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春亭(1 / 1)

清园漪韵 李增瑞 442 字 2天前

临亭顿感晓春迟,

过树习风正染枝。

已有游鸭说水暖,

犹闻柳哨比羌笛。

知人更爱佳时会,

玉女金男簇翠堤。

浅醉微醺皆惬意,

深迷盎兴韵飞诗。

注释

①柳哨:用初春柳条捻去芯后的皮筒做成。

②微醺(wēi xūn):稍有醉意。这里指到客微醉于美好的景色之中。

③盎兴(àng xìng):盎然兴致。

知春亭建在昆明湖东岸,玉澜堂前的一个小岛上,北有万寿山做屏,南向朝阳,每至初春,这里最早冰雪融化,绿水盈盈,柳芽先发,花枝抢绽,最先向来往的游人报告春的消息,因此取名为知春亭。关于知春亭名字的由来,一方面,源于以上所说的自然条件,更多人说是源自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还有的说出自乾隆诗句“湖心亭子原依旧,春不期知亭自知”,乃取见柳而知春之意。不管依据是什么,知春亭的确名不虚命,笔者每年冬末春初来此,都会看到昆明湖解冻是从这里开始的,在偌大的冰面上,化出一方水潭,在悠然清冷的微风吹拂下,撩起丝丝涟漪。

知春亭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岛四周环水,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时,为方便慈禧上岛游览,特意在亭的东面添建了一座平桥,使其与东岸相连。知春亭坐东朝西,系重檐四角攒尖方宝顶,绘有苏式彩画和井字天花,在颐和园众多的亭式建筑中,它是饱览山水全景的最好观景点,可欣赏到南边的十七孔桥、东岸的文昌阁。它低岛、高亭、平桥,与文昌阁错落有致,丰富了园林整体的空间层次。从“景观”与“观景”两方面看,它的位置选择都是极其成功的。从近处观赏,畅朗秀丽;从远处观之,小巧玲珑。立于亭中,可饱览万寿山、昆明湖全景,以及玉泉山、西山一带的美景。同时,它与临山建筑组成一个环抱状宁静港湾,平添了昆明湖水面的亲切祥和之韵致。

传说清漪园即将建成时,乾隆下旨要建个能看到园中所有景致的亭子。样式雷在东堤寻址时,看到民工在此清理湖中土石,他走上石堆,发现正是迎合乾隆之意的建亭位置,故让民工停止清理,就地平整出两个小岛,砌石护岸,搭建成亭。乾隆大为赞赏,挥笔写下了“知春亭”三字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