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和与同(1 / 1)

1.“和”与“同”

《论语·子路》记载,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有什么差异?包含什么意义?《国语·郑语》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性质的东西在一起,才会产生新事物,相同的东西就不会产生新事物。《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的说法十分详细明白:

齐侯问晏婴:“和与同异乎?”晏婴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若以水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和”是指不同成分的合理配合,例如汤,油盐酱醋,鱼肉菜蔬,用水火加工,做出可口的汤,大家都爱喝,这叫“和”。一种汤,如果只有一个味,或者只有水加水,或者只有咸味加咸味,这个汤就没法喝,因为它是“同”。音乐也是这样,有很多种乐器,音调有高低缓急,长短刚柔,清浊大小,相互配合,奏出美妙的音乐,大家都爱听,这叫“和”。如果只有一个乐器,只发出一个音调的声音,那是单调的声音,就很难听,不仅是不悦耳,而且是有害健康的、令人讨厌的噪音。这叫“同”。在政治生活中,国君说什么,大家也都说什么;国君反对什么,大家也都反对什么。君臣意见都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同”,也就像乏味的汤、单调的音,实在不好。国君提出一种想法,大家议论,有的从这方面提出反对意见,有的从另一方面提出质疑,使国君的想法更加完善周全,这就是“和”。这样制订出来的政策,就像可口的高汤、悦耳的雅乐那样,受到欢迎。

孔子讲话,常用“君子”和“小人”对举,讲君子如何如何,就是他赞成的、倡导的内容。讲小人如何如何,就是他反对的、批评的内容。上述孔子的话就表明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和,就是和谐相处;同,就是同流合污。不论在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关系,还是在世界中的国际关系,都应该是和谐相处,而不应该同流合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也开始认识到需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过去,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开发,发展到了现代,人类开发能力有了惊人的发展,开发速度极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严重破坏,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为了保存人类,当然有必要改变过去的观念,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注意保护环境,使人类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也能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有可以持续发展的保证。

2.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内部和社会的关系。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等。这些关系建立于仁义基础之上,夫仁妻义,父慈子孝,兄爱弟悌。在家庭中,有尊卑差别,但发表不同的意见是允许的。这些关系也有矛盾的时候,是需要协调的。协调得好,成为一团和气,大家都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财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分工、责任、权利和义务。所有角色互相配合,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就像一辆汽车,有车轮、方向盘、发动机等许多部件构成才能正常行驶、性能良好。如果各部件关系不协调,就会出现毛病,就需要维修,调整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同时各部件缺一不可,只有车轮,没有方向盘不行;方向盘有一大堆,却没有车轮,也根本无法运行。总之,一个家庭就像一辆汽车,只有各部件分工协调,理顺关系,才能正常工作。

在社会上,人际关系就复杂得多了。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学问。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是一条重要原则。同,就是与别人完全相同,意见与上级完全相同,上级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没有自己的特殊见解、特别性格,没有独立性。实际上,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可能与别人的意见完全相同,只是不说出自己的看法,表面上伪装成与别人相同,隐瞒自己的观点,企图讨好别人,为自己的立足或某种利益而采取的不正确的态度。有的则是懒于思考,随大流。因此,孔子说:“小人同而不和。”相反,君子是“和而不同”的。坚持“和”的原则,需要认真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独立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特性、个性,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胸怀坦**。

其次,要允许别人有自己的个性和见解,尊重别人的意见,不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道行为,与别人以人格平等的方式共存。最后,人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认真地讨论、辩论,取长补短,相互启发,逐渐取得共识。一时不能取得共识的情况下,采取求同存异的办法处理矛盾,协调关系。这就是“和”。和,是不同的意见,经过协调,达成一致。这种一致是采纳了各种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因此,它是比较全面、更加合理的,是一个人无法达到的。只要大家都有君子之风,都能坚持和而不同,那么,人们就可以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又能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在公平竞争中得以发展,而社会也会由于不断地选择最佳方案,取得较大进步。

中国封建时代,有所谓“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为主的意思。“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经常实行的道德。仁者爱人,指对人有爱心、同情心,有博爱思想。义者宜也,即办事适宜,无可厚非。礼,指礼仪、礼貌、礼节,至今也还都需要,只是各个时期都要对旧礼进行改革,不能取消。智,指分辨是非的思维能力。信,指讲信用、信誉,即西方所谓可信度。对于“五常”,现代人认为是可以批判继承的。对于“三纲”,现代许多人认为那是封建专制时代的产物,是过时了的货色,只能批判,不能继承。特别是君臣关系,应该彻底抛弃。现代的总统,投票选举,民主产生,不是继承的。有一句说明古代君臣关系的话:“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这实际上是后来把“君为臣纲”绝对化了。最初,儒家所讲的君臣关系是对应的,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对臣要有礼貌、要尊重;臣对君要尽心尽力,要忠诚。这种关系是对应的,是相互的,是双向的。孔子对此作了正面论述,至于反面,君对臣无礼、不尊重,臣应该、可以怎么办?孔子没有说,战国时代的孟子说了,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君对臣好,臣对君也好;君对臣不好,臣何必对君好呢?他还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跟大人物说话时,要藐视他,别看他那很威严的样子。他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君不能为民服务,可以把他换掉,罪行严重的国君,可以杀掉,这不是“弑君”,而是“诛一夫”,即杀掉没有人拥护的国君。孟子这一系列论述,表达了这种思想:国君不是绝对的权威,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是为民服务的,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谁不为民服务,还要残害人民,就没有资格当国君。这虽然不是由人民投票选举的,人民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方式(不是西方那种投票选举的制度)来选择自己的国君。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从几千年历史的变迁来看,“天子”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有人民才是永恒的。秦末农民起义,人民抛弃秦王朝,选择了陈胜,后来又选择了项羽,最后选择了刘邦。民心所向与人才流向是一致的。

总之,绝对君权,不是儒家所提倡的,除了个别朝代以外,君臣关系都是以互相尊重为基础,协调到和谐状态为理想。治国方针有路线问题,因而有派别斗争,情况十分复杂,而儒家提倡仁义,在人际关系中追求“和”,则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世态度。

3.国际关系

人际关系“和为贵”原则,也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晋侯与魏绛的对话,魏绛认为与西方戎族和平相处有五大好处:第一,戎族游牧生活,不重视土地而重视货物,晋国可以用货物换他们的土地,各得所需,在经济上有互补作用,对双方都有好处;第二,两国和平,边境安定,人民可以安心生产,粮食能够丰收,边民可以安居乐业;第三,与戎族和好,晋国无后顾之忧,增加了在中原竞争的实力;第四,与戎族和平相处,减少兵力,少用武器,减轻军事方面的负担;第五,和平环境可以使本地人安心生活,还能吸引远方的人来这里定居。魏绛所讲的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的五大好处,至今仍有意义。

现代,国际关系更为复杂,但是,“和而不同”仍然是一项重要原则。“和而不同”是尊重各国领土和主权,是平等互利的保证,其原则有三方面重要的内容:一是独立自主,凡事各国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分析研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了本国的利益,也可以尽可能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尊重对方的愿望,提出自己的见解,不随声附和,也不屈服武力威胁,以独立的身份参加国际讨论,而不是作为大国的随从出席会议。二是尊重各国的自主权,不能要求任何国家服从自己的意志,承认所有国家,不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有发言权,都允许坚持或保留自己的主张。三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求同存异,协商解决各种冲突和争端、处理政治问题。反对用武力胁迫弱国服从强国,当强国用武力侵犯本国时,应当奋起反击,以战争消灭战争。本国强大的时候,不称霸,不欺负小国弱国。对于其他国家的争端,要主持公道。

中国当代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即:第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互不侵犯;第三,互不干涉内政;第四,平等互利;第五,和平共处。中国政府于1954年在与印度、缅甸政府签订两国关系的原则时提出这五项原则,后来,中国政府把它作为处理各国关系的普遍原则。周恩来总理于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大同存小异”,对于处理国际争端,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方法。中国现代政府处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继承了我国古代“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两者都有一个“同”。这两个“同”有什么不同呢?前者指完全的同,后者指部分的同,因为还有异。和,只是强调独立性,并非与别人毫无共同之处。和,表明与别人相比,有同有异。在充分讨论以后,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只能用“求同存异”的办法,把共同的内容统一起来,不同的意见暂时各自保留。“和而不同”的同,是指与别人完全相同,没有异,因此没有存异的问题。

4.人与自然

儒家讲“和而不同”,主要讲人际关系,国际关系。道家则把这种原则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中国的优秀传统。《老子》认为人们的矛盾在于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别人。如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其上,就是当权执政者、上层统治者。人民生活困难,都是上层统治者造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水向下流,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当官的本来很富,穷人还要把自己省吃俭用的一些钱买礼品送给当官的,使穷的更穷,富的更富。这就是不合理的“人道”。《老子》认为应该向“天道”学习。因为“天道”的特点是“自然”,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当权执政者以自己为中心,剥削、压迫平民百姓;人类以自己为中心,随便奴役、摧残万物,这都是人道的不合理。天道以人与万物平等,都是自然的。《庄子》更明确地提出“齐物论”,认为“万物与我为一”。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以自己的观点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自己的观点都是对的,不符合自己观点的都是错的,自是而相非。再向前推进一步,人类有共识,人类以自己的观点或利益作为是非的标准,去衡量万物,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庄子》认为这也是一种偏见,“以道观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的是非不能代替万物的是非。他举例说:人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会得腰疼或半身不遂病,泥鳅也是这样吗?人在树枝上睡觉会恐惧颤抖,猿猴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三者谁知道真正舒适的睡觉地方呢?人爱吃牛羊肉,鹿喜欢吃草,猫头鹰吃老鼠,究竟谁知道美味呢?毛嫱、丽姬,是人们公认的美女,但是,鱼见她们,潜入水底;鸟见她们,高飞远避;鹿见她们,迅速逃走。哪一个更懂得漂亮呢?既然万物不是上天为了供人类享用而产生的,而是与人类一样由自然而派生的,它们就应该有平等的地位,就不应互相残杀,而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张载认为人民都是我们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们亲密的朋友,因此,在亲亲、仁民的同时,还要爱物。没有爱心,就不可能和平共处。《孟子·尽心上》讲“亲亲”、“仁民”、“爱物”,这是三个爱的层次。亲属的关系是亲爱,对民众要仁爱,对万物要爱惜。对于亲属,也有远近亲疏的差别。这是儒家爱有差等的思想。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由近及远,这是儒家泛爱的思想。这也反映了关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的认识,这也是儒家传统思想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个贡献。

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人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一曰取之有制,二曰取之以时。

取之有制,从大自然索取生活用品要适度,够吃够用,就可以了,不要浪费。抓鱼时,不要竭泽而渔,应该保留一部分鱼继续成长、繁殖。捕鱼时,网眼要大一点,只捕大鱼,让小鱼逃走,这样才能保证以后还有鱼可捕。现在叫“可持续发展”。在人民中提倡节俭,就是保护生态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最有效办法。在人民中提倡节俭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有权有势的统治者,劝他们减少欲望,却是很难的事情。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很讲究,而且有严重的浪费现象,例如为了吃熊掌,就得杀一只熊。晋灵公为了急于吃熊掌,还因此杀了厨师。周武王宣布殷纣王的罪状有两条:一是“暴殄天物”,二是“害虐烝民”。万物和众民都是天生的,都要保护。浪费天地所生的财物和损害众民,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向人民索取过多,叫聚敛。聚敛是间接地破坏自然资源。聚敛一直是儒家抨击的行为。孟子提出“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收赋税不应超过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制是制度,也有节制的意思,不能随便滥收。这既是保民的重要措施,也是保护自然的重要措施。

取之以时,似乎更加重要。这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措施。春天是万物生长繁殖的季节,中国古人规定这个时期不能打怀孕的野兽,不能打正在为小雏觅食的飞鸟,不能捕怀有很多鱼籽(卵)的雌鱼,也不允许到山林中砍伐刚从冬眠中复苏的树木。打猎不采取包围的办法,好让年轻力壮的野兽有路可逃,只打老弱病残的野兽。以上这些措施被作为“王制”,必须认真奉行(见《礼记·王制》)。孟子说:“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上》)对人民征收物品,要注意季节和数量,那么,财富就不会枯竭。对自然界索取财物如果也能注意季节和数量,那么,自然界就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

取之以时,还有一方面未被人们注意。取物选定时日,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用,由此可以节省物品。例如,《周礼》上记载:做弓的工匠“取六材必以其时”,选做弓的材料,必须选择最佳的采取时间。做弓需要六种材料,各种材料都有最佳的采取时间,再由工匠将它们合理配合成弓,就是良弓,性能优良,结实耐用。这样就可以少做弓,也就少取做弓的材料。例如弓体所用木材,不能用夏天砍的树,要用冬天的最好。如此等等。例如摘西瓜,及时摘的西瓜,好吃,营养高。过早不熟,过晚熟过了,都不好,不能吃,这就造成严重的浪费。在这里,技术很重要。从表面看不出西瓜的生熟,那就无法确定摘瓜的时间。弓匠如果缺乏高明的技术,很好的材料也可能被加工成废品、次品,也是严重的浪费。实际上,选材料本身就需要很高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总之,取物以时,不能忽视技术和经验。

在道教典籍中也有很多关于保护环境的内容。《云笈七签》卷三十九有《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其中有保护环境的二十多戒,如第四戒不得杀伤一切物命,第十四戒不得烧田野山林,第十八戒不得妄伐树木,第十九戒不得妄摘花草,第三十六戒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第五十三戒不得竭水泽,第九十七戒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第一百戒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中。这些都是简单明白、通俗易懂的,便于在民众中宣传、普及。因此,道教的这些说法主要在下层民众中传播。《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菲是古代蔓菁类植物,叶和根茎都可以食用。大概当时还是野生的菜类。采它的叶子食用,不要连根拔掉,保留根茎,以便再长。现在,在甘肃,采甘草作中药,过度采集,使这种重要药材资源枯竭,还会破坏水土保持。应借鉴古代的说法,采取措施,保护药源。几千年来,中国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当人们破坏传统的同时,也就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文革“破四旧”留下的后遗症,需要继续纠正。

5.和谐与竞争

我们讲了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是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时代,和谐是否过时了?和谐与竞争是一种什么关系?竞争,有各种路线和方针,自然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人与自然的和谐,当然也有斗争,这里也是一种竞争。我们主要讲人类社会中的竞争。从总体上讲,主要有两种路线,一是与别人竞争,一是与自己竞争。与别人竞争,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以正当的方式,合法的手段,胜过别人,发展自己;二是以不正当的方式,非法的手段,置别人于死地,自己得以大发展。前者为正当竞争,后者为不正当竞争。与别人竞争的这两种情况,都是以“优胜劣汰”为思想原则的。在一条街上有两家饭店,他们都希望对方倒闭,自己独占市场。中国古代认为这种思路是“以邻为壑”,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坑害别人。一些人认为,挤垮别人,发展自己,就是市场经济的竞争。因此,欧洲人到美洲去,挤垮了当地的印第安人,自己发了大财。中国人也讲竞争,主要是与自己竞争。《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竞争中胜了别人,说明力量大。能够胜自己,才称得上强大。胜过自己,就是能克制自己的毛病。孔子讲“学者为己”(《论语·宪问》),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周易·乾卦·象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天运行非常迅速,一日旋转一周天,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一周。说君子也要像天那样“自强不息”。这句话成为历代有志之士的自勉名言。自强不息,应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自力更生。《韩诗外传》卷八载,战国时代的魏文侯问狐卷子:“父亲很有本事,可以依靠吗?”回答:“不可以。”又问:“儿子很有本事,可以依靠吗?”回答:“也不行。”再问:“兄弟有本事,能依靠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臣子很有本事,能依靠吗?”也不行。为什么?狐卷子说:“父亲有本事也超不过尧,尧的儿子丹朱犯了罪,被流放了。儿子有本事也超不过舜,舜的父亲被抓来拘禁。兄弟有本事不会超过周公,周公的兄弟管叔却被杀了头。臣贤不过汤、武,夏桀、商纣都是亡国之君。”那么,应该靠谁呢?狐卷子说:“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国君要想治理好国家,要从自身做起,要靠自己,别人怎么靠得住呢?一个人跟一个国家一样,经济上不能独立,也就没有自主权,就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因此,自力更生是自强不息的第一要义。

二是独立思考。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独立思考。你说朝东,我偏向西,你说白,我偏说黑,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也不是独立思考。唯书唯上,书上写的,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与此不同的,都是错误的,虽然也思考了,似乎也是“独立”的,但还不是独立思考,因为他的思想早已有了别人设定的框框。如果不能摆脱这种外来的框框,没有改变观念,思想就得不到解放,虽然也在“独立”思考,却思考不出新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这种思想指导,不会妨碍独立思考,因此,毛泽东才能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邓小平才会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总之,独立思考,就是靠自己的头脑从实际出发想问题,拿主意,判断是非曲直,分辨善恶美丑,决定进退,选择去取。不主张独立思考,整天喊着创新,如何能有创新成果出来?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独立思考想出来的。

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并不排除别人的帮助,也不拒绝与别人合作。自强自立,才能更好地与别人合作。如果自己什么本事也没有,谁愿意与他合作呢?一个好汉三个帮。正因为本身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好汉,才会有三人或更多的人来帮。又由于很多人来帮,自己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私心太重,不善于合作,只靠个人奋斗,难以成就一番事业。因此,自强不息还要与厚德载物结合。《周易·坤卦·象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承载着万物,有五岳之重,江河之长,任劳负重,毫无怨言。君子也要效法这种情怀,大肚能容,宽厚道德。自强不息,是竞争的中国模式;厚德载物,是和谐的中国风格。自强不息是对自己的激励,以此精神参与竞争;厚德载物是对别人的态度,以此道德创造和谐。两者结合,一方面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和而不同,应该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对于世界新世纪的重大贡献。

6.审议“优胜劣汰”

中西方在人际关系问题上的看法很不相同,可以说有根本上的差异。中国讲和而不同,西方讲优胜劣汰。

西方人讲“优胜劣汰”,认为自然界把好的、优质的物种保留下来,淘汰那些劣质的、不能适应自然界变化的物种。万物在那里竞争,由天即自然界来选择,所谓“物竞天择”。这个理论原本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人类就是自然界长期严格选择的结果。

但是,现在对于“优胜劣汰”有两个误区:

一是“天择变成人择”。科学进步,人的作用大了,人有了选择权,在一些范围内,人择取代了天择。例如种庄稼,可以选择优良品种,养鸡养猪也选择优良品种。这样大大提高了产量,为人类创造了很多财富。所谓优良品种,都是以人的需要为标准。人想吃肉,长肉多而且快的,就是优良品种。什么叫益鸟,就是对人类有益的鸟。什么叫益虫,就是对人类有益的虫。对人类有害的鸟和虫,都是害鸟、害虫。由于人类的选择,当然就淘汰了一部分生物。福建原来有一种地瓜,叫“台湾秋”,红皮红心,皮上有一条条隆起,像筋脉,特别甜,应该是好品质的。由于产量低,在追求产量的时代,被淘汰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要享受质量高的食品,却找不着它了。人类还要改良物种,选择了改良的物种,新种被保留下来了,它的母本和父本都被淘汰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改造自然的力度加强,破坏了很多自然环境,使很多生物失去生存条件,物种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灭绝。人口不断增加,科学不断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几百年或者一千年以后,几十万种的生物也就差不多淘汰光了。也许那时还剩下少量的物种,例如会下蛋的鸡、能挤出奶的奶牛、伴人玩的宠物和为了吃肉而养的猪羊以及一些鱼类、贝壳类。那时的人类是否太孤单了。也许动物园里还养一些其他观赏动物,例如二十只斗不过一头水牛的变态狮子,三只咬不死一头病牛的没有野性的老虎。被人类留下来下蛋的鸡也只能扒在那里吃食、下蛋,再也站不起来,变成与自然界的鸡完全不同的、只能生产蛋的生物机器。奶牛也只能悬在空中吃食、挤奶,再也不会走路,成了制造牛奶的生物机器,人们看到它们,无法想象自然界能够跑的牛。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一旦变得如此单调,人类生活的兴趣也就索然无味了。这当然是很不好的情境。更严重的是,千万年形成的生态平衡可能被破坏,甚至可能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础,使人类变成地球上的新世纪的恐龙,将在地球上灭绝。

二是在人类社会中搞“优胜劣汰”即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人类的基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相同的,差异非常小。从人类发展史也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事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时期可能很发达、很进步,过一段时间,又走向没落。美国现在是最强盛的国家,但在二百多年前,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曾经是日不落的国家,但当中国处于盛唐时代,它却是很不起眼的小国、弱国。中国五千年前有黄帝时代,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在此之前,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苏美尔都已经有了青铜和石器并存的奴隶制时代,古巴比伦在公元前二千年就能够解含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许多民族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辉煌过,也都衰败过。哪个民族是优等民族呢?不能只看一时的情况。同样道理,一个家族,有时富强,成为豪族名门;有时又衰败,成为破落户。事实与科学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人的内在本质差别不大。但是,一些西方人以为自己是优等民族,例如,希特勒认为自己是优等的,犹太人是劣等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屠杀了上千万犹太人,就是这一理论的恶果。犹太人还没有杀完,希特勒就完蛋了。如果没有斯大林领导的苏联顶住纳粹的进攻,如果没有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历史也将重写。如果纳粹杀完犹太人,当然还要杀其他“劣等民族”,最后只剩下一个民族。这个民族中的个体也还有优劣之分,自然还要继续杀下去,最后当然只能剩下极少数的一些人。剩下的人越来越单纯,也越来越无能。这些人会在一般的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最终使人类彻底灭亡。所以,“优胜劣汰”,先淘汰了别人,最后也会淘汰了自己。总之,西方的“优胜劣汰”,为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做出过贡献,重视其贡献而忽视其弊端,已经给自然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也给世界的安定带来严重的威胁。恐怖主义的问题,最后的根子也在这里。

人类应该说有一定的共性,以前只讲阶级性,不讲共性,是不太全面的。人类是非常复杂的,对于个体来说,水平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是,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生存的权利,别人没有淘汰他的理由,也就是说没有不让他生活的理由。例如在体育比赛中,可以通过竞争,比赛,选拔跑步冠军,足球冠军,被淘汰的人可以继续努力,争取下一届比赛当冠军。如果自己确实不行,没有信心,可以另找出路,不一定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子,就可以谋生,就可以发展,就可以做出与自己付出相应的成绩来。所谓“天无绝人之路”。智力有高低,体力有大小,人各有长处,不要在一座独木桥上挤。让围棋棋圣聂卫平打排球,不是郎平的对手,在排球场上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但不能杀了他,因为在围棋比赛中,他可以得冠军,当棋圣。郎平要在围棋赛中必定不是聂卫平的对手,在围棋赛中被淘汰的郎平可以在排球赛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其他人大多类此,寻找合适的位子,树立信心,经过努力,都有成功的希望。在一种竞争中被淘汰,就自杀,那是错误的。考不上大学,可以当农民,当工人,也可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考不上博士,就更不必悲观了。对于似乎什么作用都没有的人,养活他们,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对其他人也是一种精神教育。总之,人生在这个世上,就不应该被抛弃。但是,优胜劣汰理论用于社会领域以后,产生了强盗逻辑,弱肉强食,使弱者经常挨打,受剥削,受欺负,受贫困,受歧视。占世界人口的少数人,消费了世界财富的大部分,这是多么的不平等!多么的不公平!他们何曾都比别人本事大,智力高,贡献大?

不平则鸣,弱者就要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邻为壑的人,必然祸及自身。损人利己的人,最后必将损害自己。“优胜劣汰”传统培养出来的霸权主义,给天下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也制造了大量的恐怖现象。不让天下安定的人,自己也绝对安宁不了。马克思说得好,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的口号是:解放全人类!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政治家有几个有这种胸怀呢?一心想着如何统治别人,一心想着如何用武力压服别人,其结果都是压而不服,然后恼羞成怒,公然发动战争。霸权主义是恐怖的根源,不消灭霸权主义,要消灭恐怖,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