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秋楼(1 / 1)

清园漪韵 李增瑞 419 字 2天前

若谷虚怀纳此楼,

如岚水气总悠悠。

澄辉取自湖间月,

逸响出于柳外舟。

就势云收天上景,

随山俯瞰画中游。

来人兴至磨蹭去,

点指莲池辨鹭鸥。

注释

①澄辉(chéng huī):清光。这里指湖光。

②逸响(yì xiǎng):奔放的乐音。这里指游船上的 乐音。

借秋,顾名思义就是向天地借来秋天。春秋是人们很喜欢的两个季节,所以在古代诗词和戏曲作品中,常有借春和借秋的内容。有人说“借秋”之名出自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小轩夏夜凉甚偶得长句呈杜叔高秀才》:“遥夜帘栊已借秋,阑干星斗挂檐头。鹊翻清影移枝宿,萤弄孤光拂簟流。榻上琴书纷枕藉,发根风露冷飕飗。故人莫笑幽居陋,此夕真从造物游。”

当年,乾隆喜欢在借秋楼上赏景写诗。半山腰翠色相围、湖光镜照的秀美丽景,确实是诗意易发的好地方。乾隆在借秋楼上一共写了5首诗,现摘录于此。《借秋楼》(乾隆二十九年):“窗挹波光庭种楸,一天飒景在高楼。履霜早是羲经着,底事循名更借秋?”《借秋楼口号》(乾隆三十一年):“风来西北动梧楸,素景澄鲜飒满眸。了识立秋尚迟日,仰看知是借秋楼。”《借秋楼》(乾隆三十三年):“楼前种楸树,疏叶翻风开。瞻题曰借秋,其名久已哉。我游方盛夏,凉意颇满怀。俯首忆代谢,迅矣其迁推。秋光那用借?试看衮衮来。”《借秋楼》(乾隆三十三年):“霁景恰相宜,金风复助之。砌花形欲动,窗树影深移。高望心随远,偶来目觉奇。秋光不须借,满眼已如斯。”《借秋楼口号》(乾隆三十四年):“山半有楼名颇奇,借秋两字勒檐楣。情知不久秋将到,忙底何须更借为?”

借秋楼是画中游景区的一部分,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山前西部,此处地势坡度较大,各个建筑因地制宜、随山就势,由画中游、澄辉阁、爱山楼、湖山真意等形成一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相连,建筑形式丰富多样,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