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卢照邻:史上最惨才子的进阶指南(1 / 1)

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在文学史上也曾组团出道过,团名也很霸气叫“初唐四杰”,这四个人中要说最有钱的,且声望也极大的,那真是非卢照邻莫属了。其他人可能有钱,但都是土地主,到了长安之后,可没有人认可他的身份和姓氏。比如陈子昂,在梓州有钱,到了长安还要花费百万先营销一下自己。但范阳卢氏不同,可以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真正的名门望族,就连皇室宗亲也都抢着和范阳卢氏结亲,地位可见一斑。卢照邻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如此和谐的环境下,卢照邻按部就班的学习,小小年纪便才情斐然,在当地有了些名号。他的童年没有贫困,也没有叛逆,只有温良恭训。到了十来岁时,家里又给他请了明师,进行一对一教学。曹宪、王义方等人都是有名的教育家皆是他的老师。如果不是卢氏这样的大族,就是有钱都不一定能请到这样的大儒呀。

卢照邻自己也争气,自幼聪慧,尤其在文学上领悟力极高,加上还有名师加持,他就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到了十八岁这一年,卢照邻觉得自己已经有足够深厚的知识功底,可以到长安闯**一番了,故而来到梦想之城长安追梦。别人到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公务员,借此证明自己的才华。为了考取功名,多少人煞费苦心。但卢照邻不用,他凭借着范阳卢氏的名号,以及自己的真才实学,很快就在长安闯出自己的事业来,所以他是用游学的形式,打开自己的名气。初出茅庐的卢照邻成功的打入长安名人圈后,并很快就成为邓王李裕的头号秘书,他在邓王府上很受器重。李裕将卢照邻看作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这样高的评价简直让卢照邻受宠若惊。在府中工作十余年,卢照邻跟着李裕到处游历。更重要的是,李裕家中的藏书颇丰,借着工作之便,卢照邻还能博览群书,这使得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更上一层楼。

但好景不长,李裕去世后,卢照邻也不能再任职于邓王府,他被调到益州新都县当县尉。他对这个官职很不满意,相比之前连降三级不说,更没有欣赏他的伯乐。在邓王府上,李裕和他可是布衣之交,一直将卢照邻当做自己的司马相如看待,而且极尊重爱护他。不过幸运的是卢照邻在此期间,结识了另一位大才子王勃,俩个人简直是相见恨晚,有说不完的话。事实上,初唐四杰一直有联系,彼此之间惺惺相惜。仕途上的抑郁不得志,让卢照邻苦闷不堪,因为有好友王勃的陪伴,这才缓解一二。俩个人时常游历山川,并写出很多流传千年的诗歌。在这里,卢照邻不但有了好友,还结束了单身生活。元宵佳节这天,他和一名女子相遇相识。卢照邻情窦初开,和这个女子相约一生。俩个人就此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你写诗,我研墨,你看书,我掌灯,用四个字概括便是:琴瑟和鸣。

但人生怎么可能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去,尤其是像卢照邻这样的才子,一定要一波多折,才更有看点嘛,复杂的人生阅历是文人最好得灵感,才更能写出大量抒发感情的诗歌,幸福的日子过了两年,王勃来找卢照邻一起进京参加典选。卢照邻想想自己现在已经是白身,无功名无官位,又看了看已经身怀六甲的女友,他决定到长安去搏一搏,总比现在这样碌碌无为强呀,有了官位也能给老婆孩子更好的生活。可是范阳卢氏的名号并不一直好用,也可能卢照邻的运气在前半生已经用光,到后半生只剩下倒霉二字。回首他的前半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又师从著名教育家,可以说是如虎添翼。而后千里马又遇到伯乐,在邓王府过得日子也是潇洒自在,李裕将他视为座上宾,俩个人游山玩水也是不亦乐乎。

可自从李裕去世后,卢照邻的生活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次典选的结果自然是不尽人意,卢照邻心中苦闷,可那又能怎么办呢。文人发泄情绪的方法无非就两种,要么写诗,要么喝酒。如李白这样的豪杰,那就是喝醉了之后写诗。卢照邻显然没有喝酒这样的喜好,就剩下写诗了。卢照邻站在城墙上,观望整个长安城,惊艳千古的名作《长安古意》由此而来。不过卢照邻并不知道,他的悲惨一生却才刚刚开始。因为这首诗,他得罪了当朝权贵武三思。《长安古意》中有两句是比喻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也是暗示皇亲国戚现在看起来富贵逼人,可到头来却是一场空。他创作之时并没有特指谁,只是想说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真理和才华才能永世流传。但成也萧何败萧何,谁让卢照邻的才气大、名声躁呢,要是换作旁人写的也就算了,偏偏是他写的,很快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俗话说的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种解析版本横空出世。就和咱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一样,反正作者的心思,谁也猜不到。要命的是武三思看到了卢照邻的这首诗,他固执己见的认为,卢照邻写的这首诗就是在讽刺自己,就是在骂他们武家人。说实话,武三思确实有些过于敏感了。至于他为何这样敏感的原因,也很简单明了,武三思没什么才学,政治手腕也不怎么高明,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全靠着自己的姓氏,要不是因为他姓武,靠着武则天的关系,他怎么会有如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呢。总而言之,因为这首诗,卢照邻锒铛入狱了,得罪他们武家人哪有什么好下场呀。就像是陈子昂,不就是因为得罪人太多了,尤其他还了得罪武家人,即便是辞官回乡,也依然被武家人给迫害了嘛。

但范阳卢氏的余威仍在,家里人和亲朋好友到处奔走,终于将卢照邻从监狱里捞了出来。得罪武家人的后果很严重,还能活下去就已经不易了,更不用想什么仕途了。卢照邻也只能离开长安,去其他地方生活。命运并不想就这样轻轻放过卢照邻,出狱不久后,卢照邻患上一种名为麻风病的顽疾。即便是医学发达的如今,患上麻风病也不一定能够治疗痊愈,更何况是一千多年的唐朝。卢照邻的身体越来越衰弱,直到他发现自己的双腿渐渐麻木,并且没有了知觉,更加痛苦不堪。可痛苦是没有用的,疾病就像是恶魔一样缠绕着他,几个月后,卢照邻彻底成了卧床不起的废人,此时的他差不多四十岁。换作现代社会,还是大有可为的年纪。卢照邻不服输,也不认输。

人不能在苦难面前服软,卢照邻更不想放弃自己的身体。他去求神医孙思邈,希望他能治好自己的病。孙思邈同样欣赏卢照邻的才华,也不忍他受疾病的困扰。孙思邈带着卢照邻到山里去采药治病,可效果甚微。在治病时,卢照邻还问过孙思邈,自己的病究竟能不能治好。孙思邈很隐晦的告诉卢照邻,这是无药可医的病,只能告诉他一些保养身体的法子,尽量延长生命。当时的卢照邻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病情,身体已经到了半死的程度,气血不足、四肢无力,连五官都尽毁了,眉毛已经掉光,眼睛也快看不见了,简直就是生不如死。换做是谁得了这样的病都不会好受,更何况是出生显贵的卢照邻。他这辈子受的最大的苦就是在官场上不得志,哪能受得住这样的屈辱。从物质条件上来说,即便卢家不如从前,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卢照邻并没有到穷困潦倒的田地。从精神世界角度出发,虽然他在官场没建功立业,但他的才华是得到大家认可的,他所写的诗歌更是广为流传,作为一个诗人也算是心满意足了。可偏偏是这个病,折磨的他生不如死。

卢照邻彻底回归山野中,和鸟一起饮水吃饭,希望由此修身养性,拉近自己和仙人的距离。他白天读道士相关书籍,晚上炼丹药。人在生病的时候,多会将希望寄托于神鬼间。更让他痛苦的是其父去世了,对于卢照邻而言就是雪上加霜,每个月必有痛苦哀嚎的几天。气血不足、伤心过度,导致病情加重,卢照邻喝进去的药又都吐出来,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还不止如此,在患病期间,他想尽办法治病。老话说的好,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因病致贫的人从来不在少数,哪怕是卢照邻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为了治病,可谓是家财散尽,但顽疾始终还是没有得到缓解。因为买不起好的丹砂来炼药,劣质药物加重病情,留下病根。走投无路之下,卢照邻只能给自己在大城市的朋友写信,求助于他们,希望他们能给自己寄一点银钱或是药材。卢照邻甚至放下所有体面,不止给朋友写信,就是不相识的官员,他同样会求助,盼望着他们每个人能给自己两千钱,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不就是众筹嘛。

可是终究是人走茶凉呀,即便是卢照邻又如何,如今没有官位,不过是白身而已。他父亲已经去世,范阳卢氏的名号也不能再帮他了,这就是一个落魄的才子罢了。谁爱搭理你呀,谁肯无缘无故的帮你呀。在卢照邻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多是笑脸相迎的文人雅士,真沦落到穷困潦倒时,才更能看清这些人的真面目,彻底打破他对未来的幻想。可这一切,远在梓州的郭氏一点都不知情,她还以为是卢照邻抛弃了她。要说郭氏也是苦命人,孩子出生不久后就夭折了。本来就深受打击,加上丈夫对她又不闻不问,怎么活下来的都不知道。郭氏以为自己嫁给范阳卢氏就能过上好生活了,可好日子没过两年呢,丈夫去长安后不知所踪,孩子也没了,剩下她一个人孤苦的活着,日子可想而知。

这世界就是无巧不成书,郭氏巧遇了骆宾王,这骆宾王是谁啊,那可是敢连武则天都敢骂的主儿。他听说卢照邻辜负了郭氏,心里那个气啊,我怎么能认识这样的朋友呢,这不就是始乱终弃的渣男嘛。正义化身的骆宾王也不想顾及什么朋友的面子了,写了一首诗《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其中金句频出,看得人大快人心。但是卢照邻大喊冤枉啊,自己可不是不想回梓州去,自己这是病倒了回不去了。其实骂卢照邻是渣男也不冤枉,你给人肚子弄大,然后又跑到长安去求官,这么多年一点音讯都没有。哪怕是生病了,是不是也可以找人写信寄回去。非要骆宾王骂你的时候,你能喊冤了,要是不骂你,你就当缩头乌龟了。不管你是生是死,给人家一个消息,也别让人家苦苦白等。不过自古风流才子,卢照邻的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也是无可厚非,毕竟生病了,眼看着疾病治不好,卢照邻已经无活下去的希望。

卢照邻花光最后的银钱买了十几亩地,在青山绿水中选了一个风水宝地,给自己建了一座坟墓,他躺在坟墓中等待死亡的到来。古代的坟墓比较大,里面的生活用品也是一应俱全。可是等来等去,自己还没有死,无奈之下写下遗书后,便跑到河边一头扎进水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疾病再也不能折磨他了,他成全了自己最后的倔强。卢照邻的这一生,正好印证了他写的《长安古意》,不管你生前多么有钱、多么有地位,到死的时候都是一场空。财富和地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疾病整整折磨了他十多年,从刚开始的不服输、不认输,到后来放弃生的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他已经用尽所有力气活下去了,可现实一次次的给他打击,让他不得不重新树立自己的价值观,痛苦的结束生命。尤其是他自掘坟墓时,相信他已经和疾病和解了,领悟到了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