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湖光共一楼(1 / 1)

清园漪韵 李增瑞 398 字 2天前

依山面水看游舟,

沐日披云下寺楼。

淡黛浮烟寒棹远,

浓黄漫渚水中秋。

粼湖浪涌摇丹翠,

玉宇风推展墨轴。

四面仙天皆丽景,

飘然若在画中游。

注释

①浓黄漫渚(zhú):湖中小岛树叶黄了,指秋天来到。

②墨轴:比喻湖光景色如一幅水墨画。

东邻云松巢,西接听鹂馆,南连鱼藻轩,北依画中游,而居于其中的是一座背山面水的楼阁,那就是“山色湖光共一楼”。它是一座八面两层三重檐的建筑,因楼座为八方形,所以也称其为“八方阁”。楼名由乾隆皇帝题写,匾式为一块玉黑漆阴文金字匾,这是颐和园中所存不多的乾隆匾额。匾文的意思是:湖光山色的无限风光,都在此楼视野中一览无余,同时也隐喻了大清王朝万里江山尽在心中。

“山色湖光共一楼”是清漪园时期所建,后来由慈禧太后重修此楼,光绪时期将旧匾翻新再悬挂。这座楼阁朱柱、黄瓦、八角、三层,第二层有雕栏相围,可凭栏眺望山色湖光。美丽的山色和潋滟的湖光集于一阁,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阴晴,都有其独特的美景在这座楼阁中呈现。那郁郁葱葱的岸柳,那翠盖绿掩的黄瓦朱墙,那碧如明镜的昆明湖水,那来往穿梭在湖面上的画舫,那隐约可见的青山白塔,还有那金灿灿、红彤彤的西山落日……融入与楼阁共存的春花秋月、风雪云天,形成一幅幅绝妙的自然景画。

乾隆皇帝不愧对园林设计有大手笔,颐和园的每一处景点都显现出他的智慧和心思。正是乾隆皇帝的这些超出常人的智慧和心思,造就了我们后人赞叹不已的皇家园林。与颐和园众多建筑相同,山色湖光共一楼的建设,也体现了乾隆皇帝“心与境契”的高超审美水平。而乾隆的美思妙笔,更能点化这些景致大放异彩,他的《赋得山色湖光共一楼》一诗也迎合了此说:“渭竹环临水,岩楼出竹梢。漪澜常映带,罨黛亦兼包。了识智仁乐,宛成仲叔交。契神疑画舫,悦志即书巢。已足供吟眺,奚烦事豁庨。义经设观象,育德圣功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