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高适: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1 / 1)

史上最穷官三代,草鞋都穿不起,只能做乞丐去讨饭,最后靠军功逆袭封侯,爽文都不敢这么写呀。有些人出生在罗马,有些人天生就是牛马。高适出生时,家里穷得只能喝西北风,为了填饱肚子,他只能和家里人一起去街上乞讨过日子。有人的穷是因为祖上穷,没留下财产,可高适不一样,高适的祖上可是风光过的。高适的爷爷高侃是唐朝名将,可惜后辈不争气,爷爷去世后,家里没一个能顶事的人,所谓富不过三代,到了高适这一代时,家里穷的都快揭不开锅了,祖上的荣光与社会资源,高适是一点没享受到。可人穷志不穷呀,高适心里一直有光复祖上的理想,在他的血液里流淌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脑瓜里都是拜将封侯的理想。他坚信祖辈都做到的事,他也能做得到。

于是二十岁这一年,他带着理想来到长安,就是想找一个合适的工作,以此来养活自己,然后一步步图谋高升,最后成人生赢家。可长安不相信眼泪,多少才子在这里栽了跟头呢,高适没有混明白,只能伤心的选择离开,继续过四处飘**的日子。但唐朝也不是每个地方,都和长安一样富裕、一样充满机遇。大家饶了一圈,还是会再回到长安,毕竟天子脚下才是权利的中心地带。高适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在长安也没有住的地方,找工作更不顺利,长安的房价又高的很,高适一个连饭都吃不起的人,只好灰溜溜的离开长安。这个时候的高适,绝对想不到自己以后能在长安呼风唤雨,现在的他只能游**在梁宋等地,并且选择了物价和房价都很低的宋城定居。哪怕生活在物价如此低廉的地方,高适还得去要饭,他偶尔钓钓鱼种种地,但都不能裹腹。

生活的窘迫没有压倒高适,在宋城生活的日子里,高适依然没有放弃读书。只要是空闲时间,他都要拿着书看,即便是去乞讨的路上,也不忘记学习知识。就这样过了几年,高适觉得自己已经晓通古今,可以再次出门历练。他来往于燕赵等地,想投靠朔方副节度使和幽州节度使做幕僚,并且在这个时期写了很多诗。朝廷再次开办科举考试,高适不肯放弃理想,再次来到长安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试之前,高适意气风发,他认为自己如此优秀,还不轻松拿捏这次考试,高低做个官潇洒一下。但是现实是骨感的,理想是丰满的,结果就是毫无惊喜,他还是落榜了。来长安前,自信满满。离长安后,自卑满满。

三十五岁时,没房没车没存款的高适,只能再次回到宋城生活,在返回宋城的路上,他写了一首轰动整个文坛的边塞诗歌《燕歌行》。只可惜作品红,人却不红,他没能靠着这首诗吃到流量的福利,还是一直屈居在宋州,过着穷困撩倒的生活。不过生活总不可能永远这样波澜无惊,他四十岁时在睢阳时,遇到了从洛阳过来旅游的文化红人,这一遇还直接同时遇到了俩个,都是自带流量的大明星:一个叫李白,一个叫杜甫。这可是当时唐朝文坛最炙手可热的才子啊,也是唐朝诗歌创作的风向标,这次的偶遇对几个人的命运都有影响。李白和高适的年纪差不多,都比杜甫大上十来岁,但是他们之间却能聊得来。此时的李白拿着丰厚的退休金再游历山水,杜甫也因公务员考试失败而出来散心,三个人都没学历,也没正儿八经的工作,只剩下有感赋诗的才华了。

三个人如同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一见如故,一起喝酒,也一起作诗,聊不完的理想,吐槽不完的官场。反正三个人都觉得,我这么有才华,朝廷就是闭眼装作看不到,而且看不到也就算了,理想还是要有的,要不和咸鱼有什么区别。高适和李杜过了一段忘记官场,忘记烦恼的快乐日子后,也挥手分别了,毕竟人生不能一直这样荒唐下去,每个人都要自己的路要走。高适和李杜二人分开后,又遇到了琴师董庭兰,他当时没了收入来源,在长安实在混不下去,如今也是到处流浪胡混。幸好还有一把琴,偶尔卖艺换取生活费。董庭兰途径睢阳,在一个小酒馆里和高适碰见,都是不得志的中年人,二人把酒言欢,互诉衷肠,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个比一个惨。酒喝完了,饭也进肚子里了,到了结账的时候,俩个人大眼瞪小眼的看对方,双手插兜一摸,兜比脸都干净。可酒家不可能让他们走,没钱结账,那就留下来做苦力,或是押送官府处置,俩个人在各自的领域还算小有名气,这么丢脸的事怎么能让别人知道。高适赶紧作诗一首,劝解董庭兰结账,而董庭兰是真没办法,他这段日子都没怎么吃饱饭,他身上是真没有钱。本来就想着来酒家,随便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可正好遇到知己。遇到朋友肯定就要多喝些,再吃些好的下酒菜。不知不觉中花超预算,这可不能怪我。董庭兰也是囊中羞涩,但最后还是结了账。

又苦了几年,高适四十六岁时,总算是遇到了张九皋,张九皋是张九龄的弟弟,有了张九皋的推荐,高适做了封丘尉,一个芝麻大的官。虽然是芝麻小官,但是管着税收和治安的大事,关键他总算有薪水可以领,不用再做乞丐到处要饭了。从这一年开始,高适的运气总算是有了起色。四十七岁时,高适奉命送兵去,此去一遭让他感慨颇多,接连写了三首诗歌,可写了又怎么样,他就没有红的命,诗歌红,人不红,天生做不了文化红人。高适看见那么多士兵艰难度日,看见长安以外的地方哀嚎遍,高适是真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切,想让上司重用自己,运气这个事业很难说准,半生已经过去的高适愈发的艰难度日。又在这个职位上混迹两年,一眼能看见头的日子,高适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才华始终没得到施展,糊涂日子不过也罢。不管日子多难过,高适的脊背都是笔直的,这是文人的气节,也是文人的风骨。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四十九岁这一年,高适思来想去还是下定决心辞职了。

穷苦半生的高适,自己也没想到,天生还能掉馅饼,他也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前面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他的诗歌还是被人看到了。辞职不久后,梁丘将他引荐给哥舒翰,由此高适成了左骁卫兵曹参军,并立即赶往当时的前线河西。没想到从未参过军的文人,能在军营中如鱼得水,高适文能写出现象极流量诗歌,武能安邦定国,的确是有才华之人。哥舒翰位高权重且是朝廷红人,他十分看重和欣赏高适。有他的欣赏,高适一步步升迁。安史之乱后,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这个位置在军事上非常重要,相当于长安最外边的屏障。安禄山用各种计策引诱哥舒翰出战,但是哥舒翰就是不为所动。可玄宗李隆基坐不住了,他命令哥舒翰出城迎战,结果一败涂地,哥舒翰被俘。高适面见玄宗李隆基,讲述战败原因,又对时局进行透彻分析。高适口若悬河的说了一通,玄宗李隆基心想正愁没有合适的人打仗,这个人不就来了。高适说的这样有条有理,肯定能扭转乾坤。皇帝当即命令高适去辅佐太子李亨,不久后李亨登基为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

安稳的日子没过两天,永王李璘又叛乱了,皇帝让高适前去平乱,高适不负所托,平定了永王李璘。苦熬几十年,高适用战功证明自己的实力。但高适的老朋友李白可就惨了,李白连给永王写十一首诗,这不就是将自己钉在了叛军的板子上。现在永王没了,李白也跟着入狱。其实李白已经归隐山林,可永王三番两次请他,李白以为永王是正规军,是帮着平定叛乱的,加上盛情难却,这才帮了永王,没想到最后落下这么个结局。

在监狱中的李白,赶紧给高适写诗,老哥们咱以前可是一起喝过酒、骑过马的兄弟,你一定要帮帮我,要不然我这一次死定了。不止李白写诗求救,李白的妻子还几次上门拜访,但高适避而不见,摆明了自己的态度。高适为什么见死不救,是不是和李白绝交了。高适没有这么绝情,他只是铁面无私,也珍惜自己的仕途而已。他和李白多年未见,双方也没有通信,原本的那点交情,早已经消磨掉了。高适冒死上战场,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局面,怎么肯为一个板上钉钉的叛军说情。肃宗李亨为了立威,他连自己最喜欢的弟弟李璘都杀了,难道还能放过李白。求情的难度可想而知,高适为难也情有可原。多年前的情谊,不足以让高适冒险,人是情感复杂且多变的动物,会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性情。历史是残酷无情的,翻过一页就是一个人的一生。

不过人在官场上,谁也不好过,李白受冤屈,高适也会被诽谤。而且高适是很正直的人,他因为刚正不阿的性格,几次进言都被训责。诬陷他的人有了借口,使得高适在五十五岁这一年被贬为太子詹事。又过一年,高适因为各种原因,被委任到彭州出任刺史。这个时候他又遇到另一个老朋友杜甫,杜甫和李白境遇不同,待遇也不同。杜甫当时穷困潦倒,住着随时都能被风刮跑的茅草屋,和高适前四十年的生活的差不多。甚至高适比杜甫还惨,杜甫还有朋友救济,高适只能去街上乞讨。见此情景,高适时常接济杜甫,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给杜甫送去米面油。杜甫还专门写诗感谢高适,因为有了高适的帮扶,日子才好过了些。可见高适并不是无情之人,也不会嫌弃朋友落魄,只是真的无能为力帮李白。五十七岁时,高适改任蜀州刺史,这是平级调任,只不过换了地方而已。三年后,高适升迁为剑南节度使,同一年十二月,松州、维州、保州三个地方被吐蕃攻陷,高适年事已高,拼尽全力也没有保住这三个地方,最终三地沦陷。虽然打了败仗,但朝廷并没有责怪他。又过了一年,高适再次升迁做了刑部侍郎,而且还被封为渤海县侯,到此时此刻,高适是真活成了小说里的大男主。他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在几年之内,接连升迁,哪怕犯错也没被惩罚。皇帝也是看在高适曾经和他肩并着肩上战场的情谊,惦念着高适的好,因为有了战场上的深厚情谊,所以责罚他都不会太过。

高适在六十二岁时死亡,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能被追封可见皇帝是认可他的,对高适也是怀念的。回顾高适这一生,开局就是地狱,落魄的官三代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好在高适不坠青云之志,想着祖上的荣誉,他不肯成为一个流民乞丐,努力读书实现自己的理想,终于成了别人口中有出息的孩子。从草根逆袭到刺史,再被封侯加爵,已经成为了这一帮穷苦诗人们中的佼佼者。多少人都羡慕高适的运气,既在文坛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又能做地方大吏。高适也是盛唐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封侯的诗人,真正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高位,在困顿中乐观前进,功成名就时依然保持初心。李白对高适心怀怨恨,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冤枉,可站在高适的立场上看,李白并不无辜,所以高适没有因为个人私情放过李白,反而证明他自己是一个可以拎得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