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在时间和空间的流变上出现差异,在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下,原有的相对封闭的、内向的文化开始走向开放,成为人们迫切需求的精神养料。南宋时期带有社会发展特殊风采的理学,经历了毁与誉的不同过程,对于南宋文化发展有着标志性意义。史浩与理学家们关系甚好,受着理学思想不少影响。理学思想在宋理宗时期更得到发扬光大,说起南宋理学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及史弥远,不能不提及“嘉定更化”。是史弥远实行“嘉定更化”,恢复了理学的地位,使理学得以发扬光大。
如前所述,赵汝愚、赵彦逾和韩侂胄都是宋宁宗“定策功”的主要参与者。之后,赵汝愚升任为右丞相,他把朱熹从潭州(湖南长沙)召回,让他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道。又把一些道学家如李祥、杨简、吕祖俭等收到朝廷中,结成理学家集团。这一举动引起赵彦逾和韩侂胄的不满,引发了韩侂胄对朱熹、对道学和道学家进行一系列的政治迫害,历时达六年之久。
朱熹,字符晦,号晦庵,又称为云谷老人。祖籍婺源(今属江西婺源),1130年(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平)。他从小聪明好学,受其父亲熏陶。1148年(绍兴十八年)19岁的朱熹考取了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曾拜李侗为师,又广采周敦颐、张载学说精华,集理学之大成,形成独特的理学思想。朱熹历仕高宗、孝宗、宁宗和光宗四朝,政绩卓著。早年他主张在国家富裕与兵力强大的基础上抗金。他对宋孝宗直言:“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明矣。愿断以义理之公,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数年之后,国富兵强,视吾力之强弱,观彼衅之浅深,徐起而图之。”以后他又主张积极防守,想用理学原理来改造政治,挽救社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是他不愿与韩侂胄合流,这才遭到韩的迫害。1196年(庆元二年),有人按照旨意指控朱熹犯有“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等十大罪状,将朱子学斥为“伪学之魁”,将道学家划归为“逆党”人物,并开出了一份黑名单,剥夺道学家为官的资格,罢去赵汝愚相位,相关人员一律遭到贬黜。“伪学党”事件给朱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他坦然处之,一心著述与讲学。经过朱熹改造的理学认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这一从“格物”到“致知”,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著名的公式,是把社会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的“自律”,实质上形成为南宋社会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这次“伪学党事件”不仅给朱熹加上种种罪名,连朱熹的学生们也都受到牵连。如有个弟子叫叶味道,“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1199年(庆元五年)他参加科举殿试时,正好遇上韩侂胄打击理学。他的考试成绩本是“试礼部第一”的,由于当时“伪学”禁行,而他在制策中基本上按照程颐的观点无所回避给予陈述。监考官“见而黜之”说:此必是伪徒也。一查果然是朱熹的学生,就被排挤出科考。之后,他仍继续在武夷山中从朱熹于学。以后学禁开放,他才得以登上1220年(嘉定十三年)进士及第,[2]晚了整整21年。
1208年(嘉定元年),史弥远担任宰相之后,面对不得人心的“庆元党禁”,开始拨乱反正。在史弥远的主持下,他们“雪赵汝愚之冤,乞褒赠赐谥,厘正诬史”。这时朱熹、彭龟年、杨万里、吕祖俭都已辞世,就采取“或褒赠易名,或录用其后,召还正人故老于外”的办法,[3]为受迫害的理学家平反,为理学翻案,使理学获得自由发展的机会和宽松发展的空间,也使“朱子之学”得以复苏。史弥远使理学的学术地位得到肯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这在南宋的政治生活中有其重大影响,是一件深得人心的大事,因而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这也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社稷的好事。
在史弥远等推动下,理学得以发展。中国相继出现了以朱熹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道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以谯定、李焘为代表的蜀学,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之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学,以胡安国、胡宏为代表的湖湘学,以至形成学术界鼓励直言、自由讨论和学派林立、互争雄长的局面。之后,程朱理学成为南宋时期的正统思想,明州地区最先传播的是洛学,有杨时等一批学者为传承者。到了宋孝宗至宋宁宗时期,朱熹、陆九渊等人在明州的学术影响日益加强,就把陆学发展到极高地步,明州就成为陆学的重镇和阐发陆学思想的中心,其中,杨简、袁燮等陆九渊的学生们发挥了很大作用。史氏家族中的史浩自辞官返回明州后,也以真隐园致力于乡里教育,杨简等人也以史氏家族的“碧沚”书屋作为教学场所,使史氏子弟们有机会学习理学,推展理学。之后,明清两朝更将理学推向独尊的地位,以致使理学思想影响中国长达700-800年之久。
理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理论的影响,造就了“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三教合一”的格局。程朱理学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佛教经常探索“止恶、向善、遏止欲望,发展本心”;而“性善”与“性恶”的对立又是儒家最基本学术所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4]可以由儒学思想进行注解。“克己复礼”与“存天理,灭人欲”是探讨同一问题的总命题。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佛学、儒学、理学在很多议题上是相通的。虽然这些理论有限制人们思想发展的弊端,但又为人们提倡修身、齐家、去恶从善、为政清廉、为国分忧、为民请命提供了思想依据,对于推动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有作用。理学将儒佛道三家并行,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新儒学。
有人作过统计,南宋时期由于理学得到发展,出现了不少思想大家、各派学者和文化名人。这一时期,南方名人大量出现,约占90%。所以,有人认为“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是以南宋文化为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点,形成了更加富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5]这就说明南宋时期士人对于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大学》
[2] 《宋史·叶味道传》
[3] 《宋史·史弥远传》
[4] 《尚书·大禹谟》
[5] 刘子健:《代序——略论南宋的重要性》载黄宽重主编《南宋史研究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