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的解剖学术语(1 / 1)

用形状定义名字

身体上所有脏器和组织都有名字,很多名字非常奇特,医学院的学生们说就像背诵经文那样,实在太让人头疼了。

细细地琢磨一下这些名字,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晦涩,反而十分易懂。

举个例子,比如说解剖学上将背骨称为脊柱,构成脊柱的一节一节的骨头称为椎骨。自上向下俯视,椎骨前面的本体部分叫椎体,后面弓形部分叫椎弓,看似很难,想想就知道椎体是椎骨的主体,椎骨的弓形部分叫椎弓。

在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认为椎弓上横着的突起叫什么?

椎突起?真遗憾,还差一点点就猜对了。正确答案是:横向突起叫横突。从后面突出来的,像门一样的尖尖的突起叫棘突。椎体与椎弓之间的,那个被圈起来的大大的洞,叫椎孔。

椎体

像这样用形状定义名字的地方有很多,日本的解剖学术语大多是直接翻译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正确的翻译占大多数,有几处是故意翻译错的。

比如说,头部的蝶骨,正确的翻译应为“楔形骨”,但是足部也有楔状的骨头,由于二者形状不同,拉丁语的拼写并不相同,翻译成日语之后都是楔形骨,分不清到底指的是头部的还是足部的。

后来人们把头部的楔形骨称为蝶骨,因为它的形状像展翅的蝴蝶,将足部的楔形骨称为楔骨,以示区别。

肌肉的数量

成年人的骨骼数量是206块,肌肉数量是多少呢?

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有人认为是400块,有人认为是800块。每块肌肉都有名字,理论上无论谁统计都应该有一个相同的答案。然而令人头疼的是,统计方法不同,数量就不同。

最难数清楚的是背骨上的肌肉。连接一节椎骨和另一节椎骨的每一块肌肉,都有它们各自的名字。

倾斜地罗列在背骨横突到上面棘突的肌肉有三块,它们互相衔接在一起,没有明确的界限,无法判断是将它们作为三块肌肉,还是全部统一作为一块肌肉。

干脆笼统地划分一下吧,将自第一块上面至第二块上面的比较短的肌肉称为回旋肌,将自第二块上面到第四块上面的肌肉称为多裂肌,将第四块上面到第六块上面的肌肉称为半棘肌等。

手部肌肉也是同样,手部肌肉有骨间肌、蚓状肌等,如果加以区别,应该说位于什么地方的骨间肌、位于什么地方的蚓状肌等,若统一为一个名称,肌肉的统计数量就会减少。

所以,肌肉数量是很难统计清楚的,这一点与骨骼不同。

回旋肌、多裂肌、半棘肌

解剖学术语的诞生

如何给肌肉命名,过去曾经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数量繁多的肌肉面前,医学界的前辈们也曾经感到非常迷茫。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解剖学著作,是公元2世纪伽列诺斯·盖伦编写的,伽列诺斯·盖伦基本上没给肌肉起名字,比如咬肌,伽列诺斯·盖伦著作中写的是咀嚼肌。伽列诺斯·盖伦对其他的肌肉则用了编号表述,特别是手部和脚部的肌肉,他都用“驱动肘关节运动的第×块肌肉”来描述。

那时的著作都是文字性描述,文中没有插图,学习过解剖学的人,仔细阅读后能分辨出伽列诺斯·盖伦说的第一块肌肉指的是哪块肌肉,第二块肌肉指的是哪块肌肉等。对解剖学没有深刻理解的人,就根本无法读懂这本著作。

16世纪的维萨里,为伽列诺斯·盖伦的解剖学著作绘制了精美的插图,并出版了《人体的构造》。该书最大的改进之处,是给肌肉配了插图,“这块肌肉是驱动手腕运动的第×块肌肉”,附上图片后的确非常方便理解,但是维萨里也是给肌肉编号,并没有给肌肉命名。

因为有了解剖图这个通用的参照物,人们参照着解剖图很容易找到“驱动手腕运动的第×块肌肉”指的是哪块肌肉。

但是,如果图片内容稍有不同,人们又迷惑了。面对这些问题,人们认为应该给肌肉命名。

16世纪的希尔维斯(Franciscus Sylvius)是最早给肌肉起绰号的人。

17世纪,伯昂在他编著的《解剖剧场》一书中,用现代教科书式的表达方式为弯曲手腕时用到的四块肌肉命名,分别是:“弯曲手腕的上方肌肉”“弯曲手腕的下方肌肉”“伸展手腕的上方肌肉”“伸展手腕的下方肌肉”。

另外,伯昂根据肌肉形状,将三角形肌肉称为三角肌,将有两个头的形状的肌肉称为二头肌。

这样做看似解决了问题,但是后来很多研究解剖的学者也陆续出版了自己的解剖学教科书,他们也根据个人的喜好给肌肉命名,一时间肌肉的名称十分混乱。

还以弯曲手腕肌肉为例,上方肌肉,到底是指拿着酒杯状态时的上方肌肉,还是指手心冲上时的上方肌肉呢?或是指手心冲下时的上方肌肉呢?实在无法做一个明确的约定。

1895年,在巴塞尔举办的解剖学大会终于决定将解剖术语的命名方法统一起来,并出台了解剖学术语集。最早的解剖学术语,主要是由德国解剖学家编写的。

之后,很多解剖术语都统一使用拉丁语,现在只要说出一个名字,大家都知道是哪块肌肉、什么结构等。

读者知道了上述背景,就会感谢解剖学术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