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皮很厚吗?
每所大学的解剖实习流程都不尽相同。日本顺天堂大学规定,解剖实习时,手术刀切入遗体的第一个部位是颈部。手术刀纵向切开颈部中心,用解剖镊夹着两侧和上下的皮肤,把皮肤剥离开来。
与胸部和腹部相比,颈部皮肤的皮下脂肪少而薄,如果用力太大,有可能切断皮下组织。手术刀小心地剥开皮肤以后,应该可以清晰地看到下面的肌肉。但是颈部肌肉太薄,不易清晰看到,该肌肉叫颈阔肌,与面部皮肤下面的表情肌是兄弟。使劲把嘴巴横向咧开,颈部有一条纵向肌肉突出来,这就是颈阔肌,大家可以用手触摸一下。
无论是颈阔肌还是表情肌,都与普通的肌肉不同。通常大家所说的肌肉,指的是骨骼肌。骨骼肌的两端连接在骨骼上,肌肉收缩牵动骨骼,进而带动身体运动。
但是颈阔肌和表情肌不是带动骨骼运动,它们更像皮筋,两端深埋在皮肤里面。
颈阔肌和表情肌带动皮肤运动,特别是表情肌,通过带动皮肤运动,人才有了喜怒哀乐等丰富的表情。所以如果脸皮很厚的话,表情肌就带不动了。
表情肌
带动皮肤运动的肌肉,除了颈阔肌和表情肌之外,还有一处在手的小指上,称作掌短肌。手掌用力张开,这时小指侧起了皱纹,制造这个皱纹的肌肉正是掌短肌,它在小指根部。
人体通过皮肤带动的肌肉,只有面部、头部和手这三个地方。
解剖学角度上的颈部
小心地去掉颈阔肌之后,一大块肌肉出现在眼前。这是学生们首次遇到的大块肌肉,称为胸锁乳突肌。因为名字奇特,所以给学生们的印象特别深刻。其实它的名字很好理解,胸锁的意思是该肌肉始于胸骨和锁骨,乳突的意思该肌肉是止于侧头骨的乳状突起。
该肌肉不像上臂的肱二头肌和腿的肱二头肌那样有两个头,称得上二头肌,它开始于两个不同的地方,即胸骨和锁骨。
该肌肉负责头部倾斜、颈部转动等动作,因为头部倾斜时该肌肉会运动,德语中亲切地称之为“点头肌”。
胸锁乳突肌有时候凝结在一起,变得很硬。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婴儿身上,分娩时抻动婴儿头部导致胸锁乳突肌断裂,受损部分纤维化后凝结变硬,颈部无法运动,临**称这种情况为小儿斜颈。
颈部是支撑头部的根本,更是连接躯体与头部的重要通道,切断胸锁乳突肌下端向上抬起,可以看到颈部结构。
胸锁乳突肌
首先看到的是向头部输送血液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两根粗壮的血管。若将手指压住颈部侧端,感觉到脉动的是颈总动脉。用力压迫颈部动脉,可以导致脑部供血稀薄,甚至人体气绝。
通常动脉分布在不易受到外部冲击的体内深处,多数动脉从人体外侧触觉不到,但是颈总动脉可以触到,此外手腕、大腿等关节附近旋涡里的几处动脉,也可以感触到。之所以在旋涡里,是因为这里不易受到外部冲击,比较安全。
颈总动脉的“总”字,暗示着这里是一个集合点,从这里开始分叉。颈总动脉分为外颈动脉和内颈动脉,外颈动脉分布在头的外部,即面部;内颈动脉分布在头的内部,即大脑。
除血管之外,运输空气的气管和运输食物的食道,以及始于脑部向躯体发散的神经,也是从面部到达胸部的通路。
臂部的血管和神经是从颈部开始的,这也是一个通路。学生在解剖时,如果先从皮下脂肪适度的臂膀开始,比从皮下脂肪薄的颈部开始更加容易操作,但是这样就看不到臂部血管和神经位于颈部的源头,如果要看清源头,解剖就必须从颈部开始,顺着颈部寻找通向臂部的血管和神经。
不明的腋窝
读者可能从未重视过“腋下”这个概念,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此处的正式名字叫腋窝,是动脉、静脉、神经自颈部到达手臂的通路。
腋窝呈旋涡状,夹在位于它前面的胸大肌和后面的背阔肌之间,解剖时对于这个旋涡的处理,是非常麻烦的。因为旋涡是肌肉和缝隙在此处形成的空间,为了很好地看清这个地方,必须先切掉肌肉,但是肌肉去掉后旋涡也没有了,解剖者都不能准确知道哪里曾经是旋涡。
解剖腋窝时,首先剥离胸部皮肤,然后看到一大块肌肉组织,该肌肉组织称为胸大肌,去掉胸大肌不要用手术刀,而是用解剖剪将其剪掉,用手术刀很可能切到皮下组织。从胸大肌朝胸部方向的一端剪掉胸大肌,然后翻转过来。这样就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腋窝了,还能看见藏在胸大肌后面的胸小肌,用解剖剪剪断胸小肌,锯断锁骨,能看见通向手臂的大动脉(腋窝动脉)和静脉(腋窝静脉)以及缠绕在一起的神经束。腋窝动脉和腋窝静脉一旦进入上臂,名字马上变为上臂动脉和上臂静脉。
腋窝处能看到很多集结在一起的淋巴结,乳腺癌患者要观察腋窝处,因为这里有淋巴结。
腋窝
从乳腺出来的淋巴管,有一半以上伸向外部,进入腋窝。这里淋巴液丰富,患癌后,腋窝处的淋巴结极易转移,这里可以查到体内的癌细胞数量。
综上所述,腋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位,但是去掉外围组织后,腋窝的界限很难确定,所以解剖之后,也很难把握腋窝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