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窝仿建草丛芜,
邵隐一如志却殊。
笑道皇天思返朴,
金銮圣驾落茅屋。
归来反掌能呼雨,
到此摇身变壮夫。
莫怨乾隆空作势,
心中有诚便堪书。
注释
邵隐一如志却殊:邵窝是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安乐窝的别称。邵读书苏门山百泉,屡授官不赴,耕稼自给,过着隐逸生活。乾隆在颐和园仿建安乐窝,显然志向和意境并不同。
邵窝殿的名称由来与北宋的一个著名哲学家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哲学家叫邵雍。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范阳人(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后随父迁至河南,又因将其父母也葬于此地,便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他是中国理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邵雍在洛阳期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对他十分尊敬,并为他买了园子和房子,从此邵雍过上了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生活。邵雍为自己的住所起名“安乐窝”,自称“安乐先生”。邵雍于1077年病卒,终年67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号为“康节”。
当年,乾隆去河南嵩山祭拜,途中游访邵雍的安乐窝故地,回京后,便在清漪园建造了这座“邵窝殿”,表明了他对邵雍那种甘愿乐道人生态度的推崇,还为之赋诗多达12首。其中有《邵窝》(乾隆二十八年):“山阳就小凹,精舍得一区。有如百泉上,康节之所居。因以邵窝名,境似志则殊。安乐一身彼,安乐万方予。大小分既异,艰易宁同途。佳名实未副,思艰唯曰吁。”《邵窝》(乾隆三十九年):“名因安乐取,境与济源殊。适己非如彼,及人唯勉吾。山光方淡**,物意以昭苏。南望知沾泽,豫民同幸乎。”
说到安乐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贪图享乐、舒适安逸”之意,其实原意并非如此。《易经》上说:“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意思是说,君子处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不烦不躁,是因为他能效法《易经》的精神、条理和次序;而君子所能得到快乐,并且玩味欣赏的,就是《易经》中的爻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