,但估计维生素已所剩无几了。因为雪龙船上不能生明火,饭菜要用电加热的方式慢慢焖熟。

饭后,我沿着船舷散步,绕船走一圈有四五百米,这是船上最好的锻炼方式。落日时分的晚霞美不胜收,浮云被夕阳勾出了金边,色彩在红黄之间的暖色调里不断变幻,与波光粼粼的海面交相辉映。也许十几天的漂泊已使我变得有些脆弱,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突然间让我有种想哭的冲动。

晚上,我到驾驶台找袁绍宏船长聊天,他把我拉到了地图室,给我看了他七下南极、两上北极走过的地方。这位39岁的“极地之子”此前曾十次穿越“魔鬼”西风带,创下了大洋安全航行10多万海里的纪录。这将是他作为船长在“雪龙”号上的最后一次航行,明年回国后他要肩负更重的极地考察管理任务,言语之中可以感受出他的依依不舍。另外让袁船长更加挂念的,是他即将出生的孩子。出发时,他的妻子已身怀六甲,待他回国,小宝贝那时该有两个多月大了。妻子要在上海独自度过产期,这让他对家人充满了愧疚。

⊙袁绍宏船长此前已经十次穿越“魔鬼”西风带,大洋安全航行10多万海里。

酷爱**和魅力,愿意成为活生生的世界的一部分,充满想象地深入行动参与者的行列。

——普利策对“新闻记者”的定义

11月5日

海盗大都选择在夜间袭击船只,雪龙船从今夜进入防海盗一级戒备状态。凌晨两点,我和亚玮在闹铃声中起床了,准备带上摄像机值第一个夜班。这种题材可遇不可求,我们的心里有几分担忧,也有几分期待。

正如蔡依琳《海盗》里所唱,我们刚准备上岗就遇到了“一瞬间的风暴”。突如其来的海上暴雨倾泻而下,雨大得甚至让我们一开始以为是船员在上面用高压水枪冲洗甲板。正寻思一会儿值班该站在哪儿躲雨,暴雨却在狂泻了二十分钟之后戛然而止。这不期而至又匆匆离去的暴雨让我们领略了海上气候的变化无常。孙波在交班时告诉我们,他还曾经遇到过更有趣的现象——雪龙船的左舷有雨,但右舷却滴雨未下。发生这种“超微型”气候现象的原因是这里气温高,湿度大,常发生极小范围的局部降雨。当雪龙船快速穿过降雨区时就可能发生这种船舷两侧“阴阳两重天”的奇特景象。

凌晨3点,张胜凯、陈有利、李亚玮和我四名内陆队员准时到岗,负责后甲板的防海盗执勤。我们戴着头灯,手拿对讲机,人手一根木棒,感觉回到了“小米加步枪”的年代。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海盗知道船上有人值守而不敢轻易靠近,如果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及时用对讲机报告驾驶台就行了。

为了预防海盗袭击,雪龙船有一套完整的防海盗应急预案。船上备有冲锋枪、机枪、手枪和近万发子弹,二十多人的武装小组成员都有持枪证。根据应急预案,一旦遭遇海盗劫船,值班驾驶员将鸣放长达30秒的报警信号向全船通报。各工种船员将在船长的统一指挥下分头做好战斗准备:轮机长负责组织关闭机舱,值班水手要打开甲板上所有的照明灯和探照灯,水手长和机匠长负责准备自卫武器控制生活区和机舱通道,木匠和三管轮则接上高压水龙头,启动消防泵喷射海盗艇筏,使其无法靠近登船。与此同时,全体科考队员到餐厅集合组成自卫队,视事态发展采取进一步行动。

⊙我的夜防海盗造型。

一般来说,武装海盗的行动计划比较周密,事先都会对计划打劫的目标船只进行了解。与满载货物的商船相比,“雪龙”号这样的科学考察船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我们要重点防范的是那些散兵游勇的流窜海盗,他们基本上见什么船就劫什么。这些“毛贼”常会在夜幕的掩盖下驾驶快艇尾随船只,只要瞅准机会就贴近船边攀爬锚链强行上船,我们必须来回不停地在船舷附近巡视。

从凌晨3点到5点,没有发现异常。左舷驶过四艘船,右舷有一艘船,都是正常行驶。紧张疲惫了几个小时的我们正准备稍作放松,突然,情况发生了。

远远地有个小亮点在船右舷方向闪动,距我们大概有几百米的距离。夜色中看不清船的外形,但可以看出它一直与雪龙船保持相同的航向,似乎刻意地与我们平行前进。

这个发现让我们顿时紧张起来,我们真的要遭遇海盗了吗?按常理渔船不该出现在暴雨频繁的午夜海面,更不会尾随我们同速航行。这不像是正常打渔的船,大家纷纷汇集到船舷一侧密切观察。我打开手电射向亮点方向,但沉沉的夜色吞没了手电的微光,丝毫看不清对方船只的模样。我又把摄像机镜头推到长焦端,试图能大略看出对方的轮廓,无奈夜色太黑,摄像机寻像器里一片朦胧。

这艘可疑船只一直尾随着我们,不即不离,尽管看不清楚,但我们时时刻刻不敢放松警惕。船上人头攒动,手电光束来回照射,也许是发觉我们防范严密,半小时后,这艘可疑的船只逐渐放慢了速度,不再与我们平行前进,慢慢地消失在深沉的夜色中。大家如释重负地放下了手中的木棒,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才感到手心湿漉漉的,刚刚太紧张了,我手里都攥出了汗。

早上6点,我们这一班的防海盗工作顺利结束,根据沈权副船长的分析,这艘船只很可能就是海盗船,想靠近我们,却发现无机可乘,这才放弃了登船抢劫的计划。

这时,一轮朝阳正从海平面腾空而起,大片的云朵不断变幻着色彩,从暗红到火红,直至变换成金黄色,朝霞在光影中游弋,绚烂旖旎。壮丽的海上日出扫去了我们一夜的辛劳和紧张,我在船头连拍了不少照片,但怎么看色彩都不如实景来的绚丽。

⊙朝阳给天空带来一抹暖色调。

在万丈霞光中,南大洋科考队向海里布放了一枚Argo浮标。这种浮标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盐度剖面资料并通过卫星传回数据。从11月1日香港起航后,大洋队就开始了从南纬10°~14°的走航观测工作,他们要在这个区间一共释放6枚Argo浮标,这次将是我国在印度洋投放Argo浮标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数据对研究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池有重要意义。

上午的“南极大学”第二课由气象组专家、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任北期介绍航海天气。任老师说,每次南极航程都会碰到10级以上的大风,它对行船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气象分析对于雪龙船行船航线调整尤为重要。

有队员问任老师为什么从香港出发后感觉特别摇晃,晕船症状也很严重,任老师说其实我们上海起航时遇到的风比香港出发时还大,当时是8级,只不过因为航向顺风顺浪,大家感觉不到很晃,而这次离开香港时的风力只有6级,但船向和涌浪方向形成了夹角,所以大家感觉摇摆程度大,以至于晕船的人很多。与现在的风浪相比,南纬45°~60°的“魔鬼西风带”才是真正的考验。那里常年有6~7个气旋,夏季风力平均在6~7级,预计一周后,雪龙船就要穿越这片海域。要通过这个“鬼门关”,雪龙船就不能与气旋正面交锋,必须在两三天一个的气旋中找空当穿行。听完这些介绍,容易晕船的队员们脸都绿了,看来真正的苦日子还在后头。

今晚我和亚玮要熬夜编节目,然后用卫星传输回国。晚上干活有两大好处:一是其他队员都睡下了,工作时没人打扰,效率自然高;二是海事卫星天线板传送时必须放在无遮挡的户外,我们一般都放在船舷甲板上,人员走动也会影响信号稳定,容易造成节目传输中断,深夜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

一夜无眠,我们编出了7分多钟的防海盗节目,加上之前编好的内陆队冰情分析、队员船上生活这两段片子,三段回传节目的总长度在13分钟。直到凌晨,我们才把所有节目传完,台里总控室说这是迄今为止单次收到最长的海事卫星回传画面。我相信随着科考报道的深入进行,今天创造的回传时间纪录还会被我们打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