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别怎么会这么大,岑参和高适基本上是同样的身世,甚至走一样的发展路线,可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他的家族曾经出过三个宰相,分别是曾祖父岑文本、堂伯祖父岑长倩、堂伯父岑羲,所以有一门三相的美称佳话。可是这看似风光无限的荣耀,也可能随时都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堂伯祖父与堂伯父因卷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争斗中而被砍头,堂伯祖父的五个儿子也全都被杀,就连岑参这一家子都跟着遭殃,一起跟着被流放。好在岑参的父亲,还能在仙州做刺史,仙州虽然贫苦了点儿,但对于当时的岑家来说,父亲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父亲活着就意味着家里还有顶梁柱,还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可这最后一根稻草很快也没有了,岑参六岁时,其父岑植也去世。父亲去世后,岑参和母亲、以及俩个兄弟相依为命。日子有多难过,不用想都知道。几乎没收入来源,家族也没办法依靠,所以岑参从小就比较懂事。十五岁时岑参在嵩山隐居,嵩山是那些喜欢隐居的高人们互相交流的地方,所谓隐居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说辞,其实还是为了引起官家的注意,为自己创造一个入仕的机会,在唐朝也算是入仕的一个通道,而其他朝代的隐士是真的修行之人,唐朝这里随便一个人都说自己是隐士,上到公主皇子,下到官员刺史,只要能结交,归隐这话随口就来,玩的就是一个潮流和氛围感。
岑参算是误打误撞,本来就是想着找个幽静的地方读书,没想到这嵩山成了风水宝地。可能是受身边人影响,也可能从一开始岑参就有光宗耀祖的想法,所以二十岁那年,他来到长安。初来乍到的岑参准备献书阙下,这个“献书阙下”是武则天的一个小想法,但只要她一开口,下面的人赶着献殷勤。城中立马就出现了四个铜箱子,其中一个箱子叫延恩,就是不管你贫穷或富有,不管你出身如何,不管你是健康还是患病,只要你有良策,都可以写成册子放大铜箱子里,如果你的计策被国家所用,你自己也跟着加官进爵。岑参这么做还真不是异想天开,他的曾祖父岑文就是靠着给太宗李世民献书而得到重用,广开言路肯定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有了曾祖父的例子在前面,岑参踌躇满志,他觉得自己和曾祖父一样身怀天下,自己这颗明珠肯定也会被世人看见,更会被皇帝重用。
可现实就是为了打击理想而存在的,这狠狠的一巴掌打得岑参黯然伤神,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献出的书册如同沉入大海一样杳无音信。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岑参往返于洛阳和长安,吃住上风餐露宿,仕途上求助无门,只能如同浮萍一样飘**在理想和现实中,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不过这十年的时间,他也完成了人生大事,比如说娶妻生子,也曾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出不少佳作来,还结实很多好朋友。皇天不负有心人,苦读多年后,岑参总算是有了满意的结果,三十岁的他成功上岸,成为了一名准公务员。只是唐朝的公务员任用制度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是盯着岗位考,上岸了就去对应的岗位任职即可。在唐朝上岸后,你只能等着朝廷任命,有背景有资源的准公务员能更快的获得更好的职务,无依无靠的人只能想办法结交权贵,或是苦苦的等着任命。
这一等就是三年,岑参等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官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这个官职的名称挺长,看着也不错,实际就是华而不实,根本不是什么大官,更没有实权,不过是坐在办公室里写点材料的普通小公务员罢了。换作别人能有一个官职就不错了,可岑参的志向远大,怎么能瞧得上芝麻大的小官。关键他在这次的考试中可是一甲第二名,也就是说他考了一个全国第二。这么好的名次意味着他才华横溢,凡是有才华的人身上都有些傲气,他怎么肯委屈自己呢。更何况看着和自己一同考试的同学,名次不如自己,官位比自己高,他还不气吐血了。不甘于平庸的岑参将目光投向边塞,希望在大西北发光发热。岑参的性格风风火火,说干就干。三十四岁这一年,他骑着马、哼着歌,**澎湃的向往着西北的生活。在去西北之前,他已经做好了相关调研,他决定投奔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安西就是现在的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岑参也是大唐诗人中,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去过新疆,看过新疆美景的诗人。去新疆的路上太过遥远,岑参走在路上看着月光,想起自己的家人,又遇到以前在长安的老朋友,心里感慨万千,一把鼻涕一把泪,想他才华横溢,原也是高门大户,一门三相的贵族豪绅,如今却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他只能远离家乡来到边塞这苦寒之地,或许才能找到一线生机。
千里迢迢来到边塞,岑参以为自己终于能大展宏图,打几次胜仗,或是在这里苦熬几年升迁,他相信自己再回到长安肯定能让人刮目相看,军功才是立足之本。可岑参还是太理想化了,到了这里他才发现自己还是做小文书,还是每天坐办公室,写写文件、打打报告,帮着上司整理文书。岑参彻底emo了,整日睡不着觉,他望着荒芜的沙漠,心里无限悲凉。自己不远万里来到这儿,可不是搞文字游戏的,他要上战场,要去军营,要面对敌人,要保家卫国。可如今又能怎么办,来都来了,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换了一个地方,又做了两年小文员,岑参再次回到长安述职时,心里憋闷的不行。他以为自己再次回到长安时会扬眉吐气,会得偿所愿,结果只是灰溜溜的走,还是催头丧气的回去,岑参惧怕亲人和朋友的眼光,好像每一个眼神都在怜惜和同情他。借调去那么远的地方,吃了两年的风沙,换汤不换药的过了两年,不只是岑参,就是认识他的人都会感觉可惜,都是普通打工人,大家都理解都明白岑参的心情。岑参也受不了这样的屈辱,他想辞职,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但考虑良多后,还是放弃了。
今时不同于往日了,岑参现在也是有家有业的人,没了这份薪水,老婆孩子该怎么活,至少现在不会将她们饿死,不用靠朋友接济,不用去乞讨,至少有一间屋子睡觉,桌子上有粳米填饱肚子。而且有了这个职位还能接触到政事,如果没有这个职位,自己彻底成为白身,那更对不起祖先。为了缓解心情,岑参、高适、杜甫三个人一起登上了长安慈恩寺塔。他看着美景,心中还是不甘,甚至写的诗都是劝自己,要不然算了吧,回老家躺平也没什么不好。或许自己可以钓钓鱼、种种地,也可以混日子活完此生。但只是想想罢了,毕竟岑参的祖先可是宰相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怎么能允许自己堕落至此。三十六岁的岑参再次打满鸡血,准备继续前进,人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前进,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时代抛弃。于是整日整夜的琢磨,最后还是给上级打了报告,请求再一次前往边塞。这真是硬核旅行博主,要去就去祖国最远的地方,沿着边防线打卡,成最牛旅行博主。这一次岑参跟着大将军封常清来到北庭,北庭就是现在新疆的天山附近,岑参是新疆死忠粉,新疆旅游宣传大使非他莫属。
不过这次不一样的是,岑参不再是小文员,而是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升职加薪心情好,岑参再次雄赳赳气昂昂的出发。而且他也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爆发期,每一篇质量都很高,不过遗憾的是,岑参还是没能建功立业,还是没有出人头地。或许他就适合做旅行博主,走一个地方发几组精美图片,加上几句精美的文案,不适合做官,没有做官的运气,其实唐朝绝大部分的诗人都适合做博主,岑参自己也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祖辈将好运气都用完了,到了他们这一辈就该走霉运。岑参还没感慨完人生,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朝大部分的诗人都经历过安史之乱,不过结局可不一样。有人下狱,有人被趁乱杀害,有人立军功,有人就此逃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巧的是岑参的俩位上司都在朝廷,安禄山带着二十万大兵直奔洛阳,玄宗李隆基赶紧派遣这俩位将军前去洛阳镇守。但将军在朝廷了,士兵还在北庭。俩位将军不可能孤零零的去洛阳,这不就成了螳臂当车。可自己的亲兵又赶不过来,只能临时招募士兵,招募来的临时兵,一点作战经验都没有,上了战场开始乱跑,不听指挥,只知道撤退,所以可以用四个字总结:一败涂地。洛阳保不住,只能退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大门,只要保住了潼关,就能保住长安,大唐就不会亡。封常清的想法是对的,可皇帝并不这样想。国家乱起来,牛马蛇神都跟着飘起来,有人在玄宗李隆基的耳边吹风,说俩位将军是讨伐不利,故意下令退守,而闭关不出的原因是想扣留军饷,可怜将军的一片苦心,到了小人嘴里全是错误。病急乱投医,敌人已经打到家门口了,皇帝心急如焚,理性全无,做出的决定也是糊涂之极,他竟然下令处死了俩位将军。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潼关失守,潼关没了长安跟着也没了。长安失守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唐朝彻底由盛转衰。岑参听说消息后也是无能为力,毕竟他现在所处的地方可离长安远着,就是想救人也来不及,不过在他年近四十岁时,还是跟着北庭大军回到中原。
安史之乱还没结束,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北庭大军伤亡太大,人数消耗殆尽,最后没办法赶回边疆,不过岑参在边塞认了一个义子,这可能是他在边塞唯一的收获,一次外出办差回来,恰好遇到几个人逗弄一个小孩。岑参当即写诗一首,小孩将此诗完整且正确的吟出来。
孩子的穿戴和唐人稍微有些不同,一看就知是外族,他很好奇孩子是怎么学的汉语,孩子才说自己家里以前也是书香门第,只是因为动乱跑到西域而已。孩子的父亲听说岑参的事,请求岑参收留孩子为义子带在身边教导,岑参还给孩子改名叫岑鹘。后来岑鹘果然没有辜负岑参的期望,不管是在军中做翻译,还是在朝中做官都很出色,这算是岑参愤懑不平的人生中唯一的一件幸事了。
回到长安的岑参,有杜甫等人的推荐任右补阙,但因为岑参太过于正直,频频上书给皇帝,都是大骂奸佞之人。皇帝不待见他,小人嫉恨他,他接连被贬最后到虢州做长史,虢州这个地儿对岑参来说实在是太熟了,之前他的朋友来此处上班,他还给朋友题了一首送行的诗《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没想道现在把自己也送这里来了。因为朝廷的动**,加上岑参本人性格耿直,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做了很多职位,最后在嘉州做刺史。可这个职位也没做多久,岑参又被罢官了,彼时的岑参已经完全看开,从二十岁开始,他一心想着报效祖国,两次奔赴边塞就是为了建功立业。但不管他怎么努力,都没能如愿,是时运不济,是无人赏识,更是性格所致。
岑参已经彻底想通,不再想着做官,被罢官后的他,虽想东归、却未实现,最后死在了异乡。岑参这一生写了大量的边塞诗歌,因为有多年的边塞生活经验,他的诗歌描述很多边塞风景,风格大多都是豪放不羁、雄伟壮阔,这也恰如他内心的抱负一般,可是心中虽有凌云志,却无乾坤扭转时,所以岑参的一生或许带有不少的遗憾与不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