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虚罨秀牌坊(1 / 1)

清园漪韵 李增瑞 383 字 2天前

涵虚敛尽满园幽,

罨秀堪把众美收。

已是临风三百载,

将来许待万千秋。

云烟去往无留意,

草木衰荣不问由。

看尽人潮皆冷雁,

愁来总向月一钩。

注释

①涵虚:景色清幽恬静,包含太虚之景。

②罨秀(yǎn xiù):“罨”为捕鸟的网,此处名词动用,指捕捉秀美的意思。

在颐和园东宫门外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瑰丽的牌楼,牌楼雕龙画凤,描金绘彩,不但是颐和园的标志之一,也是北京现存的清代最大的过街牌楼。

据说,原来“涵虚”和“罨秀”的位置并非如今所置,而是在重修时进行了改换,《颐和园志》及《颐和园史话》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修建清漪园时,在牌楼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块匾额,东侧为“罨秀”,西侧为“涵虚”。

牌楼为木质结构,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修复清漪园,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同时,将大宫门改成东宫门,因百年风雨侵蚀,牌楼破旧,便被整体拆除,向东移至距东宫门200米左右位置重建。新建牌楼由原来的四柱三间三楼,变成了四柱三间七楼,以彰显皇家气派,还把匾额前后位置进行了调换,一来突出新建牌楼与过去不同;二来也包含了慈禧风水轮流转的期盼心情。

“涵虚”之意为景色清幽恬静,包含太虚之景,而“罨秀”的“罨”字则为捕鸟的网,“秀”为美,连起来讲,“涵虚罨秀”的意思就是,宁静悠远、恬静无为的境界,网收无限风光、满眼秀色。自唐代以来,众多诗人、学者的诗句和文章,都巧妙地运用了它们的意思,孟浩然有“涵虚混太清”,白居易有“疑香薰罨画,似泪著胭脂”,朱熹有“萧然万籁涵虚清”,南宋文人徐似道有“春风自共桃花笑,秀色偏于麦垅多”。可以说当年乾隆建造清漪园时,就是以此四字为主题,依据“涵虚”造意,按照“罨秀”布景,形成了完美无瑕、风景和意境协调统一的天下第一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