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文献及著作
A.伊瑞依:《亚洲的冷战:一个历史的介绍》(Iriye,Akira,The Cold War in Asia: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新泽西,1977。
安布鲁斯,斯蒂芬·E.:《走向全球主义:美国外交政策(1938—1980)》(Ambrose,Stephen E.,Rise to Globalism: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38—1980),纽约,1980。
鲍大可:《中国与东亚各大国》(Barnett,A.Doak,China and the Major Powers in East Asia),华盛顿,1977。
贝雷,T.A.:《美国面对俄国:从早期至今的俄美关系》(Bailey,T.A.,America Faces Russia:Russian-American Relations from Early Time to Our Day),纽约,1950。
波伦,查尔斯·E.:《历史的见证(1929—1969)》(Bohlen,Charles E.,Witness to History,1929—1969),纽约,1973。
博格,多萝西、海因里希主编:《未定之秋:1947—1950年的中美关系》(Borg,Dorothy & Heinrichs ed.,Uncertain Years: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1947—1950),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0。
布劳德,罗伯特·保罗:《苏美外交的起源》(Browder,Robert Paul,The Origin of Soviet-American Diplomacy),普林斯顿,1953。
布热津斯基、亨廷顿:《政治权力:美国和俄国》(Brzezinski & Huntinton,Political Power:USA/USSR),纽约,1964。
陈兼:《中国出兵朝鲜之路:中美对抗的形成》(Chen Jian,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纽约,1996。
陈杰:《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美国对华政策个案研究》(Chen Jie,Ideology in US Foreign Policy:Case Studies in US China Policy),康涅狄格,1993。
冯格桑,戴维·S.:《美国使命与“邪恶帝国”:1881年以来以“自由俄国”为目标的十字军》(Foglesong,David S.,The American Mission and the “Evil Empire”:the Crusade for a “Free Russia” since1881),纽约,2007。
富尼吉洛,菲利普·J.:《冷战时期的美苏贸易》(Funigiello,Philip J.,American-Soviet Trade in the Cold War),罗利,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88。
格鲁,约瑟夫·C.:《动**的年代》(Grew,Joseph C.,Turbulent Era),伦敦,1953。
格瑞森,本森·L.:《美国人关于俄国的印象(1917—1977)》(Grayson,Bevson L.,The American Image of Russia,1917—1977),纽约,1978。
国际冷战史项目公报:《冷战的终结》(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The End of the Cold War,D.C.),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2001。
怀特,约翰·肯尼兹:《仍然看到红色:冷战如何塑造新的美国政治》(White,John Kenneth,Still Seeing Red:How the Cold War Shapes New American Politics),科罗拉多,1997。
加迪斯,约翰·刘易斯:《遏制战略》(Gaddis,John Lewis,Strategies of the Containment),纽约,1982。
加迪斯,约翰·刘易斯:《我们现在知道了:重新思考冷战史》(Gaddis,John Lewis,We Now Know: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纽约,1997。
卡拉汉,戴维:《两个世界之间: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Callahan,David,Between Two Worlds:Realism,Idealism,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纽约,1994。
凯南,乔治·F.:《回忆录:1925—1950》(Kennan,Geogre F.,Memoirs:1925—1950),波士顿,1967。
凯南,乔治·F.:《美国外交(1900—1950)》(Kennan,Geogre F.,American Diplomacy,1900—1950),芝加哥,1951。
科林斯,彼得:《共产主义垮台后的意识形态》(Collins,Peter,Ideology after the Fall of Communism),伦敦、纽约,1993。
克雷,小塞西尔、马尔卡希,凯万:《总统外交政策的制定:从罗斯福到里根》(Crabb,Jr.Cecil & Mulcahy,Kevin V.,President Foreign Policy Making:From FDR to Reagan),路易斯安那,1986。
拉菲伯,沃尔特:《美国、苏联和冷战(1945—1992)》(Lafeber,Walter,America,Russia,and the Cold War,1945—1992),纽约,1993。
拉铁摩尔,欧文:《简明中国近代史》(Lattimore,Owen,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A Short History),纽约,1944。
《历史文献——国会季刊》(Historic Documents,Congressional Quarterly),华盛顿。
利弗林,拉尔夫·B.:《美国舆论与俄罗斯盟国(1939—1945)》(Levering,Ralph B.,American Opinion and the Russian Alliance,1939—1945),罗利,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76。
林克,阿瑟·斯坦利:《伍德罗·威尔逊文件集》(Link,Arthur Stanly ed.,The Papers of Woodrow Wilson),第45卷,普林斯顿,1953—1993。
卢卡克斯,约翰:《冷战新史》(Lukacs,John,The New History of the Cold War),纽约,1966。
迈耶,艾尔弗雷德·G.:《共产主义》(Meyer,Alfred G.,Communism),纽约,1967。
麦克马汉,杰夫:《里根和世界——新冷战下的帝国政策》(McMahan,Jeff,Reagan and the World—Imperial Policy in the New Cold War),纽约,1985。
美国国务院:《美国对外关系》(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华盛顿。
《美国总统公开文件集》(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华盛顿。
帕特森,托马斯·G.:《美国外交政策:1900年以来的历史》(Paterson,Thomas G.,American Foreign Policy:A History since1900),莱克星顿,1988。
乔姆斯基,诺姆:《关于权力和意识形态》(Chomsky,Noam,On Power and Ideology),波士顿,1987。
琼斯,约瑟夫·M.:《十五个星期》(Jones,Joseph M.,The Fifteen Weeks),纽约,1955。
塞基本奥万内,乔治:《一种疑虑的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反共主义》(Sirgiovanni,Geogre,An Undercurrent of Suspicion:Anti-Communism in America during World WarⅡ),事务出版公司,1990。
斯塔克,威廉·W.:《冲突之路:1947—1950年美国对中国和朝鲜的政策》(Stueck,William W.,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1947—1950),罗利,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81。
索尔,保罗·V.:《塞缪尔·N·哈珀回忆录(1902—1941)》(Harper,Paul V.,The Russia I Believe in:The Memoirs of Samuel N.Harper,1902—1941),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45。
索尔,诺曼·E.:《朋友还是敌人?美国与苏联(1921—1924)》(Saul,Norman E.,Friends or Foes?the United States & Soviet Russia,1921—1924),劳伦斯,堪萨斯大学出版社,2006。
索尔,诺曼·E.:《一致与冲突:美国与俄国》(Saul,Norman E.,Concord & Conflict:the United States & Russia),劳伦斯,堪萨斯大学出版社,1996。
塔克,南希:《尘埃中的模式:中美关系和有关承认问题的论战(1949—1950)》(Tucke,Nancy,Patterns in the Dust: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Recognition Controversy,1949—1950),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3。
汤普森,阿瑟·W.、哈特,罗伯特·A.:《不确定的十字军:美国与1905年俄国革命》(Thompson,Arthur W.& Hart,Robert A.,The Uncertain Crusade:America and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1905),波士顿,1970。
特拉维斯,弗雷德里克·F.:《乔治·凯南与美俄关系(1865—1924)》(Travis,Frederick F.,Geogre Kennan and the American-Russian Relationship,1865—1924),雅典,俄亥俄大学出版社,1990。
威廉姆斯,威廉姆·阿普曼:《美俄关系(1781—1947)》(Williams,William Appleman,American-Russian Relations,1781—1947),纽约,1952。
威廉姆斯,威廉姆·阿普曼:《美国外交的悲剧》(Williams,William Appleman,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纽约,1959。
韦斯班德,爱德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洛克自由主义范例》(Weisband,Edward,The Ideology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A Paradigm of Lockian Liberalism),纽约,1973。
韦斯格伯,伯纳德A.:《冷战争,冷和平》(Weisberger,Bernard A.,Cold War Cold Peace),纽约,1985。
伍德伯,西尔维亚:《戈尔巴乔夫与苏联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的衰落》(Woodby,Sylvia,Gorbachev and the Decline of Ideology in Soviet Policy),旧金山,1989。
希尔德,莫雷尔、卡普兰,劳伦斯:《文化与外交:美国的经验》(Held,Morrell & Kaplan,Lawrence S.,Culture and Diplomacy:The American Experience),康涅狄格,1977。
小莫厄尔,艾尔弗雷德·格伦:《人权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卡特和里根的经历》(Mower,Jr.Alfred Glenn,Human Right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 Carter and Reagan Experiences),纽约,1987。
小施莱辛格,阿瑟·M.:《美国历史的周期》(Schlesinger,Jr.Arthur M.,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1986。
亚历山大,德孔德等编:《美国外交政策百科全书》(Alexander,DeConde & the others eds.,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纽约,2002。
张少书:《朋友和敌人:1948—1972年的美中苏关系》(Chang,Gordon H.,Friends and Enemies: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1948—1972),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0。
二、俄文文献及著作
B.B.索格林:《美国历史上的意识形态——从奠基者到20世纪末》(Согрин,B.B.,Идеология в Американской Истории—Oт Отцов Основателей до Конца 20 Века),莫斯科,1995。
阿·阿尔巴托夫等:《现代美国对外政策》(Арбатов,Г.A,Современая Внешная Политтика CША),第2卷,莫斯科,1984。
《А.Ф.多勃雷宁——Г.基辛格秘密渠道: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资料》(Ceкретный Канал А.Ф.Добрынин—Г.Киссинд??ер:Документы Архива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近现代史》,2006(5)。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俄国史:从古代到20世纪末》(Институ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АН,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C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Конца 20 Века),莫斯科,1996。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冷战”年代的苏联对外政策(1945—1985)》(Институ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АН,Советская Внещ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в Годы 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ы),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95。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20世纪俄罗斯史》(Институ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АН,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20 Bек),莫斯科,1996。
《俄罗斯20世纪文献:苏美关系(1934—1939)》(Co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4—1939)—Poссия 20 Beк Документы),莫斯科,2003。
《俄罗斯20世纪文献:苏美关系(1939—1945)》(Co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9—1945)—Poссия 20 Век Документы),莫斯科,2004。
《俄罗斯20世纪文献:苏美关系(1949—1952)》(Coветско 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49—1952)—Poссия 20 Век Документы),莫斯科,2006。
《俄美经济关系(1933—1941)文献汇编》(Россия и СШ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3—1941)C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莫斯科,2001。
帕·特·彼德莱斯内依:《苏美五十年来的外交关系》(Подлесный,П.Т,СССР и США 50 Лет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йй),莫斯科,1983。
Г.H.谢沃斯基扬诺夫:《莫斯科—华盛顿,通向承认之路(1918—1933)》(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Москва—Вашингтон на Пути к Признанию,1918—1933),莫斯科,2004。
Г.H.谢沃斯基扬诺夫:《莫斯科—华盛顿外交关系(1933—1936)》(Севостьянов,Г.Н,Москва—Bашингтон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3—1936),莫斯科,2002。
苏联科学院美加研究所编:《现代美国对外政策》(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 Институт Соедненных Штатов Америки и Канады,Современая Внешнаяпо литтика CШA),第1卷,莫斯科,1984。
三、中文文献及著作
《毛泽东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刘少奇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周恩来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邓小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曹长盛等主编:《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冬梅编:《中美关系资料选编(1971.7—1981.7)》,北京,时事出版社,1982。
杜攻主编:《转换中的世界格局》,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桂立:《苏美关系7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黄绍湘:《黄绍湘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姜长斌等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蒋相泽、吴机鹏主编:《简明中美关系史》,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李慎明主编:《历史的风——中国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李世安:《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考察》,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林利民:《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刘连第:《中美关系的轨迹:1993—2000年大事纵览》,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刘同舜主编:《“冷战”、“遏制”和大西洋联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编:《美国历史文献选集》,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1985。
倪孝铨、罗伯特·罗斯主编:《美中苏三角关系(70—80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牛军主编:《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戚方编:《“和平演变”战略的产生及其发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齐世荣、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齐世荣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人权知识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茹莹:《从协调走向对立——美苏对华政策研究(1945—1949)》,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师哲回忆,李海文整理:《在历史巨人身边》,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杜勒斯言论选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宋晓芹:《对抗与结盟——1949—1953年美苏对华政策研究》,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陶文钊主编:《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童世俊主编:《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王立新:《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玮、戴超武著:《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选编:《美中建交前后——卡特、布热津斯基和万斯的回忆》,北京,时事出版社,1984。
杨生茂:《探径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于可主编:《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俞邃:《俞邃论集》,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3。
俞邃:《俞邃文集》,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袁明、哈里·哈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张宏毅等著:《意识形态与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1917—2015)》,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张宏毅主编:《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张建华:《俄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编译组编:《美中关系未来十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编:《中美关系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周琪主编:《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四、马列中译本及其他译著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1—8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德]妮科勒·施莱、莎贝娜·布塞:《美国的战争——一个好战国家的编年史》,陶佩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俄]菲·丘耶夫:《莫洛托夫秘谈录——与莫洛托夫140次谈话》,刘存宽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俄]尼·伊·雷日科夫:《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徐昌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俄]恰达耶夫:《箴言集》,刘文飞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俄]《苏联共产党最后一个“反党”集团》,赵永穆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俄]瓦列里·博尔金:《震撼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甄西主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俄]谢·尤·维特:《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维特伯爵的回忆》,张开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俄]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侯艾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吴恩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法]克劳迪·朱里安:《美利坚帝国》,龚念年译,香港,文教出版社,1971。
[美]A.W.德波特:《欧洲与超级大国》,唐雪葆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美]J.布鲁姆等合著:《美国的历程》,杨国标、张儒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美]J.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美]M.贝科威茨等:《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张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美]阿兰·内文斯编:《和平战略——肯尼迪言论集》,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美]爱德温·W.马丁:《抉择与分歧》,姜中才等译,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柯雄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美]比尔·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金灿荣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美]彼得·施魏策尔:《里根政府是怎样搞垮苏联的》,殷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美]达斯科·多德尔、路易斯·布兰森:《戈尔巴乔夫——克里姆林宫的异教徒》,隋丽君、施鲁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美]戴维·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上海市“五·七”干校六连翻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缔造和平》,静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美]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3。
[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王建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美]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意识形态与外交事务》,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李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
[美]哈里·马格多夫:《帝国主义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经济学》,伍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美]韩德:《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项立岭、林勇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美]汉斯·丁·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美]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林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美]亨利·布兰登:《美国力量的收缩》,齐沛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
[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吴继淦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美]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美]吉米·卡特:《忠于信仰——一位美国总统的回忆录》,卢君甫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美]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朋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美]康伦公司:《美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美国康伦公司研究报告》,何慧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美]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王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美]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张静尔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美]拉铁摩尔:《亚洲的决策》,曹未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美]劳伦斯·肖普:《卡特总统和美国政坛内幕——八十年代的权力和政治》,冬梅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80。
[美]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伍牛、王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美]理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陈遥遥、荣凌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朱佳穗等译,北京,长征出版社,1988。
[美]理查德·尼克松:《超越和平》,范建民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美]理查德·尼克松:《领袖们》,刘湖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
[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伍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美]理查德·尼克松:《现实的和平》,陈杨、杨乐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美]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常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美]罗纳德·里根:《里根回忆录——一个美国人的生平》,何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美]马克·佩里:《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秘闻——黯然失色》,汪有芬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美]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褚律元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美]迈克尔·谢勒:《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徐泽荣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美]梅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
[美]美国当代问题研究所编:《论美国在缓和后世界中的新作用 保卫美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齐沛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美]《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选编——从鸦片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阎广耀、方生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美]米歇尔·曼德尔伯姆、斯特罗伯·塔尔伯特:《里根与戈尔巴乔夫》,韩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杨烨、卿文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乔治·凯南:《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王殿宸、陈少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美]塞勒斯·万斯:《困难的抉择——美国对外政策的危急年代》,郭靖安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美]塞利格·哈里逊:《扩大中的鸿沟》,徐孝骞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美]施莱辛格:《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仲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美]泰勒·丹涅特:《美国人在东亚》,姚曾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美]唐纳德·E.戴维斯、尤金·P.特兰尼:《第一次冷战——伍德罗·威尔逊对美苏关系的遗产》,徐以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托马斯·G.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李庆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美]威廉·富布赖特:《跛足巨人:美国对外政策及其国内影响》,伍协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美]威廉·赫·沙利文:《出使伊朗》,邱应觉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埃文·托马斯:《美国智囊六人传》,王观声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美]沃尔特·拉塞尔·米德:《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曹化银译,北京,中信出版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美]小查尔斯·米:《在波茨坦的会晤》,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吴乃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美]亚·鲍·恰科夫斯基:《未完成的画像》,贾宗谊、周爱琦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美]伊·卡恩:《中国通——美国一代外交官的悲剧》,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编:《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实力与原则——1977—1981年国家安全顾问回忆录》,邱应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美]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王宁、周先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南]弗拉迪米尔·德迪耶尔:《苏南冲突的经历(1948—1953)》,达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苏]H.H.雅科夫列夫:《轮椅总统罗斯福》,宋竹音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苏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英]莫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