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这个月,有些年份要下雪了,少数年份已经下了不止一场雪了。上午的气温还比较高,甚至有点过热。到了下午,偶尔听到北边的窗外有呼呼的声音,其实并不知道是什么声音,但人的兽性仍保留了许多,内部的机理便自动启动了,不由自主就侧耳倾听,哦哦,难道是起大风了吗?立刻起身到北窗观看。原来真是起大风了,风从树枝间穿过,撞得树叶哗啦哗啦响。乌云在天空聚集起来,飞鸟都隐匿了踪迹。这些都是要变天的征兆。
到傍晚时,天已经早早黑了下来。风稍小了些,零星的雨点洒在地面和街道上。城市里的灯都亮起来,显得温暖、可倚。归家的人脚步匆匆,都是一脸渴望,毕竟人们到了冬天都特别恋窝。人们这时都明白,人还不能支配所有事物。不知夜晚的何时,小雨转成了中雪。早上起来,天已经晴了。看到园子里积了很厚的一层雪,不由就惊喜地呼唤家人过来观看。园子里,只有橘柚和枇杷的叶子还绿着,枇杷还开着花呢,白雪积在绿叶上,令人感动。
第一场雪后的平原,景观略有不同。最抢眼的,是在白雪皑皑的村庄里外,那些橙黄的柿子。柿子树的叶子都落尽了,只剩下没人摘取的柿子挂在树上。柿子摘下来后,很难较长时间保存,在城里也卖不上好价钱。另外,现在孩子们大都在城里上学,即使回家,也难对柿子有较大兴趣。因此,农村家里家外的柿子,经常就放在树上,没人摘。还有些地方,为了给冬天的飞鸟提供食品,干脆不把树上的柿子摘下来,让它们留在树上,供鸟雀啄食。
几十年前的孟冬时节,落过雪的原野显得有些寒荒。几位友人结伴到原野里去,然后在河坡外一片秋收过的豆子地里分散开。他们每人在附近找了一根树枝,用手里的树枝拨打雪下面的豆秸堆,有时甚至能把豆秸堆翻过来。他们一直在黄豆地里走,有时在路边荒草地里走。突然,在人都反应不过来的时候,一只长耳灰毛的野兔从豆秸堆里蹿出来,向河边奔去。几个人都惊叫起来,靠近河边的同伴立刻前去堵截。野兔又折回头向黄豆地的另一头奔跑,那里的同伴立刻堵截。用这种办法,偶尔能捉到一两只野兔。但野兔跑得太快、太灵活了,大部分情况下都捉不到。
初冬时原野已经基本上寂静下来了。虫声几乎听不到了,鸟鸣声也很稀罕,野生的小动物都躲藏起来了,植物大多已经枯萎。浅水里的荷梗干枯精瘦,水面下小鱼的游动也略显迟缓。有些地方,或有些年份,水体靠近岸边的地方开始结冰,但这时的冰层一般较薄,用一根干枯的蒿草去戳一戳,冰面就会破裂。
不过植物上有时候还有蚜虫。在避风向阳的植物的嫩芽上,或叶片里,特别是园子里的莴笋叶里,或四季青叶子里,有时候蚜虫突然聚成了一小堆。当然,那不是它们的聚集,而是它们的繁殖速度太快了。
蚜虫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昆虫。当条件具备时,或环境需要时,蚜虫就既可胎生,也可卵生,既可有性繁殖,也可无性繁殖,既可有翅,也可无翅。当然,从人类的角度看,一般而言,蚜虫是一种害虫,因为它吸食农作物或蔬菜的汁液,给人们的收成带来危害和不确定性。
这时候,在平原上最常见的是麻雀。麻雀也一改春季、夏季和秋季的舒展、喧闹、快乐,变得沉默萎靡。它们缩头缩脑地蹲在干枯的芦苇上,也不怎么想飞、想动。有时候它们飞了,并不飞太远,飞到附近树叶落尽的柳树上,群集在那里,呆呆地、瑟缩地望着天地,似乎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
这个月开始,可以用少数时间和别人说话,用多数时间和自己对白。
仲冬的到来总是让人心生厚重的。
无论阴雨晴冷,大雪节气这天,我总会挑一本书,今年这一本是《老子》,泡一杯刺蓟茶,到北边的房间,面朝正北的方向,坐在椅子上,读上半天。现在太阳更向南半球方向回归了,离我们生活的北半球更远了,天气愈加寒冷了,阳台和飘窗里夏天和秋天太阳照晒不到的地方,很快又都能够照晒到了,床和地板也要用床单或地毯盖上了,以免阳光长期照射,出现老化现象。虽说是读,但往往只是半读半想,有时候沉湎于冥想,有时候和自己脑袋里的一个思想辩论,有时候做白日梦。
大露台的园子里,总是有北风,或西北风,呼呼地吹过。在室内,冬天的情况和夏天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夏天如果有哪个窗户没关好,露出一点缝隙,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是如果冬天有哪个窗户没关好,或大露台的门没关实,立刻就能听到风的呼啸声,或风的挤兑声。最初可能不清楚呼啸的风声的来源,还四面寻找,或误以为是室外的风声,还会咕哝一句说:“呀,今天的西北风可真大!”但偶尔去门窗边,呼呼的冷风冲击着脸面,这才知道,原来是没关好的一个小缝产生了巨大的风的呼啸声。赶紧检查一下门窗。门窗全部关紧以后,呼啸的风声顿然消失了。
大露台上的箬竹,是风来时的吹哨者。箬竹叶子总是被风刮得很响。箬竹的叶片长大而稠密,比别的植物叶片摩擦时发出的声音都响。风来的时候,箬竹叶发出一大片哗啦哗啦的声响。这时候,就知道风来了,风也很大了。
早几十年,仲冬时节是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好时机。这段时间没有多少农活,也还没到过年的时候,于是人们就会安排各个生产队,组织人力到平原上挖河去。由手扶拖拉机、马车、手推独轮车,甚至牛车,把人、木棍、苇子席、锅、碗、盆、瓢、水缸、被子、柴草、面粉、红芋、白菜、红芋粉条、铁锹、柳条筐等等,一股脑儿都运到平原的河边去。各个生产队分一段河道,长度有一两百米,这段河道就由这个生产队负责,按标准挖好了,就可以收工回家过年了。
在待挖的河道边,用木棍和苇席搭一两个人字形的工棚,这是住人的。男女住在一个工棚里,男人住一边,女人住一边。工棚两头各放一个木桶,当小便桶用,门口那个桶大,也高,靠里头那个桶小,也矮。夜里男女小便,男的到门口那个桶里解手,女的到靠里头那个桶里解手。有时候男人睡得迷迷糊糊的,跑到靠里头的木桶里小便,就会招来女人一阵叫骂。一夜过后,工棚里臊烘烘的,但由于外面太冷,而工棚里人挤人的,比较暖和,因此尿臊气就不显得那么重了。再搭一个厨房,这是烧饭的,专门安排了一个男的,烧锅带买菜,带记工分,另有两个妇女做饭、做菜。
留在村里的人,都是老人、小孩。小孩们到处跑着玩,手露在外面,都冻得开口子,裂得能看见肉;脸冻得通红,皴得摸上去挂手;耳朵冻烂结疤,不能碰,一碰就疼得受不了;但孩子们似乎不觉得,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留在村里的老太太都有事情做,一天到晚闲不下来,收拾收拾东,拾掇拾掇西,再做做饭,喂喂猪,喂喂羊,一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留在村里的老头,一天里唯一的去处就是队屋的南墙根,出太阳时那里是世界上最暖和的地方,老头们在那里晒晒太阳,打打盹,吸吸烟袋,操几句闲话,该到做饭的时候了,就各自回家,帮家里人烧锅做饭去。
还有少数老头,冬天没事,不愿意在家里待着,也不想在队屋的南墙根吸烟、晒太阳,就背上粪箕子和粪耙子,到平原上野地里转悠拾粪去。他们在足所能及的原野上到处遛,见到地里有牛拉的屎、马拉的屎、驴拉的屎、狗拉的屎、人拉的粪,都一股脑儿扒进自己的粪箕里。每年冬天他们都拾粪,因此看见粪就知道这头牛或这匹马吃的是什么草料,是吃的干草,还是吃的麦秸,还是吃的红芋梗,还是吃了些麦麸子,或吃了些豆饼,都能看出来。要是人粪的话,就能看出来这个人吃的是红芋多,还是吃的玉米面多,还是吃的好面(麦面)多,还是多吃了一些高粱面。
那时候粪是金贵的。一个勤快的老头,一个冬天,能拾几百斤粪,都堆在屋后的粪堆里,开春把这些堆酵过的肥卖给队里,能挣不少工分;或施到自家的自留菜地里,一年的蔬菜都长得好。
仲冬时没有植物和农作物的遮挡,可以把平原看得更清楚。河流、河堤上的树林、村庄、农田、坟墓、较远处一个行走的人、池塘、土坡、电线杆、田间土路,都变得十分透明,一眼望过去,都看得清清楚楚,无一遗漏。感觉上,似乎连刮过的北风,风运动的轨迹,都看得一清二楚,无一遗漏。
冬天的平原,表面上看,似乎一马平川,内涵单调。不只是冬天,所有时候的平原,总体而言,表面一看,都似乎一马平川,内涵单调。但我们考察过人类历史之后,就会发现,平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对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对人们交流的频繁程度、对文化和创新传播的速度、对人们相互间的竞争,它的交通优势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经断言,文明可以沿地平线传播,但无法垂直传播,哪怕一两百米都不行。虽然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他想表达的道理是清楚的。
于是,人们又发现了文明不上山的规律。人们发现,文明到达山顶,或翻过山岭到达大山背后的时间,总是慢几拍的,或慢几十拍的。从自然地理的视角看,这有其明显的理由,当然主要是交通不便利的因素。
大山和平原还有人口密度的不同。大山里总是人口稀疏的,平原上总是人满为患的。大山里的人口稀疏,并非大山不想养育更多的人,而是大山本身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脆弱、有限。平原也不是想人满为患,而是平原的产出本身就能承载大量人口,平原想人口不多都不行。在平原地区,一两亩地就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而在山区,农田都是小块的、边缘性的,十几亩,或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山林,或许才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人口密度与文明成熟度呈正比例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大,文明程度越高。这是因为人口密度越大,相互交流越充分;人口密度越大,信息传播越快;人口密度越大,人们在社会层级上的竞争越激烈;人口密度越大,人们经见的事情越多;人口密度越大,人们对资源的竞争越激烈;人口密度越大,人们越钩心斗角;人口密度越大,闲人越多,因而生存之外的需求越丰富,与生存无关的创造和发明越多。在这种种情况下,平原人群的文明程度更高。
《史记》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兵家吴起与魏武侯的对话,武侯说,你看俺魏国山河多么险固,这些都是国家的天然屏障呀!吴起于是别出心裁地说,政权的稳固不稳固,“在德不在险”。即仅仅地形险要并不管用,重要的是能够以德养国,以德养国了,国家便能稳固。吴起的话自然没错,也没人能够反驳。不过以德养国的原则与所有制胜原则一样,都要因时因地变化,因时因地变化,德才能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吴起的潜台词,或许可以理解成平原与险隘之间的辩证关系。
甚至人类社会比较正规的战争和兵器,都是为应对平原环境而产生、发明的。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总是围绕平原而启动战争。谁夺取了平原,谁就赢得了权力,赢得了历史。在人类社会里,有点分量,或上点档次的战争,都发生在平原条件下。人类也是为了应对平原上的战争,才发明了兵车等革命性的重型装备。因而谁装备了更多战车,谁就赢得了战争;谁赢得了战争,谁就占有了平原;谁占有了平原,谁就占有了文明和资源;谁占有了文明和资源,谁就变得更强大无敌。
仲冬这个月有冬至节气。这一天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即南纬23° 26'的纬线,这条线又称冬至线。所谓冬至线,这是从北半球的角度而言的。这一天,太阳垂直照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南纬线。北半球房间里的飘窗和室内能直接照到太阳的部分,也是一年里最多的。冬至的“至”,是极致的意思,这天北半球白天最短,此后的白昼越来越长,直至夏至。冬至这一天,太阳在南半球高度角最大。
仲冬到来的时候,平原上的主妇们开始做各种地方果子,小贩们也在加紧加工当地各种可口的果子。有一种果子叫蚂蚱腿。蚂蚱腿的做法是,先和好面,把面擀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像蚂蚱腿那般长短大小,然后放进油锅里炸;炸好后,再放进熔化的热糖里滚一滚,冷凉后就可以食用了。这种果子吃起来甜甜的,还有一股面香,很是好吃。
另有一种叫焦叶子的果子,是把和好的面擀成面皮,面皮上撒上芝麻,把芝麻擀进面皮里,再用刀切成一个个菱形,放进热油里炸。炸到面皮焦黄时,就可以出锅了,用漏勺把炸好的焦叶子捞出来,放在架子上控油。油控完了,除了趁热吃,剩下的可以用食品袋收起来,放在冰箱里,随吃随取,这样放上三月半年,焦叶子也不会变质变坏。这种果子吃起来嘎嘣香脆,还不会把胃吃坏,即使贪吃吃得多一些,也没有问题。
还有一种果子叫糖三刀。这种果子一般家里的主妇做不了,也不太上心去做,小贩们倒做得多,因为大人、孩子都喜欢吃,销路好,不愁卖不掉。
糖三刀是一种甜食。制作糖三刀,据说要先用开水烫面,边往面里加开水,边和面,这样烫过的面做出的糖三刀才软糯香甜,即使不加糖,也有香甜的味道。面烫好了,在案板上撒上干面粉,揉成长条形,再用刀快速切成麻将大小的方块,有时候切成稍长点的长方块。为了进油、进糖方便,要在切好的面块上面用刀划开三道口子,糖三刀的名称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吧。
把切好的面块放进热油里炸,炸得通体偏黄时,用漏勺捞出来,直接放进热糖稀里滚过。糖三刀就做好了。这种果子遍体焦黄,上面沾满似蜜的焦糖。在偏远的小集镇上,或者在黄河故道果园里的小聚住点里,看见小贩推车卖焦亮的糖三刀,就会禁不住上前去买一些。买来的糖三刀用纸袋装着,把手指头伸进去捏一块,稍软粘手,放进嘴里,无比香酥甜糯,极其可口难忘,嘴里吃一个,心里却惦记着下一个,吃了下一个,心里又惦记着纸袋里的那几个,一直到吃完,才算罢休。
炒花生,主妇们都会做。先准备一些饱满带壳的本地土花生,再到野外的沙土地里去挖些干净的沙土来,然后把沙土和花生都倒进锅里,用锅铲子翻炒。开始的时候,沙子和花生都不太热,这时翻炒的速度可以慢一些。沙子和花生逐渐都热了,翻炒的速度就要越来越快,如果速度慢了,就会把花生炒煳,就不好吃或不能吃了。
花生炒好时,先把锅从火上拿下来,然后用那种铁丝编的漏勺把花生都“捞”出来,把漏勺晃**晃**,让花生们相互碰撞,干热的沙土就都漏下去了。刚炒出来的花生最好吃。小孩们都围在锅边,迫不及待地抓起刚炒好放进匾里的花生就跑,一边跑,一边把热烫的花生往嘴里塞。大人在后面用话追着,道:“烫嘴,烫嘴。”孩子的小嘴都烫得生疼,但这也挡不住他们的馋劲。他们一个个地直接把花生壳用嘴咬开,香得他们连壳带果都吞下去了。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了。
炒南瓜种也是这时候受欢迎的果子零食之一。吃南瓜时,主妇们已经把南瓜种都留下来了,在窗台上晒干,装进布袋里收藏好备用。炒南瓜种就直接放在锅里炒,整个屋里逐渐都弥漫了一股南瓜种特有的瓜香气。南瓜种炒到两边的平面略带点焦煳,就是最佳状态了。
孩子们闻到香气,都跑过来,看见炒好的南瓜种,纷纷挤上前,抓起一把就跑,连壳带仁都嚼吧嚼吧吞下去。借助美食的**,孩子们都上了主妇的“圈套”。主妇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点都不去阻止他们。南瓜种是最灵验的打虫药,孩子们肚里经常有蛔虫,南瓜种一吃,蛔虫纷纷中招,有时候比吃宝塔糖还有效。
这个月无疑要愈加厚爱家人,给他们居家的温暖,给他们衣食的丰足,给他们安全的倚靠,给他们慈厚的抚爱。必要时,也给他们人生的指点。
这个月,宜于室内做些缓慢的活动。喜光照的植物搬去飘窗,南方的花木减少或停止浇水,忍冬等植物放置在无封闭的阳台或露台均无碍。
仲冬又宜反思。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慎重地办理丧事,追念远逝的先人,民风道德自然回归淳厚。也可以这样理解,谨慎地处理逝者的后事,追忆远去的祖先,民风就会回归淳厚。
仲冬时节,天寒地冻,人体机能迟缓,但却最宜思考,也最适宜做出与严冬的厚重相匹配的重大决定。据科学家研究,寒冷使人体内血清素等水平较高,昏暗和下雨下雪的天气,则使人睡眠充足,人脑在缺少阳光的环境里,更容易做出有条有据的分析和推断。而春天和夏天,人们由于比较冲动,或疲于应对不适的环境,则易做出短视和考虑欠全面的决定。因而冬季有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重要决定。
仲冬的平原变成了冬小麦的天下。走到河湾附近的土坡上往远方看,这时几乎只看得见无涯的浅绿色的麦原。河流的转大弯处绵延着数十公里长的树林。现在,树枝上只有很少的枯叶没有掉落了,因此能更清楚地看明白河堤上树林的构成。构成树林的主要是杨树,也许是意大利杨,也许是阿根廷杨,也许是中国大地上早期的杨树。这种速生树种大片大片地生长,向着高高的蓝天,或更高的蓝天伸展。
另外,还有一些泡桐树。泡桐树木质比杨树还松、还软,它们生长起来也比杨树更快,几年不见,就会发现原来碗口粗的泡桐树已经长得比脸盆还粗了。它们不仅向上扩张,还向周边扩张。在泡桐树周围,很难还有什么树能正常生长。
刺槐树也喜欢扎堆。刺槐树主要向上生长,它们的密度更高,如果不加修剪的话,刺槐树林里很难进去人,大的刺槐树在奋力向蓝天生长,小的刺槐树则把靠近地面的空间都占领了。正如刺槐树的名字所告知的那样,刺槐树的树干和树枝上都是坚硬的刺。树干上的刺少一些,但紫硬长大,威力巨大;树枝上的刺很多,但刺小一些,有些嫩枝上的刺很柔软,扎起人来,杀伤力还不那么大。
榆树、楝树、柳树、椿树、银杏树、槠树等,则这里一棵,那里一棵,分散在树林里。一些藤蔓植物,像金银花、野葡萄、爬墙虎等,附生在树干上,或攀缘在低矮的灌木上,它们在冬天已经落尽了叶子。树根附近的地面,则生长着已经干枯或十分苍老的各种野草。
在这一大片绵延数十公里的植物群落里,杨树是这里的优势建群种。杨树在这个植物群落里占据着绝对优势,它们的存在,决定了这一整个群落的生物环境。它们占据了这个群落的上层空间,也决定了这个植物群落的土壤特性。相对较少的刺槐是次优势种,它们在数量上少于杨树,但它们仍然能在控制群落环境方面起到不小的作用。楝树和银杏树则是这个植物群落里的偶见树种或罕见树种,它们只是零星和偶然出现,但也能起到地方树种的指标作用。
但植物的智慧使得植物能够选择不同的进化策略。虽然杨树统治了这个植物群落的上层空间,占尽了这里的顶端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光、热、风等资源,但藤蔓植物选择了借力打力的进化策略,它们可以借助杨树的树干,攀缘到杨树的最顶端,获得甚至比杨树更多的光、热、风等资源;地面上的草本则进化得十分耐阴,它们可以不用获得太多的光、热、风等资源,就能够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全部生活史,成功地将本物种完好地延续下去。这正是植物适者生存、协同进化的共赢机制。
协同进化的情况在生物界相当普遍,也比较复杂,包括了种间的协同进化、植物与草食动物间的协同进化、互利共生式协同进化等。比如植物之间的攀比使攀比的植物都变得强大起来;昆虫采集花粉,植物则利用昆虫授粉;动物吃掉植物的果实,把无法消化的种子排泄到数公里之外,间接代替了植物的行走。
仲冬可在抬头看得见更多天空的杨树林里,用手在地面上扫出一片净地,然后闭上眼,等大风吹过。大风吹过以后,如果杨树上所剩无几的枯叶,有几枚落在这块净地上,就可以许几个小心愿;如果没有枯叶落在这块净土上,来年便宜顺天应时,过安稳淡静的日子,积聚能量,以待时运。
仲冬时节,连蚂蚁这种最常见、最多见的昆虫都不见了,在地面上,在树干上,在墙缝里,都找不见它们。嗡嗡叫的蚊子也不见了,不过,你要是开了卫生间的大灯,在梳妆台背后的暗影里,是有可能发现一两个纹丝不动的灰黑色影子的,那就是埋伏起来的蚊子。蜻蜓、蝴蝶、萤火虫、螳螂、蝉都不见了。蜜蜂还偶尔能看得见。在仲冬,昆虫世界一片寂静。
但草地里的车轴草、浅水或湿地里的铜钱草,都还绿着。一些浅水湾里,菖蒲也是半青的。绿化带里的红叶石楠和红花檵木,都还老绿着;红叶石楠初春就要开始冒红芽了;红花檵木在季春能把整个绿化带都开成一片水红。寒菊在12月到来年1月开放,这是它们在冬天的本分。
季冬的到来总是让人心生感慨的。
无论阴雨晴冷,小寒这一天,我总会挑一本书,今年这一本是《历史地理学》,泡一杯山楂片茶,到北边的房间,面朝北偏东的方向,坐在椅子上,读上半天。现太阳已经开始向北回归线归来了,白天已经开始变长了,阳台和飘窗里秋天和仲冬太阳能照晒到的地方,有些在夏至到来以前再也照晒不到了。虽说是读,但往往只是半读半想,有时候沉湎于冥想;有时候和自己脑袋里的一个臆想斗争,它要让我相信它是真的、正确的,我要告诉它我不相信它是真的,它不是正确的;有时候做白日梦。
季冬是黄淮海平原冬季最冷的一个月。这个月有连续阴雨雪天气,有连续零度以下的气温,也有连续呼啸的北风或西北风。夜晚躺在面北小房间的**,暖和的被窝,一盏橙黄色光线的床头灯,一部电量充足、信号满格的手机,这时候的心满意足是无以言表的。透过拉着窗纱的窗外,能看见一幢很高很宽的大楼,大楼几乎所有的门窗里都亮着灯,这种画面使人安心,这是群居的人类的本能。
很多年前,一到腊月,家里妈妈辈的,就开始张罗腌制腊味了。腌腊肉自然是首选,是必须要做的工作。村里杀年猪的人家自不待说,在城市里,妈妈们一定会到菜市场,选一些五花肉,最好是肥多瘦少的那种,用作腌制腊肉的原料。用大竹篮子挎回家后,先搬一个小板凳坐下,细心地用温清水洗净,再用菜刀,一点一点把猪皮上残存的猪毛刮去。总有些猪毛刮不干净,或存在毛孔里,这时就要从挂在厨房墙上的一个小篮子里,翻出一种夹毛利器。
这是一种带弹性的黑色钢质镊子。这种镊子没有弹簧,但因为是钢质的,因此有弹性,需要夹住物件时,用手指把两边往中间捏紧即可。镊子虽然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但它也有一个缺点,就是用的时间稍长些,十分累手指和手掌。用钢质的镊子,一根一根地把残存的猪毛镊尽后,再把猪皮从猪肉上分离下来。
分离下来的猪皮打理干净后,并不会浪费,而是拿去制作一种叫皮肚的美食。先把半锅猪油加热,然后把猪皮放进去烹炸,待猪皮炸得起泡、焦黄时,就可以捞出、晾干、收藏、备用了。皮肚做汤最好吃,用皮肚、黄花菜、鹌鹑蛋、黑木耳做成稠汤,起锅时撒上一层黑胡椒面,白胡椒面也行,连吃带喝,身上热气腾腾的,营养又可口。猪肉则拿去制作腊肉。
腊鸭、腊鹅也在这个月制作。把肥鸭和肥鹅宰杀去毛,抹上粗盐腌制两天待用。这时就要制作一种各家不尽相同的大料,有八角、桂皮、茴香、干姜、花椒、大葱、辣椒粉等,一起放进蒜窝子里,用蒜锤捣碎成粉,再用水调成糊糊。把腌制好的肥鸭或肥鹅放进大面盆里,用手抹一把作料糊,在肥鸭或肥鹅里外涂抹,没有一处遗漏。涂抹好的肥鸭或肥鹅挂在寒凉的北屋晾干,过年时或过年后,就可以拿来烧菜了,或者放在米饭上蒸熟,吃起来有一种特殊的腊香味,也十分耐嚼,越嚼越有味,米饭也会因此有很大的消耗。
又有一种风鸡,也多在腊月里制作。风鸡或可写作封鸡,记的只是那个音。腊月里,把家里养的公鸡捉来,在后院里宰杀以后,从鸡尾处开个口子,把鸡内脏都扒出来,用来炒辣子鸡杂,也是一道吃起来就停不下来的美味。宰杀的公鸡鸡身不必破,鸡毛不能拔去,更不能用开水烫洗。扒出鸡内脏后,用温水把鸡内腔洗净,然后将盐、花椒、八角、陈皮、干姜、茴香、切碎的干红辣椒等研磨成粉,再加水配制成作料,厚厚地糊一层在鸡肚子里。再往鸡肚子里塞满大葱,然后用绳子把整只鸡结结实实地捆扎起来,挂到室外的屋檐下,风鸡就算做成了。在米饭锅上干蒸的风鸡最是好吃,锅盖一掀开,肉香气就扑过来了。
腊月里的腊八这一天,平原上还作兴喝腊八粥。腊月初七这天的晚上,妈妈们就神神秘秘地在厨房里忙活着了,把她们收藏在某处的杂粮,例如小米、豌豆、豇豆、绿豆、红小豆、花生米、薏米、高粱,还有麦仁、大米、冰糖(或蜂蜜)等,都拿出来,各自放在碗里,摆在台面上,显得琳琅满目,很有仪式感。
很多年前用的还是煤球炉子。晚上睡觉前,妈妈们就把这些粮食都倒进锅里,加足水,放在封了火的炉子上。第二天一大早,室外大雪纷飞,家人都被一种异香唤醒。吸吸鼻子闻闻,核实一下,家里果然是奇香扑鼻。妈妈们已经起床,孩子们还赖在被窝里不肯起来。妈妈也不来打他们。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自己从被窝里跳起来了。原来妈妈端了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进来了,给孩子们穿上棉袄,在他们面前的被上铺一张报纸。腊八粥里放了冰糖,又香又甜。孩子们吃饱喝足,又钻进被窝里赖着去了。
腊八菜也必须腊八这一天制作。制作腊八菜的原料,主要有胡萝卜、大葱和大蒜。胡萝卜要切成丝,大葱也要切成丝,大蒜则要切成片。把这三种切好的食材放在盆里,撒些精盐,用手翻匀,然后装进大口瓶里备食,可以吃个把星期。拌好的腊八菜当时即可食用,放几天再食用,口感也很好。但是,据说腊八菜只能在腊八这一天制作,过了腊月初八,或在腊月初八以前制作,当天吃是可以的,却不能搁置,过一两天再吃,味道就变了,也很容易变质。
这个月除了过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还有一个小年要过。小年一般是腊月二十三,但也不一定。据说北方一般过腊月二十三,南方一般过腊月二十四。还有一些地区,周围的县市小年都是腊月二十三,但偏偏其中有一两个县,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内里的源流不很清楚,可能是民间流传的“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佛道五”的原因,意思是过小年要官家先过,百姓后过,船民或佛道人士最后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黄淮海平原地区,成百上千年来,时常是权力中心所在地,可以认为是官方。而从权力中心的视角看,南方都是后教化之地,可以认为是民间。当然,这都是历史的遗留问题。
淮河以北地区的小年,大都在腊月二十三,而且过的是中午。这一天中午,人们会去父母家或亲戚家里吃饭。虽然也算团圆饭,但并不像除夕那样要求家人都到齐,也没有固定和必需的菜品,就是家常菜,不过自然要比平常丰盛些。荤菜有牛肉、猪肉、卤猪蹄、烧鸡、卤猪肚、辣子羊肚(最好吃!)、红烧鱼、炒羊肉、木耳肉片等。蔬菜最受欢迎,有四季青炒蘑菇、青菜豆腐、炒黄豆芽、醋炝白菜、干豆角炒笋子等。圆子则必不可少,寓意团团圆圆。汤类有鸡蛋虾米汤、紫菜鸡蛋汤、青菜豆腐汤等。主食有米饭、面条、馒头、烙馍(卷羊肉)。
季冬最宜体验亲情、温厚家人、感恩生命。北风呼啸,生命艰辛。在这个季节,没有理由不厚爱家人、兼爱社会。
这个月虽表面木然,但内心火热,宜于室内做些缓慢的活动,做些头部、面部、颈部、手部的摩擦活动。季冬,又宜于墙角朝阳处,仿熊眠憨态。
《中庸》第一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赋予人的叫作人性,遵循人性规律叫作道,依照道的规则修习叫作教。道片刻都不可以离开;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君子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最要谨慎警戒,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最要恐慌畏惧。越隐秘越容易呈现,越细微越容易显露。因此君子独处时最要谨慎。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叫作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规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归其位了,万物就生长发育了。”
冬季是最宜独处的季节。用悲悯的情感对世界,用慈爱的眼光观世界,用宽容的心胸爱世界,这些要成为这个季节的主流情绪。但孤处也易孤僻,易挑刺,易偏激,易懈怠。因而要谨慎地独处,不仅仅要守持内心的基本,也要解除内心的忧愁,拓展内心的大度。
冬季又最宜立志。
《大学》的第一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打算彰显光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打算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家庭;打算管理好自己家族家庭的人,先要修养自身;打算修养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打算端正自己心态的人,先要诚心诚意;打算诚心诚意的人,先要增长知识见解。打算增长知识见解的人,先要探明事物的道理。探明了事物的道理就能掌握知识,掌握了知识就能诚心诚意,诚心诚意了就能心态端正,心态端正了就能修养自身,修养自身了就能管理好家族家庭,管理好家族家庭了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儒家传统的主旋律。一个人不吃得好点、住得豪点、穿得美点,可能还不那么难看。但如果一个人不立下点志向,有时候就显得很难看了。
冬季又最宜收敛。
《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上善之人像水那样。水滋利万物而不与之争夺,位处大家不愿意待的低洼地,因此接近于道。姿态谦卑,心境如渊,交结仁善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随物成形,行动掌握时机。因为不去争夺,所以没有过失。”
人如水般,一切就都好了。如水般谦卑,如水般包纳,如水般强大,又如水般随形,如水般柔媚,如水般滋润,还不一切都好了?
冬季又最宜外冷内热,在心中积攒动力,做振翅欲飞状,以待花开春暖。
这个神话的意思是:“商汤是这样对棘说的:北方草木不生的地方有个很深的海,那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条鱼,脊背有数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字叫鲲。那里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盘绕着旋转直上的风暴直达九万里高空,穿越云气,背对青天,然后谋划飞往南方,将飞到南方的海那里去。小池泽里的雀子讥笑大鹏说:‘它打算到哪里去呢?我尽力往上腾飞跳跃,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展翅盘旋飞翔在野草之间,就是我最得意的飞翔境界了。但它究竟要飞到哪里去?’这就是小天地与大境界之间的区别。”
固然,鹏鸟有鹏鸟的志向,小雀有小雀的生命观,二者并不对立。我们只要知道,有自己的主张便是好的。多样性与单一性,总归是相依相生的。
冬季又最宜厘清技术与艺术的界线。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用兵的法则是,不战能降伏敌国最好,击破敌国就要差一等;不战能降伏敌人全军最好,击破敌军就要差一等;不战能降伏敌人全旅最好,击破敌人全旅就要差一等;不战能降伏敌人全卒最好,击破敌人全卒就要差一等;不战能降伏敌人全伍最好,击破敌人全伍就要差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是好中的最好;不打仗却能使对手屈服,才是完美中的完美。”
推而思之,人世间的事情,又有哪桩不是“不打仗却能使对手屈服”为完美中的完美呢?人类的智慧没有穷尽,只要不是无穷尽地索取,那这种智慧就是好的。
冬季又最宜凝静和省思。
《论语·为政篇》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是孔子的自述,意思是:“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对各种事物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知道如何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
冬季的确最宜盘问自己: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如何去做了,如何不做了;怎样去做的,怎样不去做的;说了什么,没说什么;如何去说了,如何不说了;怎样去说的,怎样不去说的;将做什么,将不做什么;将如何去做,将如何不做;将怎样去做,将怎样不去做。
这个月在鹅毛大雪后的平原漫步。小麦的平原已经被大雪抹平了,但田埂上露出来的一小块裸土上,野草竟然已经泛了一芽鲜绿。这时,戴一顶午收用的麦秸草帽,用一柄快镰垫在屁股下面,坐在高高的草埂上看满眼雪原。那里有一行弯弯曲曲的脚印,正是自己来时的路。于是闭上眼睛冥想,虚筮道:“若大雪覆盖脚迹,则人间万顺;若雪霁气朗,则天地万顺。”这时睁开眼来,定睛细看,则必得一心凝静、一派清朗。
大雪时,还可携带手机计步器在室内散步。由客厅至卧室,由卧室到书房,由书房到厨房,由厨房到客厅,由客厅到阳台,循环往复,直到浑身热暖舒畅。据说,一天中散步的步数,比速度和强度更重要。每天走4000到7999步,这些人中的死亡率会骤降至21.4‰,每天走8000到11999步,这些人中的死亡率则会下降至6.9‰。
这个月,一些养在室内的花卉要开花了。水仙的花开起来真是叫人不忍离去。水仙的花素雅、淡静,香气也柔和纯正。让水仙开花,须得室内温暖,又要隔一两天换一次水,保持盆水的洁净。变色或有些腐烂的根须应及时剪去,以免污染水质。
水仙抽出的花莛不可细长,一则细长的花莛开不出芳香肥大的花朵,一则细长的花莛极易倒伏。要想水仙的花莛不抽得细长,就要在水仙抽莛的阶段,多让它们晒太阳。出太阳的时候,把水仙盆端到室内窗口的阳光下沐浴阳光,傍晚太阳落下时,再端到室内光线充足又温暖的地方,增加光照时间。这样抽出的花莛短而粗,开出的花也肥腴、丰硕,香气袭人。
蜡梅是腊月当季花开最盛的植物。大雪纷飞的时候,它的香气弥漫在它周围半径五六十米的区域,如果天气晴好,它的香气大约可以扩展到它周围半径一百多米的区域。蜡梅的花并不艳丽。但花卉往往是这样的,艳丽的花不香,芳香的花不艳。这是它们各自的进化选择。
枇杷树继续开花。在大雪中,枇杷和它的花似乎举重若轻,它们对寒冷显得满不在乎。这种气质,让人不由得不成为它的铁粉。
养在室内的君子兰,也鼓胀出它饱满硕大的花苞了。但要它们在春节期间开花,室内的温度还得更暖一些,上一年的养护也要更到位一些。君子兰病虫害很少,也比较耐阴。上一年仲秋以后,养在室内的君子兰,可以端到大露台上,放在阳光不直射但光照长、日光较强的树下或其他植物背后。由于室外天气较干燥,这时应该多浇水、勤施淡肥。经过这样一番管理,到暮冬或初春时节,君子兰就能开出美丽的鲜花。君子兰开出的花,正红鲜艳,像极了一种高雅端正的德行,这或许就是它被称为君子兰的缘由。
这个月,几乎所有的昆虫都在蛰伏,因此在平原的原野里,听不到什么虫鸣声,甚至连夏天时刻都能听到的蚯蚓的嘶鸣声都听不到。野生的动物鲜见踪影,当然,现在野生的动物本来就已经比较不多见。飞禽的数量仍然较少,最常见的还是麻雀、斑鸠和喜鹊。不过它们的数量,也随着平原气温的降低和雨雪的频繁,而不断下降。
到月末的时候,偶尔能见到少量大雁,缓慢地从昏暗的天空飞过,向着北方飞去。这其实预示着最寒冷的时节往往也是和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