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男子血缘系统的延伸,一般很少涉及女儿的来龙去脉。因此,要从家谱系统中查找女儿的关系有一定困难,这也就成了谱谍学上的一个难点。
一、史良——史官家族的后人
史良是我国妇女运动的一个领袖,史氏家族认为:“天下无野史”,史良在史氏家谱中可能没有记载,但是可以肯定史良确实是史官家族的后代。理由有三:
其一,从其生活的地区看:
只要生活在内地,在江浙一带宗谱涉及范围内的史姓,肯定是与这一家族有关。史良,字存初,1900年3月2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苏常州城内观子巷(现为常州市和平南路143号史良故居)。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温和,特产丰富,人杰地灵,兼有城市与乡间相结合的特点。常州又是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地方,春秋时期即为吴王封地。秦统一后设县,隋朝开始称为毗陵郡,唐朝改称为常州,宋时称常州毗陵郡,始终归属于江苏省管辖。它的故治就在今江苏武进县。武进县是由三国时丹徒改名而称,故城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七十里。清朝时成为常州府治。其实,常州与武进和溧阳是不可分的。溧阳因在溧水之阳而得名,它的故城在今江苏溧阳县西北四十五里处。清朝时归属于江苏镇江府,民国初属江苏金陵道。金陵道,民国时设置,属江苏省,管辖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丹徒、丹阳、金坛、溧阳、扬中等十一县。常州原归属武进,1983年实行市管县后,在新体制下,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和溧阳三个县。金坛县,唐朝时得名,清朝时属江苏镇江府,今属江苏金陵道。由此可见,从籍贯上说,常州、武进、金坛和溧阳可以互换。史良因其出生在常州,所以籍贯常填写为江苏常州。1927年,史良在上海法科大学读书时曾填写籍贯为江苏武进,从地域上与溧阳非常接近。
史官家族的先祖从东汉光武之后就被封到溧阳,成为溧阳侯,开创了溧阳侯世系的族谱历史。史良的祖先是这一世系的成员无疑。
其二,从家谱系统说:
家谱可以起到分世系、别亲疏的作用,是维系家族体系的重要依据。史氏族谱告诉人们,从东汉的壮侯到溧阳侯,史氏家族在当地都很有名望。在史良家族这一支中,第十三世史宪就是当时的一位名人。史宪,字景法,“蚤具公辅之望,晋主征召,辞召不应,制书青让”。之后,起为尚书左民郎,即在吏部尚书总隶下管辖一些具体事务,后转任建安太守。在位期间,他能恩威并举,劝农治民,举善黜恶,兴利除害,深得民众称赞和朝廷嘉奖,后受封为山阴县侯,享年72岁,先葬于会稽郡,后归葬溧阳土山之原,他的从孙常州刺史仲谟为其立碑,以示纪念。史氏家族成员有多人在常州任职。
从族谱的修撰情况看,常州与溧阳分支都很重视。从常州史氏说,至少有史圆华等修的《常州史氏族谱》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木活字本,十册;有史景祐等修(江苏常州)《史氏宗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福堂活字本,十二册。从这两部家谱中应该能找到史良祖辈的相关记载:
史良的曾祖父史致泽,字燮甫,或锡甫,清道光年间举人。有两子:亮悠、逸琴。
长子史亮悠,字子贞,或紫珍,清同治年间举人,无子。次子史逸琴,有子名为史刚,后嗣于兄史紫珍。所以,亮悠、逸琴两兄弟都是史良的祖父。
史刚,字子游,1869年生,他就是史良的父亲。若史良是个男孩,或她有一个兄长,这两个家谱中可能会出现他的名字。但现有的1893年木活字本家谱中不会出现,一是因为史刚是在19岁时(1888年)过继给史紫珍的,二是史刚22岁时(1891年)结婚的,离修谱、刻版时间太近。“史良在姊妹中排行第四,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周天度、孙彩霞《史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8页)据此,他的弟弟史公载的名字在1908年九福堂活字本中也不可能出现。
根据明州史氏家族发展的历史,唐末宋初,因为战乱的原因,溧阳侯家族开始外迁、南逃避难,遂将溧阳史氏家族一分为三,之后就形成溧阳、吴中、四明三大宗。其中史彦虬一支仍留居溧阳,常州这支就是溧阳系统的一个部分。所以,在比较靠后修撰的家谱中有可能找到常州史氏包括史良祖辈的情况。
其三,从其性格秉性分析:
“史良或许遗传了她父亲反叛性格的基因,也或许是受父亲讲述的民族英雄人物的影响,从小就富有反抗精神。”“她的这种倔强性格,在后来进入学校和社会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周天度、孙彩霞《史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10页)这不仅表现在她七岁时抗婚,五四时成为当地青年学生运动的一个领导者,还表现在她顽强机智、敢说、敢干、敢闯的斗争精神。
史良的性格更表现在她坚持真理、富有正义感,立誓“做个不出卖灵魂的律师”。在律师任上,她曾奋不顾身地营救过左翼作家艾芜、中共党员熊瑾玎和邓中夏、任白戈等人,展示了“永远不能忘记在法庭上为党的辩护人形象”。[1]
尤其值得一书的是史良成为七君子中唯一的女君子的过程。1936年11月23日,国民党政府慑于日本的压力,以“纠集赤色群众,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在上海法租界逮捕了史良、邹韬奋、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王造时和沙千里,这就是“七君子”事件。后因证据不足,于同日释放。之后又传他们到案,沈钧儒等六人再次被捕。史良因有公事在身躲过一劫,当局就悬赏捉拿她。为了与沈钧儒等人一致行动,12月30日,史良决定结束隐居生活,在家人与友人的陪同下,主动前往苏州江苏高等法院投案,坚持在狱中与大家一起继续斗争,直至最后获释。
从史良的性格和在七君子事件中的表现看,这与史官的秉笔直书、敢于直谏、不容恶行等正直品质相一致,隐含着家族血缘的烙印。
所以,人们评价“当时她所表现出来的与我们党患难与共,密切合作,息息相关,英勇斗争的高尚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习仲勋:《沉痛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史良同志》,《人民日报》,1985年9月16日)
联系她的一生,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不管是在司法部长任上,还是在妇女运动的领导岗位,或是担任民盟中央主席,或是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史良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一生,她的历史功绩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周天度、孙彩霞《史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序》,第4页)从史良身上不仅可以学习到祖先圣德的做人道理,也应从中体会到光宗耀祖的自豪,史良理所当然地成为史官家族的光荣。
二、王应麟——良师益友外祖父
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王应麟是《三字经》的作者,但对于他与史氏家族的关系就不甚了了。王应麟与史氏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
一是比邻。
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一号厚斋,生于明州。王应麟原籍是河南浚仪,浚仪曾是北宋的都城。后来,宋室南渡,由其先祖率众告别家乡,跟随宋高宗赵构开始漂泊,最后定居在明州(今浙江鄞县)月湖与县衙附近。1223年(宋宁宗嘉定十六年)癸未七月二十九日,王家夫人生下一对双胞胎,父亲王以麟、凤象征吉祥如意,意味着能成杰出人物,于是为两个儿子起名王应麟与王应凤,寄予儿子们以很大希望。
史氏家族与王氏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都是外来户。自溧阳迁居明州后,史氏最终分成五房。长房一直住在祖屋月湖地区,史浩与史弥远家,包括之后的丞相府、丞相花园都在月湖,与王应麟家邻近。其他各房开始都住在东钱湖乡下,最先搬到城中的是三房史渐,从下水村迁至城东张斌桥畔,即贤良巷一带;至后,二房史才迁到张斌桥桥南;四房史禾搬到彩虹坊南的卖席桥;五房史光迁居到卖席桥西的华严巷。随后虽有变化,大致定居方向无太大变化。这些住处又与王应麟的后人们住处很近。史、王两家从祖辈开始始终是近邻。
二是近亲。
王应麟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养成了方直正派的品格和勤奋好学的习惯,王应麟受陆九渊“心学”的影响最深,后又学习朱熹学说,成为吕、陆、朱学的集大成者。18岁之后,王应麟完成了两件终生大事,一是考中淳祐进士,成为这批科考中最年轻的进士。他的第一项任职就是西安(今浙江衢州)主簿,具体处理县中的一些日常事务,经管收纳赋税。由于他深入群众,办事认真,深得大家赞赏。二是与郑清之的孙女儿完婚,而郑清之的儿子郑士昌娶的又是史浩的孙女史倩。换言之,郑士昌与史倩就是王应麟的岳父母。由此,王应麟与郑家和史家发生了更加密切的关系。从王应麟的子女论说,郑清之是他们的老外公。而从王应麟夫人郑氏的角度论说,史浩也是孩子们的老外公。
三是良师。
1247年(淳祐七年)郑清之接替史嵩之出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为了避亲,王应麟只得辞去官职,回家赋闲。他开始有意识地教育儿子学习。王应麟把“学问勤中得”作为至理名言,从小就接受了刻苦、细读、背诵好方法的训练。这期间他还从小孩子的认知规律出发,以三字为一句,四句为一组,并在夫人郑氏的帮助下尝试着编成“三字经”的初稿,以利于儿子的学习,以至为他撰写和创作儿童读物奠定基础。后经修改,《三字经》就在明州与杭州等地以至全国广泛流传,历久不衰,“凡是与学良一起玩的小朋友,都能背《三字经》”。(郑传杰、郑昕《宋儒王应麟》,宁波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11页)
1256年(宝祐四年),34岁的王应麟应试博学宏词科中第,实现了自己承诺,得到朝廷的褒奖。与此同时,他把备考博学宏词科中所见材料统编归类,完成了《玉海》一书的辑纂工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之后,王应麟得到重用,不管是参与皇帝的殿试工作,或是主管三省、枢密院、或进武学博士,他都认真负责,尽力而为。正直敢言是王应麟的风格,为国举贤成了他的责任。这也是史、王两家接近的重要原因。王应麟针对南宋后期的各种弊端,如用人不当等,多有批评与建议。而且王应麟敢于碰硬,由他触及的权臣先后有丁大全、贾似道、留梦炎等。如1258年(宝祐六年)六月,蒙哥率四万人马调动三路大军攻宋,号称十万,准备在鄂州会师,南宋各地守将相继投降。统治集团内部却在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此时,江苏籍进士丁大全为左相。他原本是个萧山小吏,后靠拍马、巴结“期以他日必大用”,才得以提升。(《宋史·丁大全传》卷四七四,第13778页)此人一贯诌害于人,为此有人题写“阎马丁当,国势将亡”八字于朝堂门上(《宋季三朝政要》卷二),以示忿恨。(注:阎指阎妃,恃宠骄横;马指佞臣马天骥,胡作非为;丁指丁大全,广植私党,弄权擅政,打击排挤良相董槐;当是“董”的谐音,是指宦官董宋臣居中用事。)王应麟认为丁大全无德无能,是个十足的无赖。针对1258年(宝祐六年)蒙古的进攻,丁大全不派发援兵,致使蒙古军队渡过长江,各地告急,王应麟就敢直面对他进行指责。1259年(开庆元年)十月,丁大全终以隐匿军情被罢相。第二年在移送途中,被挤落水中淹死。
宋理宗接着任用以吴潜、贾似道为相主持政务、军务,来取代丁大全。吴潜,安徽人,是嘉定十年进士第一,他也敢于上书反对丁大全等误国。贾似道是靠父亲的“恩阴”得的一个小官。1259年(开庆元年),因其姐成为宋理宗宠妃,就得了金紫光禄大夫、枢密使特进、右丞相兼枢密使,入朝为相。这时,边防紧急,朝野震**,贾似道不敢与蒙古交兵,准备议和。贾似道还隐匿军情,私向忽必烈称臣纳币,诈称大捷,等待论功行赏。1264年十月,理宗死后,贾似道更是变本加厉,成为南宋的一个大祸害,王应麟也敢于与之斗争。
1269年(咸淳五年),王应麟当了徽州太守,他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救灾省刑,徽州政绩卓著,得以大治,深得吏民敬爱。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但是,他却屡遭贾似道、留梦炎等人的罢斥。王应麟辞官之后回到明州县前街的老家,专事著述学术著作,如《困学纪闻》等考订与评定经史百家的著作。王应麟一生从未到过故乡浚仪,对于鄞县却充满着感情。在他离职后的二十年间,王应麟就在鄞县从事着教书育人工作。他的学生中有胡三省、袁桷,还有史氏家族的史蒙卿和史晏卿。胡三省的为人与《资治通鉴音注》一书受王应麟影响很深;袁桷前后十年向王应麟学习;史蒙卿是史肯之的三子,史弥巩的孙子,与王应麟明州旧宅相近,史王二家本有亲姻关系,向祖辈学习也属顺理成章。
南宋灭亡后,王应麟怀着对朝廷不变的忠心,誓不出山仕元,保持了士大夫的高贵气质,隐居于明州。他告诫儿孙和学子们要把仁至义尽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四是亲上加亲。
史氏家谱中记载着一桩特殊婚姻:史必贽入赘王家,与宋尚书王应麟之后王氏联姻。
1296年,王应麟辞世,享年74岁。他有两个儿子,长子王良学曾任两浙运干,负责军需和民用的运输工作,早逝。二子王昌世,字昭甫,号静学,从小好学。入元后,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编订其父的著作,有《静学稿》一书传世。他也育有二子,长子王厚孙,二子王宁孙,都以教书育人为本职。随着家人的增多,王应麟的后人从原址搬迁到城东古藤桥旁的另一居所。这是一所清静的小园,门前小桥流水,四周有肥沃的农田,古藤桥的周围,藤矢虬如龙,覆荫行道,枝叶稍敛,根盘古墙,犹大如斗,极其美丽,路过此地的人都知道这是数百年前的物种,古色古香。据说,此情此景此宅正好符合王应麟生前的审美心态。后人兴建此宅也算是在追思故人,纪念先祖。此居所正好与史氏家族的史弥巩藤下故居和书斋“独善堂”是一墙之隔。史王两家本就认识,时有来往,此时联系更多,以致最后结为亲家。史必贽是史才的孙子,是明州史氏的第十三代孙。他又是其叔史恂祖的嗣子,住在与古藤桥一水之隔的贤良巷。此时,王氏无子,经人说合,史必贽就娶了王应麟的六世孙女王氏为妻。史必贽只得入赘于王家。有人认为入赘的男子在家的地位一般不高,然而史必贽却得到厚爱,王氏家族将其当成义子对待。为了这个小家庭有个安静的修养之所,王氏还把原王应麟后人的古藤故居赠给了史必贽。由此“史氏遂以古藤为名”,很多近支宗族也开始聚居其旁,方圆有几里之多,并在附近贤良巷修建了新祠堂,即史氏家族常用的张斌桥祠堂,以便家族聚集和祭祀之用,藤下史氏之称自此开始。史必贽在此受到了很好的照顾,终老于古藤故居,享年79岁,也是个长寿者。
据此算来,王应麟也是明州史氏家族中的一个老外公。
[1] 陈卓坤:《中央盟讯》,32页,1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