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刘禹锡:心态好比什么都重要(1 / 1)

关于刘禹锡的出生是有争议的,他说自己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一点无从考证,因为刘胜实在太过风流,他到处留情、到处生孩子。刘胜有记载的后代就有一百二十多人,刘备也说自己是刘胜的后代,只要是姓刘的,都可以蹭一蹭刘胜的热度。不过他父亲的确有点来头,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是杜佑的幕僚,这杜佑是唐朝的明相,还做过二十年的节度使,刘绪是杜佑的书记,管着财政的事,他在政务上很厉害,杜佑极其信任他。刘禹锡家里不算大富,但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他读书刻苦,而且思虑甚远,总是以小见大,能透过小事悟出大道理来,所以他还留下不少哲学类文章。少年早熟的刘禹锡在二十二岁这年考中进士,在唐朝五十岁考进士都是年轻的,所以二十二岁进士及第,是绝对可以炫耀的事。还不止如此,二十四岁时刘禹锡考了博学宏词科,吏部取士科,连登三科,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他的确有实力,而且懂得拿捏考试规则,只是他运气稍微差了些,朝廷并没有分配给他很重要的官职,不过是太子校书而已。之后刘禹锡的父亲去世,所以只能丁忧在家,但有人记着他,还给他写信关心他,这个人就是杜佑,杜佑担心刘禹锡丁忧归来后没有合适的工作,所以让他做自己的幕僚,接替其父的工作。

后来杜佑回朝,刘禹锡算是有人帮衬,才真正的开始时来运转,年纪轻轻就做了监察御史。不过在官场上,做官和在地方官员府中做幕僚可完全不一样,做幕僚只需要为一个人做筹谋即可,在朝为官可要步步小心。但刘禹锡还年轻,他不懂得这个道理。到了官场就如同掉进染缸,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报复,要先到刀山火海走一圈。剩下半条命,没准还能搏一搏,不过大部分人都过不了这一关。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大家虎视眈眈的看着长安,似乎随时都要将长安这块肥肉吃下,自己就可以成为皇帝。皇帝不敢信任节度使,所以大量启用官宦。但官宦也有自己的心思,他们才不管皇权如何。他们想要自己当家做主,至此皇权彻底旁落。不管是皇帝还是臣子,都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皇权旁落,意外着朝代灭亡。

尤其是刘禹锡,他骨子里都是对国家的忠诚,对朝廷给予很大希望,他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受难,皇帝受欺负。他决心要改变这一切,所以他不再跟着杜佑混,转身跟着王叔文混,想着干出一番翻天覆地的大事业来。此时的顺宗李诵继位,他有心励精图治恢复大唐盛世,所以信任刘禹锡等人,这正是改革的好时机。可是这些改革派手里没有一兵一卒,所谓的革新派只有笔杆子而已,最后的结局当然是以失败告终。轰轰烈烈的改革只维持了半年的时间,皇帝被迫退位,俩位首要人物被杀。刘禹锡等八个人被贬到偏远地方做司马,从此开启了刘禹锡二十三年的被贬时光。当年九月,他启程去连州,还没走到连州,又被贬为郎州司马。理由是去连州不足以惩罚他的过错,去更偏僻,更荒凉的郎州才行。如果是其他人被贬到这样鸟不拉屎的地方,早就要写几百首诗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怀才不遇了。甚至还有人因为不想去这些蛮荒之地任职,拖着不出发。可刘禹锡不是一般人,他性格开朗乐观,遇事想得开。所以刘禹锡才能活的久,他和柳宗元是难兄难弟,俩人年岁差不多,境遇差不多,可一个活到七十岁,一个不到五十岁就没了。

柳宗元整天郁闷着,像是患了抑郁症一般,看什么都不顺眼,悲秋悯月的性格让他多思多虑,所以死的早。刘禹锡心胸开阔,心系朝廷的同时,也能活出自己的日子。被贬就蛰伏,一旦给我机会,我继续埋头苦干,躺平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躺平,只要有一口气,他就要工作。郎州就是现在的湖南,也是陶渊明写桃花源的地方,刘禹锡先去逛了一圈了桃花源,还写了作品纪念自己的这次旅程。郎州地处偏远,民风开化,保留着各种相亲大会的风俗,还有各种调情民歌。男女之间也信奉你情我愿自由恋爱,而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儒学讲的是克己守礼,凡是读过书的人,一般不会喜欢这样的风俗。可刘禹锡喜欢一点不想用强硬的手段改变这样的风俗,他还采集各种相亲大会的诗歌编成诗句。他是很宽容的人,思想上具有极大的包容度,他对文化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人,他能允许乌云遮挡阳光,也能欣赏池塘中的荷花败落。你的文化和我的思想在发生冲突时,只要不违反律法,我都可以尊重和理解。所以刘禹锡在这里过得还不错,他还觉得自己开阔了眼界。

十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刘禹锡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怨声载道,他一边玩一边工作。高兴的生活就写诗,不高兴就去旅行,回来继续工作。在刘禹锡默默无闻的时候,朝廷已经变了天,朝局再次发生改变。但皇帝胆小怕事,他不敢启用永贞革命的这些老人,生怕各地军阀不高兴,更怕朝臣闹事。一旦刘禹锡这些人回来,肯定还会组织人搞革命,要是失败了自己也跟着遭殃,所以皇帝不让他们回来,还下令不管怎么大赦天下,他们几个都不在大赦中,相当于给这几个人定了“死刑”,算是变相将他们囚禁于边缘之地。刘禹锡有点失望,但确实不多,不就是不能回长安嘛,多大点儿事儿啊。至少命还在,而且郎州的景色怡人,能生活在这里也不错。他能安慰自己,也是真的心大,你给我山,我就看山,你给我水,我就泛舟,主打一个自我疗愈。

到了四十三岁时,刘禹锡总算是有机会回到长安,只是二月回去的,三月又被贬。刘禹锡刚到长安就开始发朋友圈,他感慨看到很多新贵,说这都是自己不在的缘故,要是自己在长安,他们哪有冒头的时候。现在自己回来了,以后肯定能得到重用,他们这些人的好日子到头了。这条朋友圈可不得了,正好被上层领导者看见了。刘禹锡这个人是真没有心,发朋友圈不知道屏蔽领导,被人看见了哪有好果子吃。领导觉得之前对刘禹锡的惩罚还是不够,才让这个人这么狂。你喜欢回长安,我偏不让你回来,就让你去最远最穷的播州,看你还怎么狂。只不过他到底没取播州,因为当时宰相的求情,刘禹锡才被换到连州。到了连州,刘禹锡开启自己基建狂魔模式,他可能再游山玩水中发现这里缺少亭台水榭,所以建了很多景点。这样不但便宜自己,还能给当地百姓造福,吸引外地人到此处旅游,提高居民收入。

连州气候闷热,到夏季容易引发疾病。那年连州突发疫病,百姓整日呕吐拉肚子,疫病传染极快,威胁到每个人的生命。刘禹锡求助于柳宗元,俩人一起研究缓解疫病的法子。除了研发药方,就是出台各种政令,他们两个都是有才学在身上的,经过俩人的努力,还真让他们办成了。疫病逐渐得到缓解,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病毒。有了这次经验,刘禹锡觉得自己又行了,闲暇之余,他写了一本医术,还流传到海外。他是全才,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在他的治理下,连州甚至出现了状元。刘禹锡不但能发展基础建设,在肃正民风,倡导读书上,他也做的很好。他沉寂工作的同时,忘记关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母亲去世后,紧接着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刘禹锡一下子失去俩位至亲,心情悲痛到极点。在家里丁忧三年后,他又踏上新的征程。

这一次,朝廷派他到夔州工作,在这里刘禹锡又成为采风的艺术家,到处旅行,打出打卡,还写诗文纪念。不过他不喜欢躺平,在治理夔州的同时,他也关心着朝政。刘禹锡是卷王,只要活着就要工作,就要上书给朝廷。可穆宗李恒根本不理会刘禹锡的意见,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人都跑到那么远的地方了,还对朝政指手画脚,不愧是你刘禹锡,真真正正的卷王。好不容易熬死了装聋作哑的穆宗李恒,刘禹锡总算是能回到长安了。他离开长安时还正值壮年,回到长安时已经双鬓雪白。连他身边的朋友都为他打抱不平,这么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朝廷不启用,蹉跎了二十多年的时光,这是朝廷的损失,更是浪费你的时间。刘禹锡却不这样觉得,没有我还有别人,朝廷这么多人才,总有比我强,比我厉害的人能得到重用,不是我也可以是别人。

上了年纪之后,刘禹锡没了争强好胜的心思,能包容年轻人,欣赏年轻人。不过他的老毛病还没改,发朋友圈依然没有屏蔽领导。朋友圈内容如下: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不管你们怎么对付我,我就是不着急,还不生气。已经没了四个皇帝,可我还活着,还能回到长安,你们害怕了么。这话说得太狂傲了,反正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所以他又去做了闲职。他晚年时特别喜欢和白居易的人唱和,俩人整天混在一起。白居易是真的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他们算是惺惺相惜。白居易对自己的晚年的生活很满意,他有钱花,还能和朋友一起寻欢作乐,不知道多开心。白居易可不容易,他年轻的时候遭了很多罪,吃了很多苦,晚年能有这样的日子过,已经美滋滋了。所以白居易躺平了,谁干什么他都无所谓,反正唐朝的朝政已经糜烂至此,忘是早晚的事。但刘禹锡觉得自己还能撸起袖子加油干,他就是老当益壮的典型,绝不肯服老。只是命数天注定,年迈的刘禹锡在七十一岁那年死了,还没来得及发最后的朋友圈,他便与世长辞了。

刘禹锡这一生不是走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前前后后共二十三年。他去过很多地方做刺史,这些地方没什么特点,无一例外就是穷和偏。按照刘禹锡的能力,宰相都做得,去这些地方工作就是浪费他的才能。可刘禹锡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像部分人一样选择辞官。当能力大于工作时,有些文人便不服气,觉得这是在折辱他们,所以一气之下就会辞职。这是意气用事,不成熟的做法。刘禹锡不管去哪,都会兢兢业业的工作,他知道没了这份工作,自己更没有可能实现理想,也没了薪酬,怎么养家人。这不是没气节,也不是没风骨,这是对生命,对自己负责任。

刘禹锡去世后,朝廷才追封他为户部尚书,从这可以看出,朝廷是认可他的政绩的。只是因为刘禹锡年轻时闹革命,让朝廷发生了大乱,每个人提起这段往事都心惊胆战,他活着就意味着这段往事还没过去,像是一个隐形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只要刘禹锡死了,这段往事才会被彻底遗忘。所以尽管他在每个地方都做的不错,皇帝也不敢用他,他就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只要我有一口气,翻过身来还能做霸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