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前文所述,项目最初的立项阶段,是决定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而立项的第一步,就是决定项目经理的人选。
或许有人会想:
“这种事还用说?”
“难道不应该最先决定吗?”
但请大家想一想自己的职场,是不是很多工作都没有明确的管理者和负责人。
比如公司要做一个新的官方网站。
相关部门的员工在自己上司的命令下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但没有人自愿担任项目经理。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参与项目的人都没有“选出一个人对这个项目进行统一管理”的想法。
结果就是项目的参与者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协商,只能站在自己部门的立场上提出意见,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各干各的。
这样的情况在日本的企业之中可以说十分常见。
没有项目经理,信息就会混乱
为什么必须先决定项目经理的人选?
如果没有项目经理,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案很简单,如果没有项目经理,就会出现“信息混乱”的问题。因为参与项目的人数(n)越多,交流的渠道数就越多。
当成员只有2个人的时候,渠道数为1个。
但成员增加到4个人的时候,渠道数就变成了6个。成员为5个人的时候,渠道数为10个。交流渠道数的计算公式为“n(n-1)/2”,所以当成员数为8个人时,渠道数为28。
■ 交流渠道的计算方法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成员各自传递信息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A对B询问“这件事怎么办”,B说“应该是C在做”,于是A又问C,C回答“D说已经下完订单了”,再问D的时候,D却惊讶道“哎!这件事不是你在做吗”。
因为每个人的认识都存在一点偏差,结果就导致所有人都不知道正确的信息。类似的信息混乱问题在大多数企业中都很常见。
交流渠道的数量越多,出现信息混乱的可能性就越高。
但要是有项目经理的话,状况就会变得完全不同。
项目经理就相当于一个信息中枢,将交流渠道的数量固定为“n-1”个。比如一个项目组中包括项目经理在内总共有8个人,那么交流渠道就有7个(如果难以理解的话,可以在一张纸上将项目经理放在正中间,其他成员围成圆形放在周围,从项目经理分别向其他成员连线)。
这样一来,项目组成员只要与项目经理交流就能得到最新的信息,从而避免了各自传递信息导致的信息偏差,使所有人都能时刻把握项目状况。
正因为项目组是由来自不同组织的成员所组成的,所以更应该先决定项目经理的人选,建立起一个能够共享正确信息的机制。
■ 为什么需要“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