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治与乱(1 / 1)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将社会存在的状态分为两种:一是治;一是乱。所谓治世,就是社会政局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社会风气文明。所谓乱世,就是政局不稳,战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贪官当政,强盗遍地。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重视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力求治而不乱,探讨治的条件与乱的原因。一般人都认为是强者胜弱者,因此,富国强兵成了许多人的追求。我从中国历史上看到过去对“强者胜”的说法有所评论,究竟有没有道理,提出来让大家评议。以下按我的思路来罗列古代的说法,不按历史顺序来讲,这样也许更清楚一些。

1.治国之道,唯力不足

治理国家,需要有两个方面:德与力。因此,王充说:“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徐偃王修行仁义,陆地朝者三十二国,强楚闻之,举兵而灭之。此有德守、无力备者也。夫德不可独任以治国,力不可直任以御敌也。韩子之术不养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驳,各有不足。偃王有无力之祸,知韩子必有无德之患。”(《论衡·非韩篇》)王充讲的养,似乎表面化了一点。实际上,养德,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性的政治。养德,应该包含在所有的方针政策之中,应该包括对待人民,对待官员,对待外国,对待政敌等诸多方面,主要是对人民有好处的、合理的、正义的内容。如果只养几个有道德的人,名气大的人,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好处,那么,恐怕也难维持统治。养力自然也不是只是养几个力气大的武士,而应该包括所有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古代讲耕战,一方面,鼓励参加为国家的战争;另一方面,鼓励发展生产,发展经济。这样才能富国强兵。

王充的说法,要扩大起来理解,理解为发展实力与实施德治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只有德治,没有实力,就会像徐偃王那样,被强大的楚国所消灭。只有实力,不讲德治,就会像韩非所支持的秦国那样,虽然能够一时战胜山东六国,却很快就被广大人民所推翻。从这个理论的角度讲,缺少德,只有力的强大不一定就能胜利,即使一时胜利,也不能保住胜利的成果。“强者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立,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强者会失败。韩非法家理论“必有无德之患”,从秦王朝的灭亡,得到证实。关于这一点,桓范在《政要论·臣不易》(《群书治要》卷四十七)中也有更明确的论述:“夫治国之本有二:刑也,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矣。天以阴阳成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故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王也;杖刑多,任德少者,五霸也;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我以为应该补上“纯用德,弱而亡者,徐偃王也”。说明治国“偏用”刑德必亡的道理。秦朝“强而亡”是最典型的、否定“强而胜”的例子。

2.乱世无义,争于气力

“强者胜”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这是什么条件呢?乱世!孟子讲“春秋无义战”,既然大家都没有道德,那么,谁强谁就能胜利。战国时代,诸侯纷争,韩非认为那是“争于气力”的时代,也是无义战的时代,当然也是“弱者亡,强者胜”的时代。所以,韩非子和李斯都特别重视实力的发展,不怎么重视仁义道德的问题。荀子认为,忽视道德就是失去根本,即使暂时胜利,也不会长久。秦始皇就是靠实力取得胜利,李斯以为事实证实了他的观点,时过不久,秦就灭亡了,李斯也当了殉葬者,只可惜他未能见到秦亡,还带着强秦不可战胜的观念离开人世。如果他是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一定会想到秦朝很快就要灭亡。不过他局限于法家理论,看不到推翻秦王朝的势力就在百姓中间,看不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就在于缺乏道德、只有军事实力上。因此,他至死也不能领悟他的老师荀子的以德为本的精神实质。

汉代的思想家将秦朝兴亡作为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总结,作为后世的旁观者自然要看得比较清楚一些。陆贾认为秦亡的原因“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新语·无为》),举措“暴”(急)而且“众”(多),用刑又太残酷。官逼民反。他认为:“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新语·道基》)这就肯定了秦王朝不重视仁义道德,才导致速亡。贾谊在《过秦论》中讲:“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也是讲秦王朝不行德政,不施仁义,是亡国的最主要原因。秦王朝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都是强者,没有人会怀疑。陈胜、吴广以及手下的几百名手无寸铁的徒役,是弱者,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居然将强秦推翻。这是非常明显的事实,“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才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弱者起兵,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最后取得胜利。正如吴起所说:如果不行德政,众叛亲离,舟中的人都是敌国,自己还能靠山河的险峻来保证安全吗?说明强者未必胜。对于秦王朝的灭亡,如果能结合以前的更加丰富的历史资料来研究,自然会得出更加深刻的教训,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也会得出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来。这一方面的工作,由淮南王手下的一批理论家作出了很有意义的总结。详见后文。

3.齐顷公转危为安

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一时。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霸业已不复存在。但是,四十多年后,齐顷公当政,仍然以霸主的余尊,国土广大和地理优势,骄奢依然,傲视诸侯。齐顷公不愿意与诸侯平等相会,即位九年,诸侯聚会,他都不参加。《春秋经》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齐顷公没有参加。《左传》鲁宣公十七年(前592年):“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献子(即郤克)怒,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晋国派郤克召请齐国参加,齐顷公让妇人从帷幕后观看,妇人看见郤克跛子登台阶不便,在房间里嬉笑,郤克认为受到极大侮辱,发誓要报复。六月,在断道地方聚会,鲁侯、晋侯、卫侯、曹伯、邾子赴会同盟。齐顷公自己不去,只派四名大夫出席。齐顷公得罪了诸侯,怠慢了使者,为以后的困境埋下隐患。

《春秋经》鲁成公二年(前589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夏四月,丙戌,卫孙良夫帅师,及齐师战于新筑,卫师败绩。”齐顷公自己率兵出征,入侵鲁国北郊,取得胜利。回头又与卫国开战,打败卫国,占领了卫地新筑。春夏两场战争,半年之间取得两次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不可一世。不久,晋国、鲁国、卫国、曹国四国联合围攻齐国,在鞍那个地方,打了一仗,齐国大败。俘虏了齐顷公,杀了逄丑父。

齐顷公为什么会落得“大辱身,几亡国,为天下笑”呢?董仲舒作了教训总结:“其端乃从慑鲁胜卫起。伐鲁,鲁不敢出,击卫,大败之。因得气而无敌国以兴患也。故曰:得志有喜,不可不戒,此其效也。”(《春秋繁露·竹林》)齐顷公就是因为一些小胜利,就冲昏头脑,这是导致大祸的重要原因。

有了这一次深刻教训以后,“顷公恐惧,不听声乐,不饮酒食肉,内爱百姓,问疾吊丧;外敬诸侯,从会与盟,卒终其身,家国安宁”。董仲舒从齐顷公胜败骄逊的变化,得出结论:“是福之本生于忧,而祸起于喜也。”(《春秋繁露·竹林》)老子所讲的祸福相倚,孟子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

4.秦亡教训,历史总结

《淮南鸿烈·氾论训》上的一段话,正是这一方面的理论总结,在两千多年前能有这种认识,不能不使人惊叹不已!今录于下:

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人之众,汤无七里之分,以王诸侯。文王处岐周之间也,地方不过百里,而立为天子者,有王道也;夏桀、殷纣之盛也,人迹所至,舟车所通,莫不为郡县,然而身死人手而为天下笑者,有亡形也。……今谓强者胜,则度地计众;富者利,则量粟称金。若此则千乘之君无霸王者,而万乘之国无破亡者矣。存亡之迹若此,其易知也,愚夫蠢妇皆能论之。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闵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诗》云:“乃眷西顾,此唯与宅。”言去殷而迁于周也。故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非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羑里。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则必有继之者也。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夺,是趋亡之道也。

国所以存在,靠的是道德。家所以灭亡,原因就是无理。尧没有一百户的城郭,舜没有插锥那么小的地方,却得到天下。禹没有十个人的群众,汤没有七里的地面,成为诸侯拥护的王者。周文王只有百里的地盘,后来能立为天子,是由于有王道。夏桀、殷纣最兴盛时,人迹所到之处,车船所通的地方,没有不属于他们管辖的范围。但是,他们自身却死在别人的手里,被天下人所取笑,因为有亡国的表现。现在说“强者胜”,就测量土地的大小,统计人数的多少。说富的好,就量粮食的数量,称金的重量。如果这样,那么,千乘的君主就没有称霸的,万乘的诸侯就没有败亡的。如果存亡规律就是这样简单,那就太容易知道了,连愚蠢的普通人也都能说清楚。赵襄子靠晋阳城称霸诸侯,智伯有三倍晋阳城的地方却当了俘虏。闵王有齐国那么大的地方败亡,而田单却靠齐国的一个小小的即墨收复整个齐国,立了大功。所以说,国要亡,即使很大也靠不住;实行王道政治,即使很小也不可轻视。由此看来,国的存在由于得道,不因为大;国的灭亡由于失道,不因为小。《诗》上说:经常向西边张望,只因为周文王住在那里。这就是说大家都想离开殷纣王而去投奔周文王。这就是人心所向。所以亡国的君主,努力扩大自己的地盘而不实行仁义,积极提高自己的地位而不关注道德。这是放弃存在的做法,走向灭亡的道路。所以桀被囚于焦门的时候,还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却后悔没有将汤杀死于夏台。纣居于宣室,不检讨自己的过错,却后悔没有将周文王杀死于羑里。这两位君主处于强大地位的时候,如果修行仁义道德,那么,汤、武克服自己的错误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考虑谋反的事。如果上违背天道,下失去民心,即使没有汤、武,谁不能夺他们的权?现在不好好检查自己的问题,却后悔防备别人不够。天下不是只有一个汤、武,杀了他们必定还有继承者。而且汤、武处于弱势,能够当上王,是由于行道。桀、纣处于强大而被夺了政权,是由于无道。现在不学习人家实现王道的成功办法,却想强化自己被夺权的失败做法,这是趋向更快灭亡的道路。

历史上有许多强大者失败,都不会吸取失败的教训,不知道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的失误,却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客观因素。不是自己无能,而是敌人太厉害了。西楚霸王项羽失败时,认为不是战之过,而是天命。扩大来看,古今中外,所有强者失败,都缺乏正确的认识,都缺少反省意识,都像夏桀、商纣那样,后悔没有将对手在萌芽状态时扼杀掉。实际上,他们不是没有扼杀掉新生的反对者,而是扼杀了很多,冒出了更多的反对者。扼杀一个,就激起几十个。杀得越多,反对者也就越多,他们失败也就越快。这些失败者就是不了解其中的辩证法道理,根本也无法正确吸取教训。贾谊在《新书·先醒》中说“先醒”就是先觉悟,提前认识到事情的盛衰兴亡的道理。“故未治者知所以治,未乱也知所以乱,未安也知所以安,未危也知所以危,故昭然先初速悟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辟犹俱醉而独先发也。”就像都是醉了的人,有的人先醒过来。同时还有“后醒者”和“不醒者”。那个“不醒者”,就是彻底的失败者。放眼中国历史,夏桀、殷纣、秦皇以及后代的许多末代皇帝,都是不醒者。贾谊认为先醒、后醒、不醒,除了人主,也包括卿大夫和布衣之士。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存在是否知道的问题,即醒与不醒、先醒与后醒的问题。

5.正义必胜与“胜者为王”

有一句话很流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希特勒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只要胜利了,就不会有人追究他的背信弃义。这个说法,也正是“强者胜”的观念表达。他们还是迷信实力,认为只要胜利了,人民就会歌颂他们,他们也就成为英雄,可以名标青史,流芳百世。滥杀无辜,残酷暴行,失去民心,他们如何能胜利?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与人民在一起,才是胜利的保证。反人民,与人民为敌,当然要失败。在乱世的时候,无正义可言,人民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实力成为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但是,乱世过后,社会总要变成有序的,到这时候,道德就非常重要了。能够保持社会有序、稳定,就要靠德治、仁政、王道。这三者说法不同,实际上就是一个东西:以德治国。什么叫以德治国?德者,得也。能够让最广大人民得到实际上的好处,这种政治就是王道,德治。所谓“胜者为王”,实际上这是将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只有实行王道的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胜利以后,才能当王。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研究,那就是什么是王道?或者有人问,难道陈胜实行的就是王道?他也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呀?王道政治就是有利于最广大的人民。王道也是相对而言的,秦王朝暴行使人民无法再忍耐下去,陈胜首先起来反对,就是替人民除暴,属于正义的。因此,他们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项羽与刘邦比较,刘邦更得民心,得到更多的拥护,因此能够战胜项羽。虽然看起来楚汉战争中,起作用的好像都是那些谋士与武将,而实际上人民的拥护则是更为根本的。公平、宽松、仁爱,对人民有吸引力,对谋士与武将也一样有吸引力。曹操有雄兵百万,猛将千员,谋士如云,也是打着为民除暴的旗子。曹氏之所以能够建立魏朝,也是推行德政的结果。魏朝与东汉末期的政治相比,有明显的进步。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政指法令政策。教指伦理教化。善政不如善教。教化又分两种:身教与言教。言教不如身教。用语言进行教化不如自己做出符合道德的行动。其身正,不令而行。综合起来就是两句话:善政不如善教,言教不如身教。归结为一个字:德。自己遵循德,比什么都强,是所有政治的根本。因此,《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本如果乱了,还想做好事情,治理好天下,根本是不可能的。

在自然界,也不完全是强者胜。老虎吃羊,强者胜,很容易理解。但也有许多不能用强者胜来解释的。例如恐龙是强者,已经灭绝了。而蚂蚁、蜻蜓、蜜蜂不是强者,至今存在。当然,老虎对于人类来说,还是弱者。羊有人类保护,免于灭绝。而老虎主要受到人类的威胁。要不是人类,老虎怎么会灭绝。恐龙时代,还没有人类,而且恐龙比老虎好像还要厉害,却灭绝了。还有,老鼠对于人类不能算强者,而且也不受人类喜欢和保护,“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打了几十年,打了几百年,至今也没有能够把老鼠灭绝,而且世界上,好像老鼠的个数未必比人类少。此外,人类是最强者,人类所讨厌的小动物还有如苍蝇、蚊子、蟑螂,也都活跃于许多人类聚居的地方,近几十年还看不到消灭它们的希望。这些弱者为什么这么难淘汰?那些强者却为什么那样脆弱?

人类现在是最强者,傲视所有生物,大有“唯我独尊”的派头。人类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每一次战争都要死很多人。两次世界大战,直接在战争中死亡和间接死于战争的人类要用亿来计算,什么动物内部残杀大概都达不到这种程度。人类现在更强了,有了许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要再打起世界大战来,可能会把人类彻底消灭。许多动物濒临灭绝,值得人们担心,最值得担心的,我以为还是人类自己。

科学发达、经济富裕的国家总想将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和人民,搞霸权主义。弱者被迫无奈,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强者又以反恐怖主义为借口,肆意侵犯别国主权,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滥杀无辜。这样闹下去,人类是否要成为当代的恐龙?我以为这是最值得担心的。现代科学对恐龙的灭绝的猜想讲了许多意见,都无法令人满意,就是现代科学家总是从外部条件的变化来找原因,缺乏的是从恐龙内部寻找原因。这样的问题往往不是自然科学所能解释的,因为现代科学占主流的是西方的外因论。人类打一场核武器战争,同归于尽,灭绝了。若干亿年以后,一些生物研究人类灭绝的原因,从自然科学方面研究,肯定得不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

局部研究,到处可见“强者胜”,但是,如果能够从宏观上考察,综观人类历史和自然界,强者胜,都是暂时的。强者灭绝也是普遍的现象。所谓“物极必反”,就是一条由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