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萧萧东万里,吹襟洗鬓清如水。
——孔平仲《晚集城楼》
11月6日
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雪龙船要完成北半球向南半球的跨越,预计在中午时分通过赤道。船长将向每名队员颁发他亲笔签名的过赤道纪念证书,这是本次科考航行中最隆重的一项庆祝活动了。
上午,队员们把成箱的啤酒和饮料搬上了飞行后甲板,这里是庆祝活动的主场地。每个人还得到了一个假面具。国际上同行的“惯例”是戴面具庆祝过赤道。
海员们过赤道时,都要虔诚地祭奠海神尼普顿,以祈祷未来的航程平安,这是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传统。不同以往,我们过赤道时不再把美食佳酿抛向大海,而是戴面具自己扮演海神,船员和“海神”一起联欢,祈祷航海平安。
“雪龙船从东经119°21'顺利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13点整,袁绍宏船长通过广播向大家宣布了这一消息,雪龙船长时间地拉响了汽笛。
脚踩两个半球,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大家兴奋异常,甲板上爆发出震天的锣鼓声。队员们把一路压抑的情绪彻底地释放了出来,李院生和孙波忘情地敲起锣鼓,我们挥舞着第21次科考队队旗,连蹦带跳地在甲板上狂呼。
赤道上风平浪静,海面看上去像镜子般油亮亮的,如果不看周围环境很难想象此时正身处外海,只是这里的高温时刻在提醒我,这里是赤道。在毫无遮挡的烈日下,船甲板被晒得发烫,我担心鞋踩上去会被熔化,湿热的天气感觉像是在一个热腾腾的大蒸笼里。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科考队的赤道拔河比赛开始了。这场比赛可真是太特殊了,比赛双方各站一个半球,通过力量的角逐要看身处哪个半球的队伍能最后胜出。比赛是淘汰制,前几局至关重要,如果输了就无缘进入下面的比赛了。为了展示冰盖队的整体风貌,我们13个人统一穿上了冰盖队T恤。大家双脚紧靠铆足了劲儿,就等裁判员吹哨开局了。
⊙雪龙船特地改变航向沿赤道方向航行了一小段,船体两侧分属南、北两个半球。
哔——哨音刚落,我们就死劲儿地向后拉,其他队员在一旁大声地为我们加油助威,可僵持了不到两分钟,我们就开始被拔河绳拉着向对方场地移动,不一会儿就被完全拉了过去,裁判宣布我们输给了大洋队。失去晋级资格,我们很沮丧,正垂头丧气时,忽听在一旁加油的徐霞兴大喊着要求重新比赛,原来他发现大洋队的参赛人数有问题,偷偷“夹塞”增加了一人。大洋队的“小伎俩”终于没能逃过“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裁判决定统一人数重新比试。顿时,我们冰盖队士气高涨,这一回,我们大获全胜,把大洋队PK出局。
第二轮,我们遭遇了实力最强的雪龙船队,以水手为主的十名队员个个体格强健,看着他们发达的肌肉,我们还没上场就信心大降。果不其然,裁判哨音一响,我们就一边倒地乱了阵脚,很快就被拽了过去,惨遭淘汰。几轮比拼后,拔河比赛的冠军毫无悬念地给了雪龙船队。此时,名次高低已不重要,队员们完全沉浸在跨越两个半球的欢乐之中。
⊙冰盖队的第一局对手是大洋队,我们十人一组,我被安排在了第一个。
今天轮到我们两位记者值班帮厨,我们不仅要负责把蒸好的饭菜全部从甲板下的厨房端上二层大餐厅,还要在饭后收拾餐厅卫生和清洗所有餐具。雪龙船的厨师和服务人员有限,要供应船上100多号人吃饭,人手显然不够。从上海出发以来,我们科考队员就轮班帮厨了。蔬菜、水果是从上海采购的,被安放在冷藏室里,大多是土豆、豆芽、大白菜和洋葱等保质期较长的品种。
赤道的高温,加上拔河、狂欢,体力还没恢复,今天的帮厨真是个意志的考验。更惨的是今天为了庆祝过赤道,厨房特地加菜改善伙食,每桌上7个菜,我们的工作量比平时翻了倍。
端菜、送饭,我们两个来回几十趟上下楼往返于餐厅和厨房,真比健身还消耗卡路里。丰盛的晚宴激发了吃饭时的热烈气氛,大家频频举杯相互祝福,集体唱歌接力比赛一直持续到了夜里10点。
队员们休息了,我们帮厨的苦日子却才刚刚开始,把餐厅里十几桌收拾完,我们已经累得双腿打颤了,再看看堆成小山一样的餐具,心里不免有些发怵……洗完上百只的餐具后,我的腰累得半天直不起来,我算是洗了有生以来最多的盘子和碟子。
修养心性是供给人之灵魂的食粮。
——马库斯·图利乌斯《论善恶》
11月7日
空调已经开到最大,屋里还是热得透不过气来,看来赤道的高温真不是浪得虚名。我走出房间想吹吹海风,遇上一位相熟的船员,他给了我一根冰棍,这使得我的幸福指数一下子上蹿了一百个点。在炎热的赤道海域能享用冰棍实在太出乎意料了。据说这些冰棍自上海采购上船后就一直存在冷库里,待到了热带海域才取出来消暑解渴。
⊙我晚饭后在甲板上散步,随手拍下了低矮云端下的小岛。
吃完冰棍,身上的燥热减轻了不少。坐在船舷的背阴处,独自享受着习习海风。极目远眺,忽然发现,海面上似乎有东西在跳跃。是海豚!我站起来仔细看,它们游的速度极快,不时从水面跃起,在蔚蓝的大海上时隐时现,那流线型的身躯黑得发亮,好像在和雪龙船比试速度。我急忙跑回房间去取摄像机,可回来时它们已游向了远方,很遗憾没能留下它们的影像。
今晚不再吃“焖菜”,取而代之的是美味的饺子,雪龙船能吃上饺子算是改善伙食。饭后每人分了一个冻柿子,甜甜的凉意一下肚,算是给饱口福的一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根据航行计划,晚上12点我们将驶过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为了能遥望一下这个印度尼西亚最耀眼的小岛,我没有按时睡下,11点多上驾驶台等着与“世外桃源”擦肩而过。巴厘岛素有“天堂岛”和“神仙岛”的美誉,它是世界上的一个热门度假胜地,但连环爆炸案给它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当雪龙船远远地经过巴厘岛时,我只能隐约看到海岸线,海岛上空有依稀的灯光,距离太远根本看不清岛上的建筑。我只好失望地回房间躺下。雪龙船即将驶离海盗猖獗海域,明天凌晨将是我们最后一次防海盗值勤,但愿不要在最后一天出什么状况。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屈原
11月8日
今天是我们记者的节日,兴许是沾了记者节的光,一天来好事连连。凌晨,我们接到不需要上岗值班的通知,因为雪龙船已提前驶离了海盗多发海域。
早上6点多,雪龙船抛锚停住。像小鱼雷一样的Argo浮标从船右舷被缓缓放下大海,20天后它会自动浮起来,将探测到的海水盐度和水深等数据通过卫星发回来,这些数据对研究太平洋印度洋暖池有重要意义。因为提前打了招呼,今天施放Argo浮标的全过程都拍了,为一期节目提供了素材。
下午,和后方电话连线时得知了一个好消息,我的两个节目分别获得了全国科普作品大赛最佳专题片奖和最佳科教片奖,我个人还被评为第五届“火凤凰杯”全国优秀消防科普宣传工作者。近期在贵州举行的颁奖典礼我是去不了了,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喜讯来得实在是太及时了。
因为近期航行平稳,船上的文体活动也多了起来。今晚就举行了投篮精准比赛,地点位于雪龙船地下二层的小型“体育馆”。我决定去拍摄这个比赛,在路上碰到了徐霞兴,就拉他一起去看看,没想到他还拿回了个第三名,真有点出乎意料。
⊙坐在船头吹海风很舒服。
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因为向你流来的永远是新的河水。
——赫拉克利特因
11月9日
上午,闲来无事,我跑到船头看风景。突然,几只飞鱼从水面跃起,在空中飞出了十几米远,这些蓝白相间的飞鱼足有三四十厘米长,它们的胸鳍像鸟儿的翅膀一样控制着在空中的姿态,每次在空中可以待几十秒,刚落入水中,尾部又把身体弹了出来。据说只有当遭到敌害攻击,或者受到轮船引擎的振**声刺激时,飞鱼才会施展出这种本领。
⊙世界各国在南极内陆建站示意图。
下午三点,“南极大学”上了第三堂课,科考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占海给我们讲述了被誉为国际南北极科学考察“奥林匹克”盛会的国际极地年。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没有参加前3次国际极地年,第4次国际极地年从2007年3月到2009年3月期间展开,这一次中国将积极参加,我们此行的Dome-A项目就是我国参加极地年的组成部分。
中国在冰穹A率先展开科考,一方面对加深认识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战略需要,是维护国家权益的行为。近些年,德、法、美、日等国纷纷明确表现出意欲抢先在Dome-A建站的态势,如果我们这次抢占先机率先到达Dome-A,那就为我国在该地区建立内陆冰盖考察站赢得了主动。
⊙内陆队的生日晚餐很简单,右一为“寿星”效存德。效存德,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他在1995年参加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首次徒步到达北极点,是目前我国少数抵达地球“三极”地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之一。
今天是内陆冰盖队副队长效存德的生日。晚饭时,我们内陆队员集中在一起为他过生日,大家拿出了烧鸡、白酒等私人存货,我拿出铱星电话让他和家里亲情交流。
聚会结束后,我和亚玮回房间开始编辑雪龙船过赤道和介绍船上伙食的节目,编完这两段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多。节目编完,我们马不停蹄地准备安装海事卫星天线板向后方传输。今天的风浪较大,天线板在涌浪摇晃下信号不稳定,传输过程中断了好几次。从凌晨2点干到6点,两段节目才完整地传完,又是一个不眠夜。
你无法摧毁一滴水,你可以将它转变成冰,你可以蒸发它,但是它仍然会维持,它会停留在某处,它无法离开存在。
——奥修
11月10日
昨晚传节目熬了个通宵,上午就躺在房间里补觉。为了不被打扰,我们在房门外自制了个“请勿打扰”的纸牌,这一上午睡得还算安稳。
⊙朝阳跃出海面的时间只有几分钟。
中午起来明显感觉涌浪大了,走路时有失重的感觉,明明是平直的过道走起来感觉一会儿像在上坡,一会儿又像在下坡,用手扶着墙慢慢走才不至于跌倒。队员晕船的现象很普遍,我们冰盖队里的效存德、张胜凯、孙波、崔鹏惠等人出现了晕船症状,他们已经放弃午餐进食,仰卧在铺位上“翻江倒海”,张胜凯躺在**一连吐了好几回。
原计划下午的“南极大学”讲座取消了,晚上的卡拉OK比赛也延期了。我基本没什么晕船症状,就在下午找袁绍宏船长聊天询问了这次群体晕船的原因。袁船长说从9日开始,有一个大气旋由澳大利亚西南方向往澳大利亚南部的南大洋移动,这个气旋引起的涌浪区范围大,涌高4米以上的涌区半径达1000公里。现在雪龙船正穿越这个涌区向澳大利亚方向行驶,正南的航向与西南的涌浪方向形成了比较大的夹角,这使得船体摇摆比较厉害。大家习惯了前几天赤道海域的风平浪静,大涌浪一来便不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