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是北魏宗室拓跋家族的后代,算是落魄的贵族,只是北魏早已经不复存在,元稹也成了普通人,本来日子还能过得去,可元稹八岁那年父亲和叔父相继离世,家里没有了顶梁柱,天彻底塌了下来。去外地做官的长兄也销声匿迹,家里没有了生活来源,只能靠着母亲和哥哥乞讨为生,先不说穿什么样的衣服,就是食物也总是断断续续,根本没吃饱饭过。这还不是让元稹最难过的,最难过的是没法子上学读书。好在元稹的母亲识字可以教元稹读书,元稹天资聪颖,很快就能熟读圣书,妙语连珠。十五岁那年,元稹通过了明经考试,算是有了当官的基础条件。明经科和进士科都是唐朝国考的项目,进士科比明经科多一门诗赋,难度更大,含金量也水涨船高。虽然明经科通过率相对高一点,但十五岁这个年纪能考上也是天才中的天才了,因为大名鼎鼎的狄仁杰三十岁才通过明经考试,相比之下,元稹可谓是奇才了。他想早点当官补贴家用,所以才选了容易些的明经科。不过明经科考试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吏部的选拔考试。这次考试的内容更复杂,看的是综合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名气,还有个人实力。前两项不用说了,元稹都没有,剩下的一项就是个人实力,这一项元稹有把握。
唐朝中晚期官员中抱团很严重,大家都有自己的派系,也希望吸纳属于自己的人才,很多学子拿着自己的诗文到处拜访,希望能得到官员的举荐。当然不可能白推荐你,从此以后你就被钉上属于这个门派的标签。经过几次辗转后,元稹终于能够得偿所愿入仕,但他没有得到很大的官职,只是一个校书郎的工作,简而言之就是在书中找错别字。这样的工作和元稹的才华相比就是杀鸡用牛刀,可元稹又没有其他法子,他家里的经济条件实在拮据,要靠着这点微薄的薪水养家,所以哪怕是这样微不足道的工作,元稹一干就是四年,他能挨过这四年的时光是因为同事白居易,白居易和他才华相当,兴趣相近。俩人总在一起聊天喝酒,出游打猎,灰暗的日子中透射进一缕阳光来。不过没关系,他很快迎来人生巅峰。
永贞革新失败后,宪宗李纯继位,这位君主可是甩开胳膊打算大干一场,为了找到能够消除大唐弊病,恢复大唐荣耀的人,皇帝特意举办了一场考试。为了防止其他官员干预,影响考试结果,他还特意亲自做监考官,巡察本场考试。这么好的机会,只要是自认有才的人都不会放过,所以元稹和白居易都参加了本次考试。元稹在这次考试中发挥的非常好,他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也就是状元郎。满腔的壮志此刻都要迸发出来,他发誓自己一定要血洗大唐奸臣。金榜题名之后,就是洞房花烛夜。有了状元之名的元稹自然有了名气,也有了上门巴结的人。媒人都快将门槛踩破了,以前那些看不起元稹的人,如今都要捧着他说话。这就是人生,雪中送炭的人少,锦上添花的人多。
这一年他娶了京兆尹韦大人的小女儿,要不是元稹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他可入不了市长大人的眼。有了可靠的岳家,加上自身的才气,他很快被提拔做言官,专门给皇帝提意见的官。元稹的屁股刚坐在这个位置上,脑子就活跃起来,他要干一番大事业,好好给皇帝提意见,他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大唐的朝局必定能一片清明。元稹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全是肺腑之言,全是给皇帝的意见。他说皇帝你看,太宗李世民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言官,随时都要自醒自责,所以才有了盛世,你最好也这样做才能。不管去哪里都带着我,还有太宗李世民经常赏赐言官,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进言。我可不是和你要赏赐,我就是举例子,你看着办吧。
宪宗李纯觉得这都是小事,全都答应下来。这给了元稹很大的鼓励,觉得这个皇帝真心不错。他几乎将皇子身边的人全骂了,说师傅老弱病残,说幕僚软弱无能,没有大才,总而言之将皇子身边的人全骂了。元稹是真敢说,这一套话下来,得罪了无数人。也不知道究竟是因为得罪了何人,元稹被贬到外地做县尉去了。这事不怪皇帝,元稹没看错人,宪宗李纯不是昏庸之辈。不是皇帝让他走,而是各方势力容不下元稹。安史之乱后,皇帝要想做点事比登天都难,李家已经掌控不了皇权了。各地藩王崛起,他们有钱有军队,随时都能冲到长安将皇帝杀了,然后自己做皇帝。当时流行一句话,皇帝轮流做,今天换我家,还有宦官势力和文官势力在其中搅混水,所以皇帝能掌控的事情太少了。如果你老老实实做一个傀儡皇帝还好,没准能多活几年,如果你想做点实事,稍微不注意就要被杀或是被囚禁,或者被人逼下台,而元稹被贬的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元稹入仕的最初目的就是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可惜日子没过好,母亲还走了。
元稹请求好友白居易为母亲写墓志铭,然后在家里丁忧三年。还没等丁忧结束,元稹的老丈人也去世了,他在朝中彻底没人了。更惨的是因为无人接济,家中都快要揭不开锅了。韦家千金跟着元稹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孩子倒是一个个生,可也一个个的死。六个孩子夭折了五个,难怪他会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三十一岁这年,元稹时来运转,成了监察御史,这可是能斩杀奸臣的官,他终于能得偿所愿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去东川办一个官员任敬仲的贪腐案。这个案子证据确凿,没什么可查的,元稹去就是走个过场而已。但元稹偏偏较真了,也不知道是为了过瘾,还是想拿鸡毛当令箭,他非要再走一遍流程。当地官员劝他没必要,姓任的都签字画押了,你还费什么劲。但元稹倔脾气上来了,你不让我查,这案子肯定有猫腻,我偏要查的一清二楚。
就连当事人都说你可别查了,你要查下去自己的命就没了。任敬仲就是一个替罪羊,他的背后是刺史,刺史的背后是节度使,是这里的一把手,你要想把案子掀起来比登天都难。其实是东川节度使烂收税目,压榨百姓,还抢百姓的田地,将这些百姓的儿女全都卖做奴隶,大小官员全都参与进来。百姓求告无门,生活苦不堪言。元稹大为震怒,这天底下还有没有王法了,别人不管我管。他将严砺抢来的土地都还给百姓,又把他们的儿女解救出来。当时节度使严砺已经死了,元稹要求严惩七个州的刺史。原本就是一个小案子,可元稹锱铢必较,硬生生扯着后面的大瓜来,更因为这个案子他名动三川,谁不说他是青天大老爷。仕途上顺利,但婚姻上出了乱子,在出差时元稹的妻子去世了。元稹伤心之余还要办案子,不能赶回去给亡妻安葬。他写了好几首悼念亡妻的诗,只是他不是一往情深的人。
元稹和好些女人牵扯不清,在娶韦家千金之前,他还和崔莺莺有过一段恋情。他写的那本《崔莺莺传》,其实里面就有自己的身影,就是后来有名的同人文《西厢记》的前身。崔莺莺是富家女,长得也漂亮,她和元稹可以说一见钟情。但元稹顾忌崔莺莺的身份,觉得她对自己仕途上没什么帮助,所以还是选择了分手,娶京兆尹的女儿为自己的仕途铺路,果然男人最懂权衡利弊。妻子去世后一年后,在出差时元稹认识了著名诗人薛涛,俩人以诗会友滋生出爱情的火苗来。他们蜜里调油的谈了一段恋爱,可热情褪去后,都要面对现实。薛涛比元稹大十岁,而且是乐妓出身,对元稹的仕途没有好处。所以俩人冷静的分手,各自回到原本的生活中,东川的事牵扯良多,如果没有中央官员的默许,地方官员怎么敢有如此大的动作,贪污来的银两,不止被地方官员挥霍了,还要供奉上面的人。元稹打了地方官员的脸,也动了上层蛋糕,所以他被贬了。明明差事办的不错,没有升职却被贬值,所有人都为他打抱不平。不过元稹看得开,他坚信自己能成为一把快刀,杀遍天下贪官,这个时候的元稹还是有骨气的。可在洛阳的官场,他又遭到排挤,这个时候的元稹没有一处是舒心的。
一次回长安的路上,元稹和宦官住在一个驿站里。双方因为房间问题争吵起来,宦官拿起鞭子直接打在元稹的脸上,差点将其打死。元稹不过是个文人,抱着头逃跑了。此事在朝廷引起热烈讨论,只是大家都没站在元稹这边。因为元稹得罪的可是宦官集团,这个集团掌握着兵权,还有众多党羽,宦官们不仅能决定官员的前途和性命,甚至能决定皇位继承人,可见宦官力量之大。所有人都在骂元稹是活该,说他平时嚣张跋扈惯了。明明受欺负的是元稹,最后他被贬到江陵去。这世上可真是没有天理了,无党无派的正义之士随便被人欺辱,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为可怜元稹,觉得他实在是孤苦无依,一位同事将自己的表妹安仙嫔嫁给了元稹。元稹在江陵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何事,那些官宦打的可不是他一个人的脸,是天下文人的脸。可文人都没有站出来替他说话,还冷嘲热讽,落井下石,这世道完了。更可悲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在任职期间又去世了。
这时的他才彻底明白职场运转规则,元稹要上位,他想进步,实在太想进步了,所以用了一点小手段。太子李恒发现家里的下人都在吟诵元稹的诗,他问了身边的宦官才知道这样有才华的人在管着食堂的事,这太屈才了,便让元稹做自己的幕僚。接着宪宗李纯被宦官弄死,扶持唐穆宗李恒上位,作为李恒的幕僚,元稹空降成为中书舍人。所有同事都在背后嘘嘘他,说元稹是靠着宦官上位的,没有读书人的骨气。的确元稹和唐穆宗李恒身边的太监交好,但以前元稹可不这样。他和宦官集团硬拼的时候,这些人也没有站出来说话,还跟着落井下石。此时的元稹已经无所谓了,他知道只要自己当上更大的官职,这些人自然就会闭嘴。
经过元稹的努力,他终于成了宰相。可因为有人在其中捣乱,仅仅三个月后,元稹被贬成长安,去地方做刺史。这次的元稹突然明白了,自己和奸臣较劲没意思。他成了宰相也没杀光所有人,还跟着宦官混,捧着宦官说话,和之前的理想背道而驰。所以他将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努力改善民众生活为己任,勤勤恳恳的做好地方官员。后来因为政绩好,他又被调回长安,可小人作祟,元稹又被贬出去。他这一生,就是在长安和地方之间来回任职。前期他看不起所有官宦,甚至想要杀掉所有奸臣,可后来他巴结宦官,靠着这样的交情上位,
人果然是会变的,元稹要是不变,估摸着早就被宦官弄死了,也不可能做到宰相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