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服饰、婚姻、墓葬(1 / 1)

一、官吏服饰

史氏家族还珍藏有一套人像画卷,生动地描绘了从始祖冀国公以下到七世卿字辈共31位历史先人的画像,实为难得。他们身着官服神采奕奕,不仅褒扬了南宋时期明州史氏家族高官显贵世代相承的精神,也为研究有宋一代服饰的历史增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史氏家族画像中所展现的宋代官服可分为四大类七种。

(一)宰相的朝服

宋朝的官服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时服、戎服和丧服。明州史氏家族画像中所绘基本上是属于朝服的范畴。

第一类是宰相的朝服。所谓朝服是用于朝会或祭祀时所穿的服装。南宋时期明州史氏家族出现过三位宰相,但他们穿着三种式样的服饰,史浩与史弥远基本为一种,但模式有区别,史嵩之为另一种。

史浩

家族画像中第一种服饰是史浩和史弥远的朝服,缙簪带缨,非常气派。(图一史浩像)

看到他们头戴“天平冠”,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秦始皇冕冠。其实,这种冕冠从周朝开始就有,是由帝王戴用的。以后,放宽使用范围,诸侯、封王也能使用,只是有等级差别。宋朝承袭唐朝的做法,冕冠以木为体,前圆后方,固定在通天冠上,广七寸,长尺二寸(当时尺寸较小,下同),称为“旒”,前后都有红白相间的玉串,皇帝可系彩珠或白玉珠十二串,按照等级,史浩与史弥远他们用的是青玉或黑白彩珠九旒(串),前垂四寸,后垂三寸。冕冠戴在头上靠帽沿两边的带子固定。

这时的朝服样式基本沿用汉唐之制,在服装的颈部戴有方心曲领,形似璎珞锁片,用来压平大袍。只是衣服的颜色有较大的区别。唐朝以前,黄色是通用的。如《隋书·礼仪志》所指出:“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高祖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唐朝从高祖开始认为赤黄的颜色近似太阳,按照“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说法,以为“天子常服黄袍”,就规定,赭黄色为皇帝专用,“遂禁士庶不得服”,民间更不能僭用,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到宋朝更是如此,如宋太祖赵匡胤是靠黄袍加身而当上皇帝的,由此黄色衣服属宋朝皇帝专用,下属更不能僭越。宋太宗所着公服,头戴展脚幞头,身穿圆领大袖黄袍,腰系红色鞓带,脚上穿着皂靴,展现了帝王的风范。之后,凡是黄色均为帝王的专用,包括器物制作都不能逾越此制。唐朝时对于各种服饰的颜色更有具体规定:亲王至文武三品以上官吏用紫色,腰带用金玉带钩;四品用深绯,金带;五品以上用浅绯,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深绿,腰带用银钩;七品用浅绿色,带为银环扣;八品服深青,九品用浅青色,腰带都用瑜石带钩。但在实际上无法严格执行。因此到了宋朝,就简化为皇帝以下按照官位高低,分配不同颜色。三品以上官吏多用紫色,五品以上多用朱色,七品以上多用绿色,九品以上多用青色。由于史浩与史弥远与一般宰相不同,他们就可头戴“天平冠”,身穿紫色衣,享受最高待遇。史弥远还手持笏板,摆了一个标准的上朝姿势。(图二史弥远像)

史弥远

第二种服饰是史嵩之的公服。(图三史嵩之像)所谓公服是指品官们所穿之常服,只是各品服色不同。史嵩之头戴貂蝉冠,此冠唐朝就有,经过宋朝的改进,已成方顶形的笼巾,就是以一个笼状的硬壳套在帻上,更趋华丽,后面有披幅可垂至肩。冠顶还插有雉尾或鹏羽,并可在冠后簪以白笔。他身着方心曲领服,这是以白罗做成的,在圆形领圈下连着一块方形的上圆下方的一种饰物,其功能既可作为压住领部,起压贴作用,又可防止衣领雍起、使之平整,可作为装饰的饰件,庄严又大方。此外,上圆下方又有寓天圆地方之意。史嵩之的衣服颜色为红色,与第一种紫色的不同,正好适合他的宰相无封王身份。而史浩先后被封为会稽郡王、越王,史弥远进封为会稽郡王、卫王,身份高于史嵩之。这也说明宋朝的爵位重于官位,有官位而无爵位的人不能享受高爵位的待遇。同时,宋朝还规定,高官在穿公服时可以向低靠拢,不能就高。史嵩之最后才获赐太师,赐熏黝加玉,鲁国庄肃公,所以只能享受公服的待遇。

史嵩之

(二)公服

第二类是公、卿、大夫级的官服。史嵩之的朝服是这一级别标准的公服。此类公服头戴貂蝉冠,冠顶可插雉尾或鹏羽,冠后簪以白笔,身着白罗做成的领圈,下连一块方形的方心曲领服,这是一种饰物,可压住领部起压贴作用,防止衣领雍起,庄严大方。

明州史氏家族中不少人都享受这一待遇。如史才,进士出身,曾出任南宋的执政,备皇帝顾问,地位相当于宰相。后任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兼参知政事,死后以本职赠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文散官;史木是进士,累赠太师,封卫国公。又如史浩长子史弥大,进士及第,后任高官至礼部侍郎、敷文阁待制、奉化郡献文侯,最后获赠少傅银青光禄大夫;史浩的二子史弥正,进士,曾任少师朝奉大夫、兼职直敷文阁;史浩的四子史弥坚,进士,任资政殿大学士、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奉化郡开国忠宣公,兵部侍郎,为从一品文散官;史弥巩,曾获赠少师直华文阁开国公;史弥忠,进士,朝廷赐以金带服系,金紫光禄大夫、除龙图阁学士,又除端明殿学士,资望极高,为正三品文散官,之后由于儿子史嵩之入相,获赠少师保宁军节度使齐国公;以及史定之,获赠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文散官,相当于旧寄禄官中的各大部尚书;史弥远次子史宅之,进士,吏部尚书,封太师金紫光禄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奉化郡开国忠清公,获赠太师齐国公,遂以一品礼服归葬;史弥忠三子史岩之,进士,以提举临安洞霄宫,封资政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奉化郡开国公;史宾之,仕至朝议大夫,户部郎中直敷文阁待制,湖北道转运使,历仕监司郡守,后封鄞县开国男,获赠中奉大夫,赐绯鱼袋公。

这些爵位也包括因子孙发达后而受到的荫宠。如史简获太师冀国公,叶氏获太师冀国夫人;八行先生史诏,也是以其孙子史浩而推恩累赠太师越国公;史浩之父史师仲是因此而获赠太师越国公;史渐也以其孙子史嵩之为宰相,累赠太师齐国公,他们可以享受同样待遇而穿同类公服。

(三)朝服

第三类是普通高官的朝服。此类公服头戴进贤冠,这是从汉朝就开始流行的冠式。(图四史光像)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愿戴此冠。它前高七寸,后高三寸,帽梁长八寸,形成前高后低的态势,正好套在发髻上,再以两条带子系在颌下固定。另在冠帽上有一红色饰物——立笔,增添了冠帽的形象。身穿红色的、颈部戴有方心曲领、形似璎珞锁片的大袍。如史师光、史宽之和史肯之都穿这一式样服装。史光掌职郡庠凡十五年;史弥远长子史宽之受父之恩泽,仕至朝奉郎直宝谟阁致仕;史肯之,进士,在知无为县、江都县及高邮军时战果辉煌,得到褒奖,获赠紫金鱼袋,成正四品下阶文散官。

史光

(四)官服

第四类为一般官吏的服饰:头戴宋式标准的展脚幞头。(图五史守之像)幞头原是由包头布发展而来,后才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幞头在宋朝很流行,上至皇帝,下至庶人都可戴用,只是在质地、花色上有所区别。一般的幞头用薄质的幞头罗或幞头纱做成。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这就是说,幞头上有四根带子,两根在脑后打成结,让它自由瓢垂,既可起到固定作用,又可成为装饰,非常美观,称之产幞头脚,或叫垂脚、软脚。另外两根带子攀住发髻,使其向上隆起,也能增加它的美感。之后,将此两脚成圆形或阔带状,然后再在周边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架,衬以纸或绢,使其能够变硬、翘起,就成为翘脚幞头。有的在幞头内衬有木骨,或以藤草为里,外罩漆纱,这样可以随意脱戴。所以,《梦溪笔谈》说:“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有人还以为使用这种直脚和翘脚幞头,两脚平直向外伸展,因它的展角占有较大的空间,就可以防止官员间交头接耳。

史守之

虽然官员们都带同样的幞头,但是,由于官位不同,他们的服饰有所不同。这些官员都穿圆领长袍,领子上有一圆形领圈作为饰物压在领部。衣服在颜色上可分为三等:有的大袍是紫色,有的为红色,也有的为绿色,各人按级差穿用。

比如史守之,以朝奉大夫致仕退职,受到皇帝的恩宠,获得“朝奉大夫”的称号,相当于从五品,穿紫色袍。

史弥忞是史渐五子,进士。官至朝议大夫直宝章阁、为正五品下阶文散官。史司卿是史浩的曾孙,任承务郎、奉议郎知绍兴府嵊县事,为民办了不少好事,群众为他树碑,以示表彰。史弥忞与史司卿都穿红色大袍。(图六史弥忞像)

史弥忞

史弥谨,进士,为正六品文散官;史浤,恩赠中散大夫,为正五品上阶文散官;史弥远三子史宇之,进士,为观文殿学士正奉大夫奉化郡开国公;其长子史吉卿,任承议郎太府寺丞知武冈军州事,镇江通判,为正六品文散官;史芳卿是将仕郎温州路瑞安县丞;史蒙卿,进士。先授景陵县主簿,后为迪功郎、平江府教授。他们都为绿色的大袍。(图七史蒙卿像)

尽管官僚们的头饰与服饰有区别,但是,大袍款式基本上是圆领大袖,下裾加横襕。所以,一般的官员都是头戴幞头、身穿大袍、腰间束有革带,脚登靴子或革履去上朝。同时,凡是穿紫色服装者为较高一级官吏,上朝时还需加带皇帝赏赐的各种鱼袋,以便识别。

史蒙卿

(五)贵妇的服装

史氏家族涉及女子的服饰不多,从画像中叶氏的服饰可见一斑。(图八叶夫人像)宋代的命妇随着男子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分等级的。

叶夫人

叶氏头梳高髻,身穿褙子,是一般贵妇的装束。宋朝妇女流行发髻高大,并在头发中加添假发。髻的形式也很多,叶氏所梳为高髻。只要将脑后的长发盘在头顶稍后处,并以玉钗固定住便成形。年轻女子还可饰以金银珠翠或各种饰物。

褙子从隋唐时期开始流行,从皇帝到一般士人都穿,男女均可穿用。男子一般将此作为便服或套在礼服内的衬衣。女子从后妃、公主到一般妇女都可穿,只是面料不同。宋朝与唐朝不同的地方是在身长与袖长上做了改进,由半截儿袖改成为长袖、长衣。宋朝褙子的领子有三种样式: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和盘领交襟式。叶氏与宋朝其他女子一样,使用直领对襟式的大众式样,最后发展成袖大于衫、身长与裙齐的标准模式,非常潇洒。同时,还将领口外翻或翻领,在袖口处也作翻折,既能收到庄重造型效果,也可加强华美的风采。褙子衣服的前后襟是不缝合的,只在腰间用勒帛系住。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但不是用来系前后襟用,而是为了垂挂装饰品之用。在贴身处穿着背心,下身穿裤子,外有长裙掩盖。宋代妇女戴假髻,一般穿裙不穿袍更显风采。

宋朝上层妇女衣服的面料以丝织品为主。颜色以红、紫为主,黄色次之,黄色中又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为贵。宋朝规定男人不许穿黄袍,但妇女以黄色作为罩衫是被允许的。

宋朝一般妇女脚穿平头或圆头鞋,并在鞋帮上绣花,有地位的妇女已开始缠足。叶氏夫人的脚面未能从画面展示,但按其性格看可能与普通妇女相一致。

(六)婚服

人们关心青年结婚时所穿的婚服。按照相关规定,新郎“有官者具公服靴笏,无官者具幞头靴襕或衫带,各取其平日所服最盛者”[1]。以后又规定无官者也可以“婚用命服”,说明结婚时可以破例,让新郎身着官服,风光一回。宋孝宗淳熙年间更为明确规定:“有官者幞头、带、靴、笏,进士则幞头、襕衫、带,处士则幞头、皂衫、带,无官者通用帽子、衫、带;又不能具,则或深衣,或凉衫。”[2]有时,人们还习惯戴帽子,它是介于冠和巾之间的一种形式,戴帽子比较随意,种类也多,以乌纱帽配套装较为普遍。南宋时妇女流行戴盖头,中上层妇女结婚时会以红巾蒙首,以此作为时尚。迎亲时,男方要用花轿来迎娶新娘。

(七)武士服饰

此外,从史氏墓葬前石人石马中也可得知相关信息,南宋武士所穿服装为甲胄,即盔甲,用甲以掩护胸背。盔甲所用铁片以冷锻法锻制,由各片用带子连缀而成。带子由肩上系连,腰部用带子从后向前束。外披大袖襦,袖口用带子捆住。头戴游冠,脚穿革履。用此甲胄护身,能抵挡住五十步以外强弩射来的弓箭,以保护武士的生命安全和自身的战斗力。

综上所述,史氏这31幅供奉像,画法比较简明,不如现代摄影艺术作品真实。但是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它的意义却非常重要。因为,服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人们思想与精神风貌的体现。由明州史氏家族画像所展现的宋代官服,形成一个独特的体系,以此可以证明这个家族在南宋的政绩,也可看到这一家族对于当时社会所做出的业绩。同时,服饰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画像不仅可以增加对于男女服饰的一些感性认识,充实服饰艺术的宝库,也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对于正史上的有关记载作一些补充。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手工业者带着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逃难南下,促使南方的手工业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有的已超过北方。以纺织业为例,宋朝妇女当时衣服的面料以丝织品、绫纱为主。比如,京师织帛“有的花纹像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的样式中则有桃、杏、荷花、**、梅花,皆备四时,也都可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随着手工艺水平的提高,缂丝技术已能缂出楼阁、龙凤、花草等各种图案,特别是“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手工技术已达到非常高超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可从这些传统艺术中找到当时社会创新的实例。比如,宋朝以前做衣服的面料大量用锦绣。后因条件所限不可能都用锦绣,而宋朝的印刷技术却有很大发展,人们由此受到启发,于是有人就开始就以印花替代锦绣,效果也非常好。《图书集成》卷六百八十一《苏州纺织物名目》中记载了宋宁宗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至1224年),嘉定安亭镇有个姓归的人创制了药斑布,具体方法是,先“以布挟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各色,充衾幔之用”。此布又名浇花布,演变成现今的就是蓝印花布。这种面料后为民间所欣赏,受到妇女们的欢迎。由此说明这一时期,尤其在纺织业方面有发展,而且有着自由创新的可能,政治经济环境也都有长足的进步。

[1] 司马光:《书仪》卷2,《冠仪》。

[2] 《宋史》卷153,《舆服志五·士庶人车服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