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张九龄:一辈子与领导都是对着干(1 / 1)

张九龄出生于岭南的一个小镇上,在古代的时候,岭南就是瘴气弥漫的荒凉之地,和长安洛阳这样的繁华大都市比不得。可以说长安是天堂,岭南就是地狱了,甚至在有些人眼里,岭南就不是大唐的地界,张九龄就在这样的荒芜之地中呱呱落地。不过张九龄的家族在当地算得上是老大的位置,他们家世代为官,但都是些小官,县尉一类的九品芝麻官,可在家乡能说得上话,所以日子不算是贫苦。他的一位堂叔就曾经国考上岸,这在当地是天大的新闻。因为从记载以来,这是第一个考上官的学子,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正因为有这为叔叔的存在,才更加激励张九龄读书的士气。读书勤奋加之有聪慧的天赋,张九龄很快出口成章,他十三岁那年写给广州刺史王方庆的文章备受好评,王方庆当时就料定张九龄日后必有大作为。果不其然,二十多岁时张九龄便通过乡诗来到洛阳考试,当时考试规则是优先录取洛阳本地人,而后是国子监优秀学子。

如张九龄这样偏远地区来的学子,想要考中是难上加难,可张九龄的文章实在优秀,所以这个“岭南孤贱”一鸣惊人、成功上位,可张九龄的高中就像是水珠落进油锅里,瞬间炸开了锅。所有人都在怀疑张九龄的上位存在“潜规则”,明明是天子门生才该有的位置,怎么就落到了一个乡下来的土包子身上,有人怀疑张九龄的家族给沈佺期送钱,明明是子虚乌有的事,可沈佺期还是为此被贬谪,那一届的考生都跟着倒霉了。大城市太复杂,村里来的张九龄饱受欺凌,他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寻机会。说来也巧,正好之前的宰相张说被贬到岭南,他看了张九龄的文章后,夸赞其语言简练、直击要点,还经济实用。

几年后,武则天归天,中宗李显再次登基,朝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庆祝自己登基,中宗李显把受沈佺期牵连的那届考生全都找回来重考,这次换了主考官,也换了考试题目。不出意外,年近三十的张九龄再次金榜题名,上岸后他去做了五年的基层公务员,一直没有升迁的机会。他开始思考要不要继续留在长安,毕竟都是九品小官,如果回到自己家乡做鸡头,可比在长安舒服的多了。正当思忖时,机会猛的砸在头上,在五年的时间里,玄宗李隆基换了一个有一个,赶上玄宗李隆基登基,他怀着一片赤诚之心整顿朝纲、网络人才。所以朝廷又举办考试了,唐朝特别喜欢用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只是公平性有待商榷,不过总归是有人才被发掘的。

张九龄通过这次考试成了左拾遗,也就是一个言官,专门给玄宗李隆基提意见。玄宗李隆基想要去打猎泡温泉,张九龄温和的劝说玄宗李隆基,现在是九月,正是秋收的时候,玄宗李隆基出行必定影响百姓秋收,要不您等十月份再去。玄宗李隆基也听劝,觉得张九龄说的有道理,于是将行程改到十月份。张九龄初战告捷,他体会到了言官的快乐,于是将目光盯向朝中的每个人。他希望宰相姚崇不要搞暗箱操作,要公平的对待每个人。姚崇听了他的话,更换了部分公职人员,可也记了仇。后来张九龄还给玄宗李隆基打小报告,说朝廷这次考试不公平,有人收钱办坏事。玄宗李隆基很信任张九龄,他又举办了复试,而且亲自布局,果然发现考上的人中有不少草包,没几个有真才实学的。玄宗李隆基肯定生气,心里念叨着,花钱让你们办事,你们就选出这些流氓来,这不是欺君罔上是什么,将吏部的官员臭骂一顿,还贬了几个人,吏部的官员又在张九龄的头上记了一笔,一来二去,张九龄得罪很多人。

张九龄也知道自己这个官是干不下去,所以请了假回去照顾老母亲,同事们都很高兴,这个瘟神总算是走了,既然你要走,那就不能让你再回来,所以他们给张九龄放了没有归期,没有薪水的假期,俗称“被动开除”。不过张九龄不在乎,他们家族在当地是“地头蛇”,张九龄回到家里过得是如鱼得水的日子。只是闲暇的日子久了,人有些郁闷。张九龄琢磨着可以给自己的家乡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他这个思维可以说非常超前,要想富先修路,就是如今社会,也是这个准则。他将自己的想法报给朝廷,上司想来想去觉得这个主意好,这样就可以让张九龄名正言顺的留在岭南了。反正这个路修不修,他们是无所谓的。再说修路也是辛苦的工作,让张九龄慢慢磨砺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九龄的努力下,大庾岭终于有了五车道的高速公路,直接和广州接轨,从此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拥有比较先进的快递产业,增加商品流动性,岭南也不再是偏僻之地。因为修建公路有功,他又被召回长安。

同事们万万没想到自己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是成就了张九龄,不但让他回来了,还让他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他的好运气扑面而来,不但自己升了官,他的族叔张说也回朝,还接替姚崇的位置成了宰相。有了张说的帮助,张九龄一路高升,甚至成了正五品的中书舍人。这个官职无限接近朝廷权利中心,张说在培养自己队友的同时,也是珍惜张九龄这个人才。不过张九龄自己也争气,在各种祭祀典礼上,张九龄表现优异,玄宗李隆基高兴,又升了他的官。在之前的人生中,可以说已经算得上是一帆风顺,虽然在第一次科考中被人诬陷,但好在没受苦没下狱,而且后来也翻身了。至于做官,那真是连连高升,唐朝这么多诗人,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和他媲美的,杜甫要是有张九龄这样的运气,做梦都要笑醒了。可花无百日红,人生就是要起起伏伏才有意思,很快张说因为年纪大了,无法继续辅佐帝王了,所以退休了。而张九龄被外放到洪州做刺史,其实他本就没做错什么。只能说圣意难测,不过也可能是玄宗李隆基在考验张九龄。到了洪州,张九龄的心情明显没有之前轻松,毕竟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可没想到现实将他打回原形。他望着天上的明月,写出了唐朝最好的月亮诗《望月怀远》。他的苦心等待没有白费,玄宗李隆基总算是想起了他。

五十三岁的张九龄再次回到政治中心,这一次他是中书侍郎,张九龄能干实事,一心为公的品德,玄宗李隆基是看得见的,所以不久之后,张九龄又升迁做中书令。中书令可是首席宰相,这个职位是打工人的天花板,一人之万人之上,再没有升迁的余地,可官有多大,风险就有多高,毕竟后宫和前朝永远区分不开,受宠的武惠妃和李林甫勾结在一起,俩人互惠互利。武惠妃帮助李林甫步步高升,李林甫帮武惠妃的儿子做太子。武惠妃可有优势,她接触玄宗李隆基的时间更多,而且还能吹枕头风,她总是在玄宗李隆基面前推举李林甫,而且李林甫本人就善于阿谀奉承,还是李家的旁支,玄宗李隆基觉得这个人可用。不过张九龄不喜欢李林甫,他觉得李林甫只知道讨好玄宗李隆基和后宫,还不止这些,李林甫生活奢靡成风、贪污腐败,在朝中搞党派之争。总之李林甫在张九龄的眼里,就是十恶不赦的混蛋,别说做官不能做,让他下狱还差不多。张九龄吓唬玄宗李隆基,你要是让李林甫做了宰相,唐朝肯定要灭亡。没想到这话一语成谶。武惠妃和李林甫联合起来陷害太子李瑛,只有张九龄旁征博引极力保住太子。

但皇权之争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最后太子还是被废,武惠妃的目的达成了。张九龄心里悲痛,可也无可奈何。玄宗李隆基年纪越大,做事越糊涂。他还希望牛仙客当宰相,张九龄举双脚表示不同意。他表现老牛虽然守卫边关有功,但他不是文官,他可没办法治理朝政。宰相这个官职很重要,不能当作奖励随便赏给别人。官位随便给人,唐朝就要走向灭亡。这一次玄宗李隆基总算是听进去了张九龄的话,勉强答应此事,可是他想提拔自己和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张九龄还是不答应,他这个言官做的可是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劝谏,实实在在得罪人,张九龄说了很多意见,不过玄宗李隆基就是不听。无奈之下,张九龄又吓唬玄宗李隆基,言称安禄山看着就一脸反相,一看就不是好人,不赶紧将人杀了,必有后患。玄宗李隆基才不相信,你整天吓唬人,不管我做什么你都能关联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上,我就不相信真有这样玄幻的事。

因为张九龄屡次逆着玄宗李隆基行事,导致彻底厌弃了他,俩人就此翻了脸。可牛仙客、安禄山、李林甫三个人却是越走越近,他们三个联合起来弹劾张九龄。仇人相见格外眼红,张九龄这辈子不是在得罪人就是在得罪人的路上,以前还有张说保护他,而且玄宗李隆基年轻时可是励精图治,还能听得进去劝谏。现在玄宗李隆基年老了,只想着吃喝玩乐,他觉得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将唐朝治理到如此程度算是功在千秋。所以他也不想着朝政,整天和杨贵妃混在一起吃酒游园。这些人一起找张九龄的麻烦,玄宗李隆基也不再信赖张九龄,将张九龄贬出京城。六十岁的张九龄踏上去荆州的路途,他坐在马车上,望着身后的城门越走越远,直到再也看不见。回顾自己这一生,有升官时的喜悦,也有被贬的无奈,更有如今的伤心失意。或许他不该再和玄宗李隆基顶撞,老老实实的帮着皇权阶层办事,也不会落到如今的下。但那样就不是他的性格了,他是言官出身,拿着朝廷的俸禄,就要为天下苍生办事,这一生他不后悔。

在荆走做官时,张九龄还怀念这长安的尔虞我诈,与其说他喜欢权力中的角斗,不如说他放心不下玄宗李隆基,他担心自己离开后,玄宗李隆基会更加肆意妄为,将朝政落入奸臣的手中,大唐的盛世彻底完了,玄宗李隆基也想着张九龄。每次宰相推荐公卿的时候,都会问一句他和九龄比怎么样,可见玄宗李隆基虽然糊涂了些,但张九龄的好,他是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六十八岁那年,张九龄去世了,死之前没有如愿的回到长安。在他死后的十年,爆发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被迫成为了太上皇,搬出了长安,一个人住在蜀地。最爱的贵妃被自己处死了,江山也没了。玄宗李隆基现在想起张九龄的话,念其活着时总,是拿大唐江山吓唬他,说废了太子江山会丢,说信任李林甫,朝政会出事,他说安禄山有反心,早晚要造反。想起张九龄去世后,再也没有人在他面前说实话,玄宗李隆基也是泪眼婆娑、追悔莫及,如果当初信了张九龄的话,自己也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但张九龄都听不到了,他从小地方走出来,为了天下的百姓,为了江山社稷,得罪了整个朝堂上的人,为的是玄宗李隆基的安危和信任,当信任崩塌的那一刻起,张九龄再也没有了退路,他能病逝已经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