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面对人工智能,我们该怎么办?(1 / 1)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发展潜力。未来,人工智能影响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职业生涯,小到对人的生活、情感、社交方式,大至对政治、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人工智能都会发挥它的作用,也会产生很多人类料想不到的结果。也许有乐观的人视“奇点理论”为无稽之谈,认为机器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但所谓有备而无患,我们不妨把未来想得糟糕一些,让自己提前适应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股神”巴菲特认为,企业要有一条护城河。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护城河,才能抵挡住人工智能的千军万马。发展人工智能是必须的,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也是必需的。

人们最关心的也许就是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自己职业的冲击。据美国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估计,预计2016—2030年间,中国被替代的全职员工规模在4000万~4500万,到2030年,自动化将使中国五分之一的制造业工作岗位不复存在。如果自动化进程更快,到2030年,近1亿劳动者需要更换职业类型。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选择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很多IT职场人士也开始转型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年轻人占比比美国高,其中28~37岁中青年占总人数50%以上。在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时,从事人工智能方面的职业固然是一个保险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来得及“转行”,人们还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来应对短期失业。一些企业家也提出了建议,如微软创办人盖茨提出征收“机械人税”,让科技企业在享受成果所带来的财富同时,也对失业人士负起部分责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在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表示,应对人工智能的威胁,他主张采取某种“生计保险”,以减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潜在失业或收入下降。他认为:“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风险……我们应该考虑某种保险计划,为个人及其事业,并防止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平等。”可见,以个人力量去抗衡人工智能大潮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将来真的出现了大规模失业,还必须凭借政府的支持。除此之外,谷歌CEO拉里·佩奇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们希望有工作,希望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价值能够被外界所认可。但与此同时,大多数人也都希望多一些时间可以休息。所以,一种可能解决方案就是大家将目前的全职工作分散,并从事更多的兼职工作,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目前就在英国展开了这样的尝试。”

虽然人工智能来势汹汹,但也许人类最应该担心的是下一代孩子的职业生涯。说到底,人类的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以“奇点理论”所说的2045年来推算,“00后”以后的各世代是应该对人工智能提高警惕的。那时“00后”是40~50岁,“10后”是30~40岁,所以这一批孩子们需要未雨绸缪。从宏观面来看,从现在起,整个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例如文凭主义、分数至上等)及学习方向等都需要慢慢进行调整。如果仍然保持“分数至上”的教育“信仰”,那人们将被人工智能狠狠打败。其实早在2017年6月,就已经有“考试机器人”的出现:AI-MATHS高考数学机器人10分钟交卷,分数105分。到了2018年,AI-MATHS高考数学成绩稳定在了136分,这简直成了很多普通学生心目中“学霸”。考试机器人的诞生无疑敲响了人们的警钟:如果将来孩子们只会在考试中拿到高分,那么他们仅会的这一技能将依然被人工智能无情打败。相信很多人知道《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到的“无用阶级”的概念:“在未来,我相信会出现一个庞大的新阶级,即无用阶级。这个阶级的人,既没有经济价值,也没有政治话语权,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比不过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没有人希望孩子们将来成为这样一种“无用阶级”。因此,“80后”“90后”为人父母之后,应该抱着长远的眼光分析哪些专业技能与学识,是可以让孩子们长大后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职场拥有一席之地的,以避免自己的下一代沦为“无用阶级”。也许孩子们从小就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产品,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与人工智能打交道,如果我们不注意下一代的培养,那么他们也将无力抵抗人工智能的冲击。但这并非要求他们从小学习复杂而困难的编程。我们首先要挖掘的是孩子们身上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特质,比如创造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技能。因为投身于人工智能的人们并非单打独斗,而需要组建优秀的团队,并能发挥出各自的能力。有学者指出,未来,以教师为主的“工业化教育”将转型为以学习者为主的“智能化教育”。

当然,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我们也要强调计算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计算机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将鼓励更多孩子选择计算机科学作为职业,推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对于九年级以上的学生,“计算机数学”“计算机艺术”等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它们能够帮助那些有兴趣又有天分的学生成长为计算机科学家。比如在纽约市的Stuyvesant高中、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的Thomas Jefferson科学技术高中、达拉斯市的精英高中TAG,这些学校都拥有一批尽职尽责的教员团队,他们具备计算机科学的专业背景,是培育计算机人才的优秀教师。但遗憾的是,这些注重科学技术的学校只占少数。目前在美国,除了应对考试需要的核心课程,很少有高中开设其他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这一学科领域需要被赋予足够的重视。

另外,在道德教育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关注。未来,人工智能科技都会面临道德困境——比如怎样克服种族、民族和性别偏见,无人驾驶汽车如何平衡车主和行人的生命权益等,这些都涉及社会伦理问题。如果人类在这一方面没有任何进展,那结果只能是听任人工智能摆布,后果不堪设想。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曾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如果我们不发挥人类“会思考”的特质,那么等未来机器人比我们还会思考时,人类就将被彻底淘汰。实际上,人类的命运到底如何,人类自己应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