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它作为哲学思想渗透于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1.阴阳论
阴阳的本义是很简单的:一座山,向南的山坡,明亮、气温高,称为阳;向北的山坡,昏暗、凉爽,称为阴。对于河岸来说,北岸向日为阳,南岸背日为阴。后来,人们就把宇宙间明亮的、活跃的、向上的、温热的、激进的、强壮的、雄的,都归于阳,而把昏暗的、稳定的、向下的、寒凉的、保守的、柔弱的、雌的,都归于阴。从大的方面说,天为阳,地为阴。天上的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地上的火为阳,水为阴。对于生物来说,能够跑动的动物为阳,不能跑动的植物为阴。对于动物来说,天上飞的为阳,水中游的为阴。水生动物,能游动的鱼类,是阴中之阳,不能游动的蚌蛤类,是阴中之阴。阴中又分阴阳,阳中也分阴阳,因此有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对于同一类动物来说,公的、雄的为阳,母的、雌的为阴。植物也有阴阳之分,叶片朝上的为阳,朝下的为阴;外皮为阳,内质为阴;长于地面的枝叶为阳,长于地下的根茎为阴。总之,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宇宙一切事物都归于阴阳,非阴即阳。
要具体地判定什么属阴,什么属阳,还要作具体的深入的研究。因为阴阳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事物,相对于某一事物为阴,相对于另一事物则为阳。同属于阴的事物,能够互相感应,例如月是太阴,也可以说是阴的祖宗。它对于水会产生感应,这就是月对海潮的引导作用,对水生动物,对妇女,都会感应,所谓“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吕氏春秋·精通》)。《淮南鸿烈》也有类似说法。如说:“月者,阴之宗也,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蠃(螺)(蚌)膲。”“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天文训》)妇女的月经也是随月变化的。过去,阴阳论更多的是用于算命和看风水,基本上属于迷信范围。现在看来,中国古代医学对于人体的阴阳研究还很有价值,因此要特别提出来讨论。
2.人体的阴阳
中国医学理论有“八纲”、“四诊”。“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阴阳是总纲。“四诊”:望、闻、问、切,也都要注意到阴阳的谐调。
以阴阳角度来分析人体,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人在直立行走之前,与一般牛马相似,腹朝下为阴,背朝上为阳。上身为阳,下身为阴。上下以何为界,一般说有两种意见:一是以膈为界;一是以人中为界。人中在鼻唇之间,这样似乎上太少,下太多。它之所以称“人中”,即人体之中,据说因为以上都是双窍,如眼睛、耳朵、鼻孔,以下都是单窍,如口、前阴、后阴。人体表皮为阳,皮下为阴。身躯为阳,内脏为阴。内脏又分五脏六腑。五脏的功能在于藏,为阴。六腑的功能在于传输,为阳。情绪上,激动、兴奋为阳;悲观、低沉为阴。性格上,急躁、容易发怒为阳;慢性、反应迟钝为阴。病症上,发烧为阳,发寒为阴;脸色潮红为阳,脸色苍白为阴;亢进为阳,衰减为阴。肌体为阴,功能为阳;血为阴,气为阳。
中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经络联系起来的。经是脉的干线,又称经脉。络是脉的分支和附线。经是纵线,络是横的或斜的,绕于经。经脉主要有手足的三阴三阳,共十二条。它们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这是人体中的大循环,各经都是首尾相连的,连接体表与各脏腑器官。还有两条重要的脉,叫任脉和督脉。任脉由**向前上,经腹、胸的中线,上到口唇,督脉由**向后上,沿脊柱上行,入脑到头顶,再到上齿。任督相连,形成人体的小循环。
西方医学以解剖学为基础,解剖又是对尸体的解剖。所以,用西方医学的解剖方法,没有发现经络,而经络是以活体的功能为基础,尸体没有功能,解剖尸体是找不到经络的。过去有些人用西医的血管、神经来解释经络,实际上是很难说通的,只能牵强附会。只有西方医学观念的人,就无法理解中医的经络,甚至把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简单地扣上迷信的帽子,予以否定。经络学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医学的特色,在几千年的养生和治病中反复得到验证,是现代西医所否定不了的。
3.追求平衡
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自然平衡。动物和植物平衡,就是生态平衡。植物少了,动物多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就会减少,食草动物就会大批饿死。男女出生率也是大体平衡的,如果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再加上现代的B超技术,就可能破坏这种平衡,那么,几十年之后,男多女少,就会有一大批男子汉打光棍,到那时,娶妻将成为难题。当然,古代由于战争,大批男子阵亡,也是会严重破坏这种平衡的。阴阳平衡理论,可以给生态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对于人体健康来说,主要调理阴阳,使之平衡。人体除了上述阴阳之外,还有一些理论,如以血、精、津、液为阴,以血为主,包括所有体液,都属于阴;以功能为阳。阴阳是互根(生)的。例如气与血的关系,无血就不能生气,无气,血就不能流动。没有器官就没有功能,没有气,器官就失去活力。阴阳又是相对的,所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里,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又互相消长,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热盛伤津,就是阳盛伤阴。阴虚阳亢,阴盛阳衰。这种消长,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所以说“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
阳气盛,产生热病,机能亢进,人也兴奋,消耗体力较大。阳虚,出现寒病,血液流动缓慢,水液泛溢于脏腑与身体之间,形成水肿。阴气盛,产生寒病,出现四肢冷、泄泻、水肿等症状。阴气亏,生内热,手心足心热,午后潮红,消瘦,盗汗,口燥咽干。阴阳失衡,都会引起头痛。一般说,阴虚补阴,阳虚补阳,还有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这些思想是十分复杂辩证的,很多内容是经验与阴阳学说相结合而产生的诊治法则。因此,它不像数学那样可以关门推导的。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所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整理,作出诊断的。治病就是调理阴阳,使之平衡。
在阴阳学说中,动为阳,静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内外兼顾,动静结合,也是协调阴阳的内容。《庄子·达生》讲述了这么两个人:一个是鲁国的单豹,在山洞里练气功,指内功,到了七十多岁,气色还很好,脸还像小孩那样红润,不幸被饿虎吃了;另一个是张毅,练武功,身强体壮,到处活动,才四十岁就得了内热病死了。《庄子》评述说:单豹练了内功,虎从外吃了他;张毅练了外功,病从内进攻他。这两个人就是不能内外兼顾,才有这个结局。练内功是静,练外功是动,这里也是阴阳问题。内外兼顾,动静结合,阴阳才能平衡。
三国名医华佗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人体需要运动,但不应当运动到极限。运动身体,使胃里的食物能够消化,又能使血脉流通,不会生病,也像户枢不会腐朽那样。华佗发明五禽之戏,就是五套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他说:坐在那里,工作疲乏了,就站起来做一套体操,有一点小汗出来,身体就感觉轻松了,肚子也饿了,想吃东西。这是保养身体的好办法。吴普按照这种方法保养身体,到了九十多岁,耳聪目明,牙齿完好。
北京西山大觉寺,大雄宝殿前有一块匾上写着“动静等观”。这反映了中国阴阳平衡的传统思想。印度佛教讲坐禅入静,是主静的;西方强调动,认为“生命在于运动”,是主动的。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动静,就是阴阳,互为其根,就是互相派生,就是互相依存。两仪就是天地。阴阳动静的变化,才生出天地万物。1977年考上大学的一个班,很多男生早晨起来跑步锻炼,晚上加班学习,因为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只是年龄偏大,营养又不足,过一年,他们很多人得了肺结核病,住进了传染病医院。而一些睡懒觉,早晨不起来锻炼的女同学却满面红光。运动,要根据营养情况、工作情况来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运动都是有益的。从动静结合来看,有一些重体力劳动者,在睡前饭后的余暇时间,就不适宜参加激烈的活动,以听音乐、聊天、下棋打牌这类娱乐为好。整天坐办公室读书写字的文化工作者在八小时之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现在,许多同学生活水平高,营养多,却不锻炼,一个个胖得发愁,个别女同学还想靠吃减肥药来使身体苗条,而懒得参加体育活动,这是错误的路子。从华佗所说来看,知识分子的运动不宜太激烈,以小出汗为宜。很多长寿的知识分子,自称没有参加什么体育活动。运动是长寿必备条件,但过度运动又有害健康。适当运动有利于养生,则是大家所认可的。
中国古代医学认为,疾病产生有两大类:一是外伤,一是内伤。外伤主要指跌打损伤,指皮肉和筋骨受到物理伤害,也指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侵入体内引起的。例如中暑、火烧伤、开水烫伤、风寒感冒,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的疾病与气候关系密切。因此,中医诊病用药,都特别考虑季节气候这个大环境的因素。同样感冒,冬天和夏天,用药是不同的。另一类是内伤,内伤应该可以细分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因指劳累过度,用力过猛,饮食不时,**不节等违背生理规律造成内脏或气血损伤的疾病;内因指七情过激引起的各种伤害的疾病。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人都有喜怒哀乐这类情绪,当然不会生病,情绪过激才会导致主要内脏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喜则伤心,怒则伤肝,思则伤脾,忧则伤肺,恐则伤肾。情绪会引起五脏生病,反过来,五脏有病,也会影响情绪的变化。肝病者,令人善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肾病者,意不乐。男女更年期,生理调整,引起情绪波动,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医重视情绪,是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优点。病的外因为阳,内因为阴,因此,病因也分为阴阳。《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情绪过激损伤内脏,内脏损伤引起各种疾病,就是“病起于阴”。
劳累过度所引起的疾病,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载:“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经常长时间看电视,用电脑,或者看书,就会伤血。伤血是与伤目、伤肝一致的,而伤肝又会引起其他疾病。久卧伤气,肺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血液供氧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疾病。这五劳,有四项是静止状态,有一项是运动状态。持续时间太长的任何静止状态,都会出现疲劳。这种疲劳,就会导致生病。这里讲的也还是动静需要结合,阴阳才能平衡。
关于饮食问题,按时定量是很重要的。按时以不过饥为原则。两次饮食间隔大约四个小时以上,使肠胃系统保持虚实相间的状态,这种虚实也是阴阳平衡。饥饿太虚,过饱太实,均会生病。定量则是复杂的问题,这要根据个人的体质、从事的工作、活动量以及平时生活水平、本次进食的食品营养成分等诸多方面来定。定量一般以不过饱为原则。生活比较富裕的,食品营养较高的,一般吃六成饱即可。如果活动量较大,那就可以吃到七八成饱。少吃,以下一顿吃饭前不感觉饥饿为准,如果下一顿饭前感到饥饿,那就说明这一顿吃太少了。
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进食过多成为普遍的重要病因,先是肠胃消化功能不堪重负,营养过多,引起血脂、血糖、血压升高,导致心血管疾病,以及五脏六腑的各种病。这些大都是富贵病。
体内的阴阳平衡,需要人们自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整,这些调整主要包括喜怒有节,劳逸结合,动静等观,饥饱适度。这些调整主要靠自己掌握,自己要掌握好这些“度”,是需要提高道德修养的。个人的心理平衡也是阴阳平衡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最重要的内容,不容忽视。
在中国古代,协调人事关系,也是阴阳平衡的内容。周代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是最大的官),职责在于“燮理阴阳”,后代说宰相或丞相也是要“燮理阴阳”的。燮理,就是协调,使之和谐。例如古代社会成员分成四类:士、农、工、商。工、农是生产者,他们的产品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农产品价格高了,工人生活水平就下降了。工业品的价格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就下降了。所谓器贵伤农,谷贵伤工。工农的矛盾需要协调。古代私人可以铸钱,铸钱可以发财,钱铸得越多越贬值,参加生产粮食和物品的人少了,物品也少了,价格就越贵,形成了当时的“通货膨胀”:“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汉书·食货志》)。钱与物的比例也要适当。这些也需要协调。政府要用经济实力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如粮食、盐、铁等,“贵则卖之,贱则买之”(《汉书·食货志》),平抑物价。这样可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使大商人不能靠投机倒把,牟取暴利。此类事情的协调,古代也称“燮理阴阳”。战争时代,武官地位提高,和平时期,文官权力增大。文武官员的关系,也需要丞相来“燮理阴阳”。总之,中国传统重视追求平衡,在各个方面都以平衡为目标,阴阳平衡则得以广泛运用。
4.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
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把宇宙万物分为相对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相矛盾又相依存。这是主要的方面。两论也有一些小差异,经过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
第一,阴阳论讲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属性,对立统一论则没有。例如,男为阳,女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一对男女才构成阴阳关系。对立统一论讲双方没有具体的属性,只要双方在某种意义上有对立的关系即可。例如,两个男人也可以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双方也可以都是女人,只要他们有联系。
第二,对立统一论认为,大小、高低、红白、内外、前后、左右、难易等这些概念都构成矛盾双方。而阴阳论认为这些在抽象意义上不构成阴阳关系。具体到人体,内外、前后都可以构成阴阳关系。地位高低,如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也构成阴阳关系。
第三,阴阳论认为对应双方不会发生转化。例如一个家庭,丈夫为阳,妻子为阴,在任何时候也不会转化。对立统一论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转化,一旦转化,双方的地位、性质、作用也都有所改变。
第四,阴阳论强调不断协调对应双方的关系,不使矛盾激化。对立统一论认为矛盾双方对立的关系,始终处于斗争状态中,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阴阳论追求的是对应双方的和谐关系,即阴阳平衡。对立统一论认为对立双方通过斗争达到转化,转化才能促进事物的变化、发展。它追求的是不平衡,转化,有很强的变革性,相比之下,阴阳论比较趋向于保守、稳定。
第六,阴阳论认为同属于阴的两种东西可以互相感应。例如月可以感应水,也能感应女人。同属于阳的两种东西也可以互相感应,所谓“火就燥”,干燥的木材容易引起燃烧。而对立统一论不讲感应,只讲有关系的双方构成一对矛盾。
第七,阴阳论认为阴与阳的结合会产生一种新东西,这种东西叫做“和”。“和”是最利于事物的条件。例如热水为阳,冷水为阴,都不好,两者相合,形成温水,就比较好。夏天太热,属阳,冬天太冷,属阴,都不利于万物的生长。春秋两季气温不冷不热,是阴阳平衡的“和”,最利于万物的生长。而对立统一论认为对立双方不能调和,也不能融合,更不能合成什么新东西。
第八,对立统一论与西方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传统观念相对应;阴阳论与中国讲中庸、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统观念相一致。不同文化产生不同的哲学思想,哲学思想的不同也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
总之,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是大同小异的,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把两者结合起来讨论,是就它们的大同方面来讲的,没有探讨它们的小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