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族文人(1 / 1)

从明州史氏家族本身而言,身居相位、参与中枢决策者有之,长期担任宰相能够见证南宋的发展盛事,位在高官者有之,其中又有以才藻论辩见长,或好清议与褒贬的人物;又有更多教授、学官及基层官员,他们有的性格内敛、含蓄,崇尚低调,是中国传统的政治人士,有的由于失去蕴含丰沛文化底蕴,成了一般的名人;也有书生意气内生礼法,或以家教颇严和孝悌忠实闻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世家豪族。但从明州史氏家族在文化上的贡献而言不如政治上的表现,除史浩外未能见到有非常突出的知名人士,也许这正是明州史氏家族的不足。家族尚可发掘的文人有如:

1.史弥大,字方叔,号朴夫。1134年(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于明州(今浙江宁波),进士。他对于明理经邦之学,无不通究。1176年(淳熙三年)累迁秘书丞轮对,掌管宫廷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及天文历数等事,是文臣清贵之选的专职官,近似于最初的史官。他所撰写的祠祭祝文,每次上疏给皇帝都得到好评。1177年(淳熙四年)升为浙西提举,掌握当地的役钱、青苗钱、义仓、赈济、水利和茶盐事务,并有监察官吏之责任。1185年(淳熙十二年),领玉隆万寿祠归东,获特赐金带。之后为照顾年老的父亲史浩,常在亲侧。1192(绍熙三年)进封为奉化郡开国侯,食邑千户。时年,史弥大59岁,病卒。临终前,他对父亲、忠定王史浩说:“君子平日所学,死生之险足以见焉,凡人生如春华,殁如晚叶,此理之常,虽祷何益,儿不孝不得终养,大人自爱。”史浩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情面对儿子的遗言,非常悲痛。史弥大又对诸弟说:“善事大人,恪恭乃德。”还嘱咐独子史守之说:“笃学饬行以光尔考”,鼓励他专心好学,小心谨慎,争取学业与品德上有更大进步。后获赠少傅银青光禄大夫、礼部侍郎、敷文阁待制、奉化郡献文侯。他的著述留世的有《衍杰易学指要》、《镜庵丛书朴语》等,书行于世。

2.史守之,1184年(淳熙十一年),18岁的史守之享受祖泽补官的优惠,及其叔父史弥远为高官的原因,让其主管绍兴府镜湖千秋鸿禧观事,即奉千秋祠事。中年时却避势远嫌,退处明州月湖松岛家中,与慈湖杨简、袁燮和楼钥杜门讲学其中。为此,宋宁宗御书赐其“碧沚”二字。1224年(嘉定十七年)宋朝政府起用他到嘉禾县任职,他力辞不就,宋宁宗赞赏他能坦然退出,对他大加赞赏,同意他以朝奉大夫致仕退职。他虽未曾获取进士功名,但能受到皇帝的恩宠,获得“朝奉大夫”的称号,相当于从五品。他的著述行于世者,有《世学潜虚解》、《心易龟鉴》等。又有《升闻录》,是规谏忠献王史弥远的书。他的藏书最丰富,吴中藏书家中若有“旧学史氏”及“碧沚”印者,都是他的遗书。

3.史弥巩,字南叔,号独善。1171年(乾道七年)腊月十九日生。身长为七尺,留有鬚髯胡,是个难得的美男子。他生性好学强记,侍亲孝顺,为人友善,幼时就读于甬东书院,受教于学者杨简。

杨简是浙江慈溪人,字敬仲,进士。先经丞相史浩推荐,后又有朱熹复“荐之”,先差遣至浙西富阳一带任主簿。兴学校,教生徒。史氏家族不少子弟都曾向他求教,受益匪浅。1194年(绍熙五年)召为国子博士。宋宁宗时,让杨简出知温州,他能尊敬贤士,政绩卓著。他的奉养虽然菲薄,却能廉俭自持,他经常对人说:我怎么敢用赤子的膏血而来自肥呢,以至在其所管辖地区“无忿争声,民爱之如父母”。当时,金朝发生饥荒,来归南宋的人日以万计,防守边境的官吏为了阻止北方来人过河,就在临淮水处射杀要过河的人。杨简说:得土地易,得人心难。这些要过河的人都是中土故民,皆吾赤子,目前出现生灵涂炭的难事,来投奔慈父母,理所当然。为了斗升粟粮而迎杀他们,使那些为了脱离死亡危险的人反而变得速死,这哪是上天安抚四方之人的道理?于是立即上奏皇帝制止这一行为。杨简认为治理国家最紧急的有五个条件:谨择大臣、择贤、罢科举、行乡举里选、治伍法。又认为最要紧的有:募兵屯田、限民田以复井田、罢妓籍、渐罢和买、择贤士教大学、以古书可行者于今行之、禁**乐、削邪说等八项。这些也都只表示了他治理的决心。杨简也曾师事陆九渊。陆九渊是江西籍进士,从小聪明过人,爱动脑筋深思,三四岁时就问其父亲天地为何没有穷际?少年时期,当他听到靖康年间的故事,油然生出复仇之心。后经少师史浩推荐,应召审察,他却不赴。再次复荐,任国子正,开始教授诸生。他主张博求天下俊杰。宋光宗时,他在治理盗贼和巩固城防上颇有政绩。陆九渊与朱熹齐名,两人曾在鹅湖有学术之争,他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之语及《象山先生全集》在社会上有深刻影响。杨简的著作有《慈湖遗书》、《先圣大训》等,杨简最后以宝谟阁学士、太中大夫致仕。

史弥巩及其家人不仅从杨简那里攻书识理,充实了学问,为深入研究理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学到了他的为人之道。

1193年(宋光宗绍熙四年),22岁时,史弥巩入太学学习,由于成绩优秀升至上舍,参加科考正当时。但此时正值史弥远在朝廷任职,执掌此事,按照对于亲属实行回避制度,史弥巩只得“寄理不获试,淹抑十载”,不参加此类考试。[1]直至1217年(宋宁宗嘉定十年)46岁时才有机会,荣登吴潜榜进士,擢进士丙科。为此,宁宗皇帝深有感触地对他说:“史某淹抑久矣”,表示遗憾。中进士后,史弥巩先后在湖北等地任职。从任官开始到退休致仕前后二十年间,他办事能干,有声誉,获得众人绝口称道。平时“不改儒素”,严肃地告诫子孙,善于待人。退休后,他在府第设立“独善堂”,专心致志研究朱熹和杨简的理学,著书立说,乡人称其为独善先生。有《独善先生文集》遗文二十卷传世。

4.史弥忠,字良叔,号自斋,是史渐的长子。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生于明州。他是袁燮的弟子。袁燮,字和叔,浙江庆元(今浙江宁波市)人,15岁开始受教于叔叔袁章处。后入太学受教于陆九龄,并与杨简等同学,共同以道义相切磋。后在鄞县的楼氏精舍从事教学,从学者有袁甫、袁任和史弥忠等多人。1181年(淳熙八年)进士及第。经史浩指点,先在江阴任职。随后突遇浙西大饥荒,受命让其负责赈恤事宜,他就要求以保为单位,每一保画出荒政图,记载田畴、山水、道路、居民、产业等情况,合保为都,合都为乡,合乡为县,征发、争讼、追胥,只要按图操作受灾与救灾大事便可一目了然,以此救灾有功,袁燮受到称赞。宋宁宗即位后,袁燮以太学正召,他博览群书,勤于著作,留存于世的有《絜斋集》二十四卷、《毛诗经筵讲义》四卷等。

史弥忠不但从袁燮的教学中学得陆学精髓,且学到了生性耿直的人品,养成了淡泊名利、洁身清廉的处世态度。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史弥忠任职监督文思院,主要负责掌管制造金银玉器和器仗、舆服等宫廷用品,又得到上级的好评。杨简也称赞史弥忠质直而有才。后因避嫌宰相史弥远,史弥忠提前致仕,专心从事教学。他把家学、杨学、袁学和陆学集于一身,尤其重点把陆九渊的心学传授给后人,成为陆学的传人,获得众多殊荣。他的弟子很多,其中,王应麟的父亲王就是他的一个非常出色的学生。

5.史弥应,字定叔,号自乐,是史渐六子,为正五品上阶文散官。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富有**。因此其“不为诸兄弟所喜”,于是遂“求志行吟空山”,擅发诗心,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著作“有诗数卷,宣患难之所志,传逸度于将来”,内容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反对空洞的堆砌。后其诗由宋朝的梅袞所刻刊。[2]

6.史吉卿,字景尹,号敬斋,生于1239年(嘉熙三年)五月十五日。史宇之长子,史弥远的孙子。他重视学习,勤学苦练,不断进取,昼夜间萃类群书,曾手抄数百帙集解,孜孜不倦。后任承议郎太府寺丞知武冈军州事,镇江通判。为正六品文散官,仍优游于图书之府二十年,著作不详。

7.史肯之,进士出身。他曾是一位能征善战的良将,数次率军打退蒙古军队的挑衅。他平易近人,深得将士爱戴。后遭贾似道排斥,返乡后在其父独善坊终老。他一生忠孝纯实,早年以文学著称,壮年以事功奋进,晚年寿终正寝。有三个儿子:蒙卿、芳卿和唐卿。

8.史蒙卿,字景吕,后易字景正,史肯之三子,生而奇,颌秀目清,口可容拳,7岁善属文,年12入国学。从巴川阳巴山学春秋。一年归复通周官兼词赋。通春秋、周官等经,得到江万里的器重。江万里,字子远,江西人,以乡举入太学,先后创建了白鹭洲书院和宗濂书院,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最后在抗击元军的战斗中失败,投水而亡。他在教学中时常表扬史蒙卿能成器,而厚待之。1265年(宋度宗咸淳元年)史蒙卿与史唐卿同登进士及第,他先授景陵县主簿,后改迪功郎平江府教授。至后不复仕,自号静清处士。他写诗多有感而愤,以王应麟自喻,终日思深辞辩,又学陶潜悠然自得。最初,四明之学祖为陆九渊,史蒙卿开始追溯到朱学,他著书立言都以朱子为法,以得紫阳朱子道统为正传。史蒙卿晚年遭受穷困罹厄,但依然穷究讲道不辍,从其学者日益增众。之后,常议及秦桧误国,言贾似道玩弄威权等国事。史蒙卿孝悌逊让出于自然,对于理学诸经穷究探微,深入细致,旨在证隧缉缺,决不溺于谄媚、奉承。剖析前哲的论古今得失,也必控其情以揭其伪。他对于古文、古事分析深远,绝不夹杂异端邪说。不管是手抄或是口讲的内容更是朴素无华,知无不言,言无不以尽。乡人敬重他的学问,佩服他的人品,称他为“果斋先生”。[3]有《李杲堂独善坊》诗一首为证

蒙卿公号独善先生授朱子传

四明朱学重蒙卿,独善遗坊表静清。

莫教铭章黄自厚,夜光还见贲佳城。

9.史芳卿,字景敷,号白山,史肯之五子,少师独善公之孙。曾任文林郎鄂州司户参军遂安县丞、将仕郎温州路瑞安县丞,为从九品下阶文散官。1241年(淳祐元年),值此宋理宗淳祐易玺、更换年号之际,他就谢绝世事,杜门读书,有感于《易》学、《夏小正经传考》等书,刊行于世。人们称赞“弟芳卿博学、著书,仕至司户参军”,入元后改授官职拒绝赴任,表现他不与元朝合作的决心。[4]

10.史塾孙,字城甫,号仲成,史芳卿之子,工篆兼写山水竹石,是个画家。

元朝时,史氏家族在文化上基本上趋于低水平。

明清时期,又有一批进士登科、官吏入仕,史氏家族又有一些文化人才出现。如:

史元中,号鹿泉,家贫,少年时牧牛田间,喜读书,善射箭,酒酣时能赋诗,人皆以其为狂。有人劝他参加科考,在明朝嘉靖年间,他考取举人,任职鱼台县,有政绩。42岁时“挂冠归里”,喜游奇山奇水,每次极游,竟至忘返。老年时更加贫困,闲居40年间,唯有卖文以自给,享年82岁。著有《青莲集》三十卷。

史起钦,字德明,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史荣,字汉醒,号雪汀,是史起钦的孙子。精于小学,喜写诗,熟知十七史。晚年工于篆刻,贵客登门以求,拒之不答。个性极强,一言不合,“辄成觖忏”,因此得罪大批老友。所著有《李长吉诗注》、《竹东集》和《吾悔集》。

史大成,字及超,号立庵,登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进士,廷试拟排在第三位,经皇帝亲自阅览其对策后改在第一位,由此获得状元及第。之后,充日讲官,讲授《周易》。1658年(顺治十五年)知贡举。后以足病请求归乡,享寿64岁。著有《八行堂集》。有不少诗作如:《寿国寺》、《吉祥庵》、《冬夜不寐》、《仲春侍从》(南苑大蒐赐宴应制)等。

《冬夜不寐》

漏声点点到孤帷,冷处偏能次第思。

十载炎凉人面在,半生功过自心知。

竹炉已尽奚童睡,灯火将残黠鼠窥。

月白霜寒愁未了,鸡鸣又是早朝时。

《仲春侍从》

皇图当脱剑,圣主正垂衣。

岁阅君观礼,春田不合围。

角弓随月满,搭矢带星飞。

侍从长扬晚,还歌湛露归。

史在甲,字牲忠,号慎斋。自幼丧父母,成了史大成的从子。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时年40多岁。后因朝廷知其是史大成的侄子,特选入庶常,知山西汾州府。后也以足疾致仕请求归乡。卒年64岁。

由史大成、史在甲叔侄二人的简历可知,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都很能干,二是都因足疾提前退休。以现代医学科学分析,足疾原因多种多样,但因足疾而不能工作,疑是患有痛风病。如若史氏家族中的这一支患有此病,且有家族遗传的可能性,就要引起明州史氏家族相关人员的重视。从家谱中了解家人的健康状态,也许是研究家族史的一个副产品。这也只是善意的提醒,不足为凭。

另有史公珽,据说能通诸经。

[1] 《宋史·史弥巩传》

[2] 全祖望:《宋史忠定传后跋》,见《鲒亭埼集》外编。

[3] 陆心源辑:《宋史翼》40卷

[4] 陆心源辑:《宋史翼》4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