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
横向比较是从事比较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这几年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中印之间哪种模式更成功?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中国、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力量消长以及德、日两国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不同态度及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如此等等,各种国与国之间横向比较不断见诸中外报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一般地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具体地说,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世界多样化与统一性这两个方面都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深刻懂得外部世界,不懂得从比较中学习,将会犯历史性错误。苏联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曾一度囿于资本主义会永远处于总危机的偏见,看不到或不承认通过改革摆脱困境的能力;而一旦自身面临社会停滞的严重矛盾,便180度地转向西方讨生活,结果招致灾难性后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发展,恰恰得益于放眼世界,不断从比较中鉴别外国的有益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由此看来,在当今世界,必须把国与国之间的横向比较看成是一项使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性任务,切不可等闲视之。
要更好地进行这种比较研究,就有一个开拓思路、摆脱思想禁锢的问题。过去有一种颇具影响的看法,即只有处于同一社会形态或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国家才有可比性,否则就不能进行比较。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拿20世纪的苏联和美国来说,尽管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却存在多方面的可比性。问题是比较什么,如何比较。事实上这两个大国曾经有过的巨大进展,说明20世纪的生产力既适合于资本主义,也适合于社会主义。但是,美苏两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在如何坚持各自的核心价值观方面,在对外政策方面,等等,都可以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和不利于本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当然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这种基本制度必须有一系列具体制度与之相配套,如果不认真解决好制度建设,优越性就不容易发挥出来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特别强调制度建设。他指出,“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
要使比较具有科学性和深刻借鉴意义,最重要的当然是要对比较的对象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实事求是的全面分析。这里,实事求是的态度至关重要。我们看到,一些外国报刊文章尽管与我们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却因为敢于正视现实而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文章。例如,一篇对比中国和俄罗斯各自优势的文章,特别强调了中国因正确地对待过去的历史和懂得建立法治政府的重要性等,因而具有明显优势。但作者也提到中国对外部经济和贸易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相比之下,俄罗斯的自给自足就显示了巨大优势。在对比中国和印度哪种模式更成功时,外国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在经济成就方面、解决贫困饥饿方面和整体社会发展方面,显然都更为成功;然而,在财富分配方面,印度则好于中国。不止一位外国学者指出“中国贫富悬殊”是一个“令人担心的因素”。一些报纸甚至发出了谨防中国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的“拉美化”趋势的忠告。
我们不能说上述评论百分之百都对,但正如中国古语说“兼听则明”,对于各种善意的批评与分析,都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择其善而从之。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强调正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鉴别国经验教训的结果。实践将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比较研究,是我们得以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之一。
(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