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氏家谱的分支
家谱是维系家族关系的重要现象。欧阳修就非常重视家谱的修撰,他认为:“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是做人的本分。[1]史氏家谱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称宗谱,有的称族谱,也有的称为家乘。大家庭下的又有总谱、分谱和支谱之分。
一般认为,各地正式的谱牒创制于唐太宗时期。当时,他们采取“退新门列旧望,左膏梁右寒畯”的办法,统计出当时社会上共有一百九十三个姓,一千八百九十一家,由此归类成为宗族,让后世可以在此为基础写成族谱。
追溯史氏家族编写家谱的时间,最早可以上溯到两晋时期,较其他家族要早。可能与从事历史记载的工作有关,史氏家族的人们养成了以时间顺序记录事情的习惯。352年(东晋永和八年),史氏家族的十三世孙、宁庙朔将军中郎将史援,字道济,就立了一个庙碑,简单地记述了史氏家族最早的世系,追述了以官为氏的简要历史,实际上也为史氏家族溧阳宗谱开了首篇。史氏家族在当时社会中也是一个重要的上等的最早的姓。
史氏家族各支在历史上都曾多次修谱,目前留存于世的就有50多种,分布在全国各地,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家谱基本上能反映出史氏家族三个阶段、三大宗谱的概貌。比如:
1.溧阳与吴中系统
现有家谱中属江苏地区吴中和溧阳系统的有:《史氏吴中派族谱》、《史氏吴中派文献谱》、《吴中派史氏家乘表传》、江苏淮安的《迁淮史氏宗谱》两种、(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谱》、(江苏江都)《史氏宗谱》、《常州史氏族谱》、(江苏常州)《史氏宗谱》、(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江苏溧阳)《史氏宗谱》、(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两种、(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江苏宜兴)《史氏宗谱》,等等。
江苏溧阳本是史氏家族的根据地,吴中地区也属江苏,因此必然对于史氏家族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吴中系统的版本之多也是全国史氏之最,从明万历年间到清光绪、宣统,直至民国时期都有,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钞本、木刻本、活字本和铅印本。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溧阳宗谱》是史氏家谱中比较完整的。参考现今留下的《溧阳宗谱》和《杜陵侯世系》、《溧阳侯世系录》、《溧阳侯史公庙碑颂》、《溧阳侯传》、《汉封溧阳侯制命》、《封汉溧阳侯为灵济公敕命》,以及《溧阳原派图》等原始资料,可知溧阳史氏的全貌。
有关史氏家族吴中派的资料也不少,除上列外,还可以找到几种如:979年所写的《宋太平兴国年吴中派谱原序》;1172年,礼部尚书吴中中恪三十五世孙序,赵汝愚、文天祥所写的《吴中派谱原序与跋》;有史浩所写的《宋乾道年吴中派谱原序》;1182年虞允文所写的《宋乾道年吴中派谱原序》;1541年吴中的《明嘉靖年吴中派谱原序》;1706年《清康熙年吴中派谱原序》。这些资料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有后代子孙的记述,更有很多宰相、名人所写的序与跋,尤其是史浩、虞允文、赵汝愚和文天祥的参与更为珍贵。而且,他们所记内容距离所发生的事件时间不远,非常适时,可靠性较强。
根据族谱记载:史氏家族远从东汉的壮侯开始到溧阳侯在当地都很有名望,到溧阳侯第二十二世孙史惟肖时,因其任清河县令(此时当属江苏境内),就把家迁移到终南的凤栖乡(终南县,唐时置,宋复置,故城在今陕西东)。之后,他的孙子史翙仁当上了山南东道节度使。山南东道位于今湖北北部、河南西南和四川东部一带。他以武功与忠烈“显于终南”。在他们的七世孙中有两位翰林学士,叫史惟则和史怀则,从他们开始就把家“从终南徙枋头”(枋头在河南浚县西南八十里),又从枋头迁到秀州的思贤乡(五代时吴越国置州,宋时因之,升为嘉兴府。曾属江苏省旧有的松江府境内,今为浙江省嘉兴县治)。之后子孙不断繁衍,史氏家族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习惯把它称之为史家村。惟则和怀则兄弟二人非常友爱、团结,“同生、同官、同迁、同居”。后来,由于时局艰险、人口增加,史惟则就率领他的儿子史成又转徙四明,形成为“世贵富多文儒之族”。为了明确源流,三十五世孙、吏部郎中史正志把这一地区的史氏家族综合列入吴中谱派系。(之所以用吴中这一地名,因为春秋时期有吴国,吴中为国都(今江苏吴县),在江浙一带有其代表性。)
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史氏的三十五世孙、太师左丞相、会稽郡王、越王史浩曾为吴中派写有《宋乾道年吴中派谱原序》,他认为:“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历史可以记兴衰、明褒贬,使君臣读后明白治国之道,家谱同样可以表彰先进,劝诫子孙,成为后人的“从善之本”。根据他的总结,史氏家族的祖先们参与“保育、分茅、破贼、锡土、屏藩帝室”,为各朝的皇帝和政府做了发展经济、打击敌人、护卫皇室和辅佐皇帝等多项工作,从古至今“蔚有闻人”、名人辈出,使整个家族犹如有了“永其水木本源”,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同年,时任左丞相的虞允文也为史家写了《宋乾道年吴中派谱原序》,表扬“史氏子孙继此而能自修以振于时,则此谱之垂将愈久而愈光,由百世以至千万世未可量也”。吴中一脉在史氏家族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2.明州系家谱
现有家谱中属于浙江地区的有:《史氏谱录合编》《萧山史氏宗谱》《萧山史氏宗谱》(萧邑史氏宗谱)两种。
属于浙江明州(宁波)地区的有:《史氏宗谱》《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三种、《余姚史氏宗谱》两种等。
其中,直接与明州藤下史氏有关的有:《四明古藤史氏宗谱》两种、《鄞东钱堰史氏宗谱》《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鄞东韩岭史氏宗谱》《鄞东前徐史氏宗谱》《鄞东史氏宗谱》、浙江象山的《关头史氏宗谱》、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浙江嵊县的《浦桥史氏宗谱》等等。
家谱实际上是一部群众自己写自己的历史书,明州家谱除有文字外,另有画谱相配,这是明州史氏家族家谱的又一个特点。有关明州史氏家族宗谱的编写问题将在下述专门叙述。
3.《会稽宗谱》
《会稽宗谱》是越中谱的一个分支,“其中可见宋代先辈的经国济世之才和博深的文章天才”。
康熙年间,包括史氏子孙、友人曾书写过多篇《清康熙年会稽派谱原序》,一般都从史氏家族渊源说到祖宗的贡献,基本观点是认可会稽派为越中的一支,是明州宗族中分出去的。
他们认为:“溧阳、四明、会稽,条分缕析,于迁徙则记时,于居处则记地”,就不会因为分散出去而疏远了。他们以为,“宋南渡后四明之史乃大,其余分徙或由溧,或由浙。其在浙者则明、越两宗,屹然并峙。而要以吾溧为大宗”。在重修宗谱时他们采取“似者疑之,疑者阙之,信者彰之,讹者正之,略者详之”的原则,有利于“传后之子孙”。
溧阳侯五十二世孙奕楠在序中说得更为明确:“惟余家发源京兆,浚分溧阳,支迁四明,派流江浙宁绍各省郡县。自两汉唐宋元明迄今,阅年千八百载,历代五十五世。”他以为:“第地以人分,家各有谱。浙东会稽璞庵公续修绍谱,虽自成一家言,而溯二十九世以上,一遵溧阳,遁斋公续谱。三十八世以上一遵四明。立庵公续谱三十九世至今,则遵景泰甲戌诚庵万历癸卯”所谱写的内容,“虽一邑图谱,而江浙诸省之宗支备著”,使人“展卷了然”。
4.各地的宗谱
史氏家族分散到全国各地后,族人之间依然保持着联系,各地所撰家谱也很详尽,它不仅有利于认祖归宗,对于家族史的研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资料。
属山东省的有:山东栖霞的《史氏族谱书》、山东乐陵的《史氏家谱》有清初和乾隆等四种版本。又有山东乐陵的《史氏家乘》。
属于两湖地区的有:湖北新洲的《史氏宗谱》、《史黄氏宗谱》。湖南衡阳的《史氏宗谱》、湖南永兴的《史氏续修族谱》。
属于四川省的有: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四川万县的《史氏支谱正编》。
属安徽黟县的有《金泽史氏家谱》不分卷本。
属于各地或不分区的有:史来兴等修《蒋墅史氏支谱》十四册;史大盛等编修的《史氏宗谱》七卷;史明弼等修《义庄史氏宗谱》三十八册;史廷卫等纂修《史氏宗谱》三十册;史学斑等重辑的《史氏庆传宗谱》十二册;以及《史氏宗谱》不分卷本一册;清刻本《史氏宗谱》一卷;史在矿等编的《史氏谱录》合编八卷,这一套据说是属于全国性的。
这些属于史氏家族在不同时期迁至山东、四川、眉山、河南、宣州、上饶、池州和歙县等地的子孙们,天南地北,散居各地,宗族只得分虞。所以,有人以为天下无“野史”,意即凡是姓史的均出于同一个“以官为姓”的始祖,各地虽各有家谱,直接关系多不易考辨,但均是史氏的血脉,从根本上说史氏家族各支还是能够找到其渊源的。
如此众多的史氏家谱现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浙江、重庆等城市图书馆或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甚至在某个村庄的文物室,以致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史氏家谱。为此,国家档案局等单位还编有总目录,以便研究和阅读。如此众多的家谱除可以证明其中的血缘关系外,对于了解史氏家族的文化贡献也不失为是一种好材料。
(二)明州史氏家谱的修撰
明州史氏在史氏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用现代人的观点看,谱系是历史,又是宗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必然有其独特的要求。那么,家谱修撰的原则是什么?宗谱的基本内容有什么?撰写宗谱的机构是什么?明州史氏家谱为我们做了回答。
从宗谱的内容看,每次修谱都会根据上代的族谱进行补充和修订,使其更可靠、更完整。这些在家谱、族谱的序言中都能提出体现时代特点和道德诉求的内容,提出家族对于族人的基本要求,以及族人的宗系和相互间的关系。比如,在《宋政和年原谱凡例》中规定“族内有忤逆**者,蔑伦干纪,本宜黜谱”。“族内有甘居下流、身为盗贼奸宄及娼优隶卒者,辱祖砧宗,本宜黜谱”,“姑念一本之亲,从宽削名,止于本人排行下,戮一空方以别之,且以惩后之不肖者”。而在民国时期编写的《古藤史氏宗谱》凡例中则规定“若男女显犯**之法者,竟削而不录,置墨丁别之”。又如对于妇女入谱亦有各种规定与限制。《宋政和年原谱凡例》中规定:“妇女改适已绝于庙,老谱讳之,则是非不明,今则直书娶某氏改适。”而在《古藤史氏宗谱》凡例中则直书“一概不准入谱”。
修撰族谱必须有一合适的机构,1116年(北宋政和6年),明州史氏家族在撰修家谱时规定:每次修谱需由一人领衔主编,同时几人共同负责整理,最后一起具名“均载卷首”。修谱的顺序是:以旧本为基础,分为图和录两个部分,“先谱图以序世系,后谱录以详履历”。采取“缺者则补之,讹者则正之”的原则。[2]为了准确核对与录入新资料,修谱前期采取“三房各举一人”“按户采访”的做法,所载内容“视本家所报之详略为准”。对于外出或迁居者无法采访时则以其所报内容记载,未经报局者则书写“俟查”二字,以便识别。家谱本该将全族男丁统一排行,考虑到各家所报内容详略不全,难于稽查,最后决定只详尽核对情况,不以排行来排队。
明州史氏家谱修撰时并无严格的组织保障,只是在族中热心且有能力的人士中议论、谋划,请德高望重的专人负责总编,临时请人专职校阅、誊录、收发、供应,并请名人写序。事先有人负责对于条规、凡例的制定。如现存的《古藤史氏宗谱》凡例,或《四明史氏谱序》和《四明续修宗谱序》都有参考价值,其中说明原则、内容、格式规定,谱中需记载名、字、号,职衔,配氏、子女、茔墓、卓行、宦职、文学。但是女子是不入谱的,除非是特别有德行可以称道者。一般都是以原来的族谱为依据,作为写新谱的参考,后续部分需重新在族内进行调查,然后补上。当新家谱完成写作后,经核对无误,就请人刻印。考虑到当时的印刷条件和印量,明州史氏家谱不少是以木刻本为主要形式,民国以后开始用铅印。由于各家住所比较分散,因此出现多种版本,这一做法正好反映了史氏家族的特点。明州史氏家谱一般没有什么发布仪式,完成后发给相关人士即成。家族通过修谱可以避免宗族散亡,也可加强思想控制,从一定程度上也能维护社会安定,同时,它又是研究家族历史和社会历史的有用资料。
修谱所需经费由丁灶和田捐中开销,也可接受各房捐赠,对于有特殊需要修改的家庭则需另外交费。
《四明宗谱》的修订:
明州宗谱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修订而成。若按年代顺序排列,现存明州史氏家族最早族谱要算1116年三十四世孙、越州萧山县令三友所写的《宋政和年〈庆传录〉序》及《宋政和年原谱凡例》(《庆传录》凡例)。它从史姓的来历、史氏的祖先、史氏由“始于鲁之济北”而迁移至溧阳,由原来西汉时的“戚里之成”发展到唐朝的“藩将之雄”,代代相传,以至流芳千古,直至如今。为此,他们“博采遗迹,编以成集”,“以为传家之宝”,让子孙后代“更相授受”,珍重收藏。
1128年,南宋建炎年间又有重修,时任工部侍郎杨时中参与《宋建炎年宗谱》的修撰,他在自己撰写的《宋建炎年宗谱原序》中说:“上溯受姓之始,下建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记录了史氏始祖始于周代,以功受封,以勋受爵,以官为姓,以儒学为家学,世代相承,以及历代受宠的详情。“忘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者也。”由于两宋年间明州地区知识分子人数的增多,士大夫力量迅速崛起,形成了很多士大夫家族,同时,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更促成大肆修谱活动。尤其是受国家权力、战乱、移民和土地开发的影响较大,乡里宗族聚居,关系密切,便于形成宗族聚落。由于南宋主政偏于南方,所以江南地区的人们更加重视修谱,以血缘相联系的血缘谱系最为发达。由此,杨时中感慨地说“今阅史氏谱牒,上溯受姓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本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
1269年,史氏三十八世孙蒙卿写了《宋咸淳年明州史氏谱序》,他通过溯源问祖,表明了自己对于明州史氏家族始祖的认识,他对于四处流散的资料做了重新认定,“因故辑新,以藏于家”,从而纯清“水木本源”。虽然某些问题并不确切,但对明州宗谱依然有极大的贡献。
《清光绪年续修藤下宗谱序》中说:“四明史氏之有谱,始于天问公,忠定王及果斋先生递有增续。”这就是说,他们认为四明的始祖应是天问公史惟则,四明家族历史应从他开始算起。如前所述,关于明州的始祖历来的不同看法,但是,把史惟则作为明州族谱的起始则无异议。
在多次修订过程中,有人曾考虑是否可以史浩作为明州始祖的开始。本来,史浩确实有“仿前代狄先生遗意,不妨自我作祖”,按照史浩的宰相地位,把自己立为明州家族的祖宗也是可以的。但是,当他考虑“爰及后人统厥祖而谱”,人人都立自己为祖宗,代代相传,“后之人莫为稽考”,族谱就会混乱不堪,于是决定取消这一想法。之后,各种版本的明州宗谱,一律都“自汉一世祖崇公,以就封家溧阳”开始追述,“至三十世祖惟则公,由溧迁吴,三十一世祖成公,即由吴迁四明”,作为过渡。然后转入“宋南渡后,四明之史氏”,时称极盛,之后叙述史浩的直系祖先冀国夫人、八行公,以至八行公的几位儿子:史师仲、史才、史木等,之后就按辈分,由史浩一辈、涉及子孙几代,历朝历代、直至民国时期,后人都以此为依据,有详有略,经纬分明,保持了一个完整的家族体系。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为了做到支脉分明,明州族谱中制定了辈分的排列,将各辈人分别用名、字、第等三项来定位,使人一目了然。史浩曾说:“吾家由溧阳迁四明越四世,而八行太师越国公生五子十三孙,曾玄而下,枝叶蕃衍,虑后代世次蒙混,特编名、字、第行等开列二十代”,这是一个独创。至字用尽后再作新的排序。由史浩编定的辈分序次是:
“名”的顺序是:师、水、弥、之、卿、孙、公、祖、必、士、本、立、自、元、孝、起、宗、在、节、义。
“字”的顺序是:道、翁、叔、子、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及、忠、厚、嗣。
“第”的顺序是:亿、万、千、百、再、行、友、庆、新、宾、冀、越、齐、鲁、卫、夏、商、周、楚、永。
之后,因为南宋以来上述二十个名字已不够分配,难以命名,于是,明代景泰年间,再次续编二十代的名、字、第。
“名”的顺序:积、善、致、悠、久、济、美、习、庭、训、纯、采、名、显、荣、慎、终、仍、复、始。(“字”与“第”顺序略)
又过一段时间,有人怕以后不够用,又续编了二十个名与字(略),省去了第。这样,就可避免重名重姓重字号的情况出现。比如,史浩,字直翁,号真隐,第七十四,说明他是史氏家族水字辈人,排行第七十四,这就不怕与同姓名的人相混淆,也有利于认祖归宗。运用这一方法对于发展宗谱学也有意义。子孙们“虽隔在数千里者,蔼如同堂,长幼尊卑,分位阔绝,而呼称之际,虽疏已数十服者,秩序井然,他族不能及也”。
1173年,宋孝宗时,当时礼部侍郎程大昌在他所写的《宋乾道年史氏宗谱叙》中,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士之为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人品不足,而家世犹足以振之。人品与家世俱足,而无忝所生。”他以为,从史氏宗谱中可以看到,史氏的子孙们已经做得应有尽有,他们在南宋时期的表现也已当之无愧。就目前所见,史氏家族的宗谱以明州宗谱最为详尽,最为完整,最能显示史氏家族的发展轨迹。
明州史氏宗谱在宋代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订证、增添。到元代修撰一次,以现有1354年的《元至正年四明节行史氏族谱序》为证。
明代又有四次修撰。
清康熙、咸丰年间,有人曾提议修谱,都未完成。现留存的有1829年五十四世孙积元的《清道光年藤下宗支源流序并词》,1839年《清道光年增修东吴上下史谱序》。到了光绪年间明州史氏《藤下宗谱》才算又一次完成续修,追述了上起虞舜,下迄清朝,史氏家族的进步与发展情况。1878年五十六世孙祖寿写的《清光绪年续修宗谱序》;1884年的《清光绪年续修藤下宗谱序》;1884年五十四世孙积胜的《清光绪年续修宗谱记》;1902年,袁政襄的《清光绪年重修宗谱序》都对族谱做了订正,有些序言写得还很有见地。
1929年,清朝状元、五十世孙史大成等人又重修了宗谱,他所写的《民国十八年续修四明藤下史氏宗谱序》,确定以忠定王史浩系统为起始。并为重修宗谱配诗一首:
三相二王世代良,因官为氏古来详。
四明聚族声华旧,八行传家德泽长。
宗谱续修应骏发,孙技蔚起许尤翔。
古藤谱本是荫麻,无添先人一脉香。
史大成从以官为姓说到史氏在明州的影响,从八行家风说到子孙发达,对于近千年流传的三相二王做了最为概括的总结,以此来表彰史氏祖先的富贵荣耀和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谱的保存非常重要。依据一般含义,族谱是家族内部的私有资料,不是公开出版物,然而,从妥善保管的角度看,一般家庭没有严密保存的设备,明州史氏家族就将上述家谱分别存放在各处。从目前已发现的明州地区史氏家族的六种家谱中可知:《四明古藤史氏宗谱》六卷,是由原古藤桥沿河至七里垫一带族人所撰,这一带原属江东区福明乡,修纂者是了解内情的,这一家谱被保存在天一阁;由史济铿等修纂的八卷本《四明古藤史氏宗谱》一直保存在天一阁,保存的安全性及宗谱的可信度极高。《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和《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对于今东钱湖镇韩岭一带族人和云龙镇前徐村族人的宗族情况掌握是真实的,保存在族人手中。《鄞东史氏宗谱》十二卷和《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从来都是由下应镇史家码村保藏,它既能够确切反映东钱湖镇下水村或下应镇史家码村史氏族人的情况,又能保证妥善保管,为研究明州史氏的族谱提供重要的保证。史氏家族的其他家谱,有的在国家图书馆或各地图书馆或档案馆保存。这样虽然是把私密材料公开化,但对于历史研究、民俗研究等都极为有用。因此,从长远看,这种保存方式非常有意义。史氏家族族谱一般采用木刻或石刻,在个别图书馆也发现有铅印本,这就说明史氏家族宗谱的普适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为更好地完善史氏家谱,有些地区还成立了史氏文化研究会,将会对深入研究史官与史氏家族的历史起到推进作用。
[1]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21,《欧阳氏谱图序》。
[2] 《民国十八年续修四明藤下史氏宗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