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哲学、文学与艺术都带有社会发展的特殊风采;理学是南宋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标志;教育是南宋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市民文化的出现标志着南宋时期与贵族情调不同的、新兴的、普适文化的勃兴,说明它已跻身于社会大文化的系统之中。史浩先后担任过县尉、教授等职,善以文化、教育来辅助行政。之后又任帝师,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史浩一生推荐了众多贤人,重视对于人才的栽培。他学识渊博,研究经学,文化成果卓著,一生著作甚丰,留传于世的有:
(一)文稿
史浩的文稿包括《尚书讲义》二十卷,《周礼·天官地官讲义》十四卷,《论语口义》二十卷,属于教材一类;《仙源类谱》《六书外集》并杂著二十卷,《峰真隐漫录》五十卷,《昌国遗稿》一卷等十余种一百二十多卷,属于各种论述,“实迹累累,笔难罄述”。现《峰真隐漫录》五十卷在天一阁有藏本。《永乐大典》中有史浩的著作,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论著并未保留下来。[1]清朝学者全祖望在《峰真隐漫录题词》中表彰“忠定深于经学”,说“其渊源不谬”,称赞史浩在任宰相期间,“自属贤者,有昌明理学之功,实为南宋培国脉”,而可惜旧史不能将其深厚文化功底予以阐述,以致失传。
(二)诗词
家谱中保存下来的有史浩的部分诗文。如:
《东湖雪夜行舟骂鬼》
朔风一夜吹寒雪,雪里青山变白发。
东湖兴尽泛扁舟,两岸芦花照天发。
篙工拔擢光陆离,一蓑好景渡头归。
忽惊波面渐幽晦,问讯归程船复退。
空岩有鬼鸣啾啾,鼓揖扬波如部队。
须臾天朗分西东,对岸村墟指顾中。
妖气孳形叱咤散,人家灯火犹朦胧。
呜呼山鬼尔何错,灭顶于余奚所作。
不能遂尔作祸衅,冷灸残杯图咀嚼。
我有长牋叩上真,我有健步飞如神,
请呼雷公起霹雳,割截汝辈为微尘。
呜呼山鬼听我语,从此逍遥自游止。
如斯揽括枉费力,生死由天不由汝。
全诗表现了史浩夜游东湖的心绪和不怕鬼、敢于骂鬼、与鬼斗争的气派,具有一定的唯物论观念。
(三)宋孝宗与史浩酬和诗
1178年(淳熙五年),宋孝宗曾赐《圣主得臣》《英杰论》《真隐诗》《晚曲宴诗》和《秘阁观图书诗》等诗给太师史浩,君臣二人还以诗相和唱。《长春花》就是1177年(淳熙四年)冬史浩再次辞相时皇帝赐给他的诗作,“以示眷留之意”(史浜之语)。之后,君臣之间“酬和至再”,确保子孙黎民悠永长久。史浩与孝宗皇帝的诗如:
宋孝宗御制《长春花》诗赐越忠定王
诗序:长春花虽艳而清,初冬亦盛开,不减春月。常以琴樽赏之。
草木逢春荣,三时歇芳蕊。
骚人应未识,岂独赋兰芷。
春去冬寂寥,何处寻红紫。
菊尽橙橘黄,采摘犹未已。
丛根不畏霜,清馥生寒卉。
还将伴燕闲,日月呈书几。
艳姿冒录衣,香肌染沉水。
史浩以其原韵相和,题为:
“恭和原韵”
玉殿万几间,宸章灿珠蕊。
独此供清游,余香袭芳芷。
俯念簪履旧,恩来光太紫。
一经圣品题,荣名何日已。
禁御现长春,嫣然异群卉。
屈休隆宣室,恃感铭清几。
群卉固亦佳,时过逐流水。
宋孝宗见史浩和诗中有“群卉固亦佳”,认为这是“不贵此而贱彼”之意,随后,在“嘉观之余”,又“复用前韵”,赐诗一首。
造化出天工,繁华千万蕊。
粹德比琼瑶,芳罄过蓠芷。
每恶流俗人,夸红还鄙紫。
常思宣室对,前席何能已。
卿诗独不然,齐物视群卉。
佳篇固可珍,览之留燕几。
知与古人同,处心平如水。
史浩得此恩赐,为了感恩,又和写二首作为回报。
又恭和二首
帝序四时春,诸花无浪蕊。
玉帝富云章,宝匣镌华芷。
根植在蓬壶,霏烟笼翠紫。
六丁茎缄滕,芝彤燕泥紫。
雪里有寒梅,芳辰颌繁卉。
龙衔下碧虚,端为詠嘉卉。
每逢天子笑,睿思涌泉水。
咫尺不违颜,何曾隔弱水。
沾溉及老臣,芬芗腾荃芷。
炷薰启天茂,椒兰和白芷。
况复屡褒嘉,载赓何可已。
彩献万丈余,光临殊未已。
第愧狂妄辞,不足溷琼几。
敬须营杰阁,敢只留栞几。
诗中一唱一和,君臣之宜与师生之情跃然纸上。为此,史浩在1184年(淳熙十一年)十月,还“拜手稽首”写了跋,表明自己的“归养之报尚庶几焉”。这些诗句既表现了史浩“惟深感激”的心情,其中也可审察到他的文化修养。
(四)悼辞
为对祖宗表达怀念之情,史浩写了“葬五祖衣冠招魂辞”。
首先,史浩在悼辞中详尽地阐述了史氏家族的祖先们从担任太史到崔杼之事:
维苍姬之建僚兮,命载笔曰太史。册祝册诰光明于汗青兮,衮荣钺辱盖权舆乎。此或揭扬崔杼之逆节兮,或形容鲁僖之寿祉。或考绛老之修龄兮,或号遗直而如矢。列国各有柱下之史兮,职在非非而是是。
其次,又从以官为姓说到三国六朝之变:
权乃匹乎君相兮,爰因官而为氏。既由典籍而得姓兮,复当以文而畅厥绪。逮赢颠而刘奋兮,有乐陵安侯之二子。武阳尤其拔萃兮,伏青蒲而定国嗣。羽翼叱咤而成兮,亶追踪于园绮。嗟东都之叔季兮,党锢之狱忽超。跨郡国之阋布兮,网罗密而不弛。壮哉平原之相兮,力拒大索之使。指谓吾境内之独无兮,迄并逭于诛。死活千人者必封兮,今所活不知其几。
本益固而不拔兮,傒亭亭而叶嶷嶷。历三国六朝之寂寥兮,庆复钏于仙李。
再用简明的语言从杜阳侯说到溧阳的迁徙:
更五季之龌龊兮,人物无惑乎颓圯。惟穹苍之有意兮,醴酿停蓄而未止。迨天开于大宋兮,英淑之气尚蟠乎千祀。自杜阳而侯溧阳兮,舍溧阳而迁徙既游。
然后,讲述了他们从官于东南到躬耕于鄞县农亩的经历:
官于东南兮,遂卜荫鄞之桑梓。躬耕于农亩兮,故韫晦而弗仕。悯孤弱而赈穷苦兮,惟勤勤乎积累。暨我三世之祖兮,始著令名于州里。鄙刀笔于萧曹兮,踵于公之步履。断以法而从恕兮,每哀矜而弗嘉遗。故我曾祖之擢秀兮,笃孝恭于髫穉。甫弱冠而府辟兮,励黾勤而从事。郡有西湖之胜绝兮,十洲三岛绡错乎城之里,卧双虾而澄碧兮,危亭翼然于中沚。
值得一提的是,悼词中充分肯定了老祖母叶氏对于史家的奉献:“曾妣孕孕于笄戚兮,幸谓腹之孕端。父母欲夺而嫁兮,情实悯其贫窭……欲吾饱他姓之粟兮,宁为史氏之馁。”然后,史浩以“皇考七岁而能诗兮,应声挥毫而落纸。出健句以惊人兮,坐客不敢以孩视”来叙述史氏家族到达明州后的变化。皇考是古代对曾祖父的称呼,从皇考七岁能诗中特别表彰了曾祖父史简的聪明才智和祖父史诏的能干。之后,从西湖之胜讲到十洲三岛之美,又从“享大寿而封大国到富贵安荣”,凡此种种,综述了明州史氏家族祖先的创业不易、子孙清白不变以及他们创造的功绩。最后,以“魂兮归来兮!庆无极”,“佑我后人绵百亿”结束全文。长篇悼词文字严正,文风规范,由此也可见到史浩的深厚文字功底。[2]
(五)社团活动
南宋时期,明州作为临安的门户,经济发达,文风鼎盛、社团活跃。特别是一些官吏退休致仕之后,鉴于以往的情谊,就会在家乡组织一些文化社团,以加深原有的乡谊。明州地区当时的社团组织约有五老会、八老会、尊老会和真率会,以诗社与交游为宗旨,以加强情谊为目的。主持者往往是些在朝历任高官的退休人员。如绍兴年间组织的五老会以7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有“四明五老”的称号。他们以诗唱和,将它作为一种晚年的消遣方式。史浩在退休后参与了“尊老会”的活动,这是继八老会之后而成立的一个社团组织,史浩是主持者。虽然其他资料不足,但史浩在《峰真隐漫录》第三十八卷中有《四明尊老会致语》。1172年(乾道八年),卷三十九中有《五老会致语》、《六老会致语》,卷四十七的《满庭芳》中有题为《四明尊老会劝乡大夫酒》、《劝乡老众宾酒》、《代乡大夫报劝》、《代乡老众宾报劝》、《代乡老众宾劝乡大夫》,在卷四十七的《最高楼》词中又有“乡老十人皆年八十,淳熙丁酉(1177年)三月十九日,作庆劝酒”的记录。所以,可以证明,这一文化组织是存在的。[3]
之后,史浩还参加了“真率会”的活动,主要成员有:汪大猷、魏杞、赵粹中、楼钥、周模、袁章,都是一些有同事、姻亲或乡亲关系的老人,经常的活动是以诗会友。从史浩的社团活动可见南宋文化的概貌。
(六)从事慈善事业
史浩历来热心于社会救济,早在金兵侵扰明州之时,米价飞涨,瘟疫成灾之时,他就变卖家产,施粥救人,给药治病,割山葬亡者,做了不少好事,深得群众赞扬。以后,他又联络明州士族好友集体开展行善活动,在他们的创议下成立了一个乡曲义庄。史浩在其宗旨中明确提出:“义田之设,专以劝廉耻。盖贤大夫从官者,居官之日少,退闲之日多,清节自持,不肯效贪污以取富,沽败名以自卑。为士者……使各知有义田在身后,不至晚年忧家计之萧条、男女之失所,遂至折节泪丧修洁。故以此为劝,使其终为贤者。”说明它一方面是为了知识分子,有互助廉洁之意,同时也是为了随时救济众人。这一善举由史浩倡议、由沈焕筹募,后由汪大猷接任,最后在楼钥主持下继续,搞得有声有色,在明州地区有一定影响。
[1] 《太师忠定王行略》载《鄞东下水史氏家乘》卷1
[2] 史浩:《葬五祖衣冠招魂辞》
[3] 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