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出生在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很拮据。有人会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没落了,也肯定比平常人强些。其实不然,温庭筠的家族在初唐时期很繁荣,家族中还出了丞相这样的高官。可温庭筠出生在晚唐,家族传承了上百年,早已不是当年的的温家。他的父亲甚至连县尉这样的官都做不得,史书上更没有对温父一字半句的记载。连温庭筠自己都不想提起父亲,没有半句对父亲的评价。他七岁那年父亲去世,兄弟姐妹们全都跟着母亲生活,所以家里更难了,温庭筠不甘心家族就这样没落,总想着要重振家风。不过他也的确有这样的才能,不管是诗词歌赋,还是吹拉弹唱,温庭筠都很在行。艺术家所必备的高超鉴赏力,和领悟力他都有,而且对诗词可以用手拿把掐四个字来形容。随便说一句话,都能带出韵脚和典故来。但温庭筠幼稚且情商低,老天爷给他机会他都不中用。唐朝部分皇帝信奉佛教,跟着有名的僧人学禅可以增加自己的威望,算是人入仕的一种法子。温庭筠跟着宗密礼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宗密在朝中有政治盟友,而且在皇帝心中也有分量,跟着宗密或许能闯出一片天地来。只是甘露寺之变差点将宗密牵连进去,所以温庭筠只能想其他法子入仕。
温庭筠一直想结交上层贵族,帮助自己走入仕途,可都不太成功。不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子,温庭筠通过自己的法子认识了太子李永,成了太子的陪游文人,李白也曾经是玄宗李隆基的陪游文人。这个工作就是跟着太子出去玩,然后按照太子的要求作诗助兴,算是比较轻松的工作,因为有了这份交情,温庭筠随后搬去长安。本以为跟着太子混,总比跟着和尚混稳妥,以后还不是太子近臣。可谁也想不到太子死了,这条路也跟着封死。他发现了另一条“所谓的捷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他很自负,觉得自己的才华应对科举考试富富有余。从二十七岁开始,每一年的国考温庭筠都会参加,报名比谁都积极,考题比谁都熟悉,就是答案也是写的游刃有余,但就是考不上。在唐朝晚期有四条用人准则,第一条人要长得好看,第二条说话要辩证,能多角度思考问题,第三书法要过关,字是脸面,文人的字怎么也要拿得出手。第四条要语数外精通,不止会些文章,还要会数学,懂地理。总而言之,就是不但长得要高,颜值要好,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唐朝的这个选拔规则相当严格,不过这是对没背景没关系的下层贵族和平民子弟而言。对于背景雄厚的公子哥而言,金榜题名是轻而易举的事。关键唐朝每年要进士的人数不过二十几个人,所以能考上的都是人中龙凤。其他三条都无所谓,温庭筠手到擒来,第一条温庭筠可过不去这关,他长得实在太丑了。据说温庭筠的毛发尤其茂盛,和钟馗长得差不多,在暗夜里瞧一眼,能吓得人半个月睡不着觉。而且他的遗传基因还很强大,他的孙子和他长得很像。同样也在找工作时犯了难,笔试都能通过,可就是在面试这一关,怎么也过不去。可见温庭筠在长相上有多吃亏,不过他的女人缘可不错。
一年又一年过去,温庭筠一直没有金榜题名。国考多年无果,温庭筠也明白其中的套路了,不就是嫌弃他长得丑。他也不在科考上抱希望,干脆当起枪手,还能赚一笔不菲的佣金。他也要活下去,做枪手这条门路赚的多,比其他行业来钱快。唐朝的考卷上要求写赋,这是文章的一种结构,用词华丽,韵脚恰当,结构严谨,总之很难写。就是写大诗人也不一定能写得好,毕竟这不是自由发挥,要根据题目写赋,还不能跑题,难度不低。最初考试对赋中的韵脚数量还没有规定,后来考试规则越来越多,考生卷的也越来越厉害。晚唐时期规定每篇赋不能少于八个韵部,要是换作其他人笔杆子咬烂了都想不出来,但温庭筠不同,他双手插兜,这世上无人是他的对手,眼睛轻轻一动,妙笔生花,随便一写就能让人赞叹不已。
温庭筠还有个名号叫温八叉,只要双手交叉一次就能想出一句诗来,只要交叉八次,就能完成考卷。因为他的状态相比其他人太过轻松,所以大家送他这个外号,是调侃,也是羡慕。自己考不上没关系,他可以帮别人考。温庭筠作弊的手法实在太过高超,考官抓不住他的小辫子。最后逼得考官没办法,单独给温庭筠准备一个单间,还将四面都挂上了竹帘,甚至还专门派一个考官监视温庭筠。但还是没防住温庭筠,据说老温还是通过各种特殊暗号,将考题答案发送出去,用这种暗号,他帮了八个人作弊。虽然科考的路子走不通,但温庭筠可以想其他办法。他的词写的好,各大青楼会所,明星天团,唱的全是老温写的词,就连宫里的皇帝和皇后都是他的粉丝。他厚着脸皮和上层贵族接触,还真让他结交不少朋友,一些喜欢去青楼的贵族子弟和温庭筠相交甚好。尤其是一个叫令狐滈的人和他相交甚密,温庭筠还经常去令狐滈家里吃饭。令狐滈的父亲叫令狐绹,是大名鼎鼎的宰相。
令狐家族在朝中很有分量,令狐绹在官场中说一不二,一手遮天。通过儿子的关系令狐绹也知道温庭筠有才华,文笔了得。宣宗李忱喜欢《菩萨蛮》的曲调,令狐绹为了讨好皇帝想献给皇帝几首《菩萨蛮》的词。但他自己文笔不行,所以专门找老温代写。令狐绹给了温庭筠很高的润笔费,还千叮万嘱的说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但你温庭筠太喜欢显摆了,当天晚上他去青楼吃花酒,酒精一上头,嘴上跟着没有把门的。他当着很多人的面,得意洋洋的吹牛,他吹嘘自己如何厉害,就连令狐绹都请他代笔,他将这件事添油加醋的全都抖露出去。次日,整个长安都知道令狐绹给宣宗李忱的二十首《菩萨蛮》是温庭筠写的了,不是老天爷不给温庭筠机会,实在是这个人情商低,总是干些自掘坟墓的事。
还有一次,温庭筠在诗文里写了一个典故,令狐绹也是靠着家里关系才高中进士,所以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看不懂个典故。老温可显摆上自己了,他也不管自己在身份地位上是不是和人差了一大截。好为人师的跟人说,这不就是《庄子》中的一个典故,你这都看不明白,还做什么宰相。你没事多看看书,知识面太窄,文化底蕴太薄,怎么能让其他人信服。这话说的令狐绹的脸上一会青一会红,比刀刮在脸上还疼,从此以后令狐绹再也不搭理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了,这都是温庭筠自己作的。宣宗李忱看过那二十首词后,再次肯定了他的才华,觉得老温是可用的人才,想让他到国家艺术团中任职。令狐绹从中作梗,不但搅合了温庭筠的差事,还给老温安排到很远的随州做县尉。温庭筠在这里娶了媳妇成了家,就是工作不稳定。干一行恨一行,不管是古人,还是年轻人,对于工作大家都是恨的不行,只是为了生活强撑着而已。不过温庭筠想得开,在工作上不顺心,那就用娱乐弥补自己的不如意,消除抑郁的心情。所以老温整天泡在青楼场所中,大把的花钱买乐子,日子也算是过得不亦乐乎。文人多风流,但风流又分为多情和薄情。
多情的见一个爱一个,但不会薄待和自己好过的女子,薄情的人同样是一样见一个爱一个,可不会对女人好,他只会冷冷的抛弃她们,如同抛弃一件衣服。温庭筠长得不怎么样,但对女人不错,他在女人身上肯花钱,这就是好金主。就因为温庭筠温柔多金,又是风流才子,哪怕长得丑,也能和女人闹出绯闻来。他在逛青楼的看见一个小女孩,名叫鱼玄机。小女孩的父亲原本是落魄秀才,家里本就不容易。后来父亲还去世了,只剩下母女两个人,日子过不下去,只能靠着给妓女洗衣服赚些生活费。他无意间认识了鱼玄机,温庭筠觉得她很可怜,所以教她写诗歌,还给她们银子。后来温庭筠得了一个小官,要离开这里。鱼玄机长时间见不到温庭筠,才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为亦师亦友的风流才子。她给温庭筠写信表白,但温庭筠觉得鱼玄机年龄小不合适,所以拒绝了她,还将她介绍给才子李亿。李亿人还不错,但他老婆不喜欢鱼玄机,两个女人争风吃醋。后来李亿没办法,只能将鱼玄机安排到道观中,说三年后来接她。
这个套路是不是有点眼熟,这不就是玄宗李隆基当年对杨贵妃的路数,后来玄宗李隆基真的去将杨玉环接进宫里,而李亿将鱼玄机忘在脑后,自己又寻得新美人了。鱼玄机也算是明白了,男人就没有好东西。自己白白浪费了三年的青春,她干脆玩起了妓院那一套,将道观变成了隐性的娱乐场所。鱼玄机从师温庭筠,所以写词作诗不在话下,不少人慕名而来,成了她的入幕之宾。后来她对情人身边的丫鬟吃醋,竟然拿鞭子将人打死了。官府知道此事后,将鱼玄机捉拿归案并且判处死刑。温庭筠知道此事后还颇为遗憾,他不知道鱼玄机会走到这一步,也恨自己无能为力。那时的鱼玄机不过二十六岁,要不是他将鱼玄机介绍给李亿,可能也没有后面的事了。
安史之乱后,大家不再以皇家乐队作为流行标志,反而是民间的小乐曲能掀起流行的浪潮。温庭筠能成为民间出名词作人,在官场却是屡屡失意。本来徐商招他做幕僚,算是在襄阳过来一段安稳的日子,可因为皇权更替,徐商去其他地方任职,温庭筠也只能解职,搬到江陵生活。只是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连药都吃不起了。后来徐商回朝,才将温庭筠安排做国子助教,这时的温庭筠已经五十四岁了。国子助教的工作就是负责放榜的工作,真的很可笑,温庭筠这辈子都渴望榜上有名。考了多年却不能得志,到了晚年竟然负责公示进士榜单的工作,人生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这是温庭筠的脾气太丑,情商太低,奔波一生也没学会巴结人,最后还是因为得罪人被贬官,只是在去贬官的路上死了。他这一生其实没做什么大事,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在写词,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青楼,或是在去青楼的路上。唐代是盛产文学天才的朝代,可能是捅了天才窝,大诗人都出自这里。温庭筠能在这样的朝代有一席之地,因为他是天才中的天才。不管你是自由作诗,还是按照官韵作赋,他都是游刃有余。可是正因为他有如此高的天赋,才让他总是目中无人,他这辈子都学不会想要抬头做人,必先学会低头看路的本事。他笔下的词那么温柔华美,那么多的女性不能得到宠爱,最后孤独终老,正如他这个人一样,盼着别人提拔,可每次都得不到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