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育的内容与方法
赫尔巴特主张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德育应以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为前提,以仁慈观念的培养为主要内容,而以宽严相辅为方法。
为什么要给儿童以更多的自由呢?赫尔巴特认为,这样做将有利于因材施教。虽然在儿童的任性的最后迹象还未消失以前,仍必须加强管理的坚定性,但为了使儿童能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便使我们能研究他的个性,还是必须根据情况给予他尽可能的自由。
这一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是教给儿童关于“仁慈”的道德观念。在赫尔巴特看来,属于完善性的各种观念儿童几乎总是由自己形成的,而仁慈的观念则较少自我发展。但这方面的教导不能直接进行,而应通过两条间接的途径。一是合群精神或合群习惯的培养;二是对儿童的适当的关心。按照赫尔巴特的意见,首先应设法使儿童养成合群的习惯,而不应让他们单独地呆在那儿。这样,一旦儿童的恶意表现出格,我们就有了严格约束他的纪律。儿童越是习惯于服从伙伴中的共同意志,并在这种环境中活动和感到快乐,那么他就越不能忍受孤独感。我们让作恶的儿童孤独,就是对他的惩罚。而当我们重新把他接纳到伙伴中间来时,他就立即感到快慰。他强调这种合群教育必须及时,因为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就不会有好的效果了。其次,还应通过父母对儿童的恰当的关心来使儿童树立正确的仁慈观念。赫尔巴特认为,虽然一个儿童由于受到教育而不断地为仁慈举动所感动,但会因习惯而变得麻木不仁。所以,我们应当取消对他进行习以为常的关心。当我们重新给他以这种关心时,他就会把这种关心视为我们自愿的举动,并敬重这种举动。而假如儿童把为他们做出的关心视为我们的义务,视为某种机械的反应,那么这种误解便将会成为他们许多道德判断的明显的渊源。
赫尔巴特注意到,在4~8岁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情绪还直接依赖于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因此,长期地对他们不亲热会促使他们变得冷漠起来。假如我们不愿使儿童的心灵变冷,不愿扼杀其仁慈的萌芽,那么必须对必要的严格辅以宽容,而对宽容辅以和蔼可亲。在他看来,虽然在这个年龄阶段还不能完成仁慈观念的培养,但如果我们把同情感与仁慈信念结合在一起,就会有许多收获。
(二)智育
从“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出发,赫尔巴特十分明确地肯定“智育是全部教育的中心。”[57]如果说幼年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群精神和初步的仁慈观念的话,那么在完善思想范围方面进行初步的工作则是这一时期教学的主要任务。他指出,在这一时期如同儿童生长发育一样,他的能力与技巧也在增长。因此,应开始教学工作。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儿童的提问。他认为,儿童在努力谋求获得新经验的过程中,常会产生各种天真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存在着原始的兴趣。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指出:人们首先应通过扩展了的兴趣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性。赫尔巴特确信,多方面性应是德行的基础,培养多方面兴趣是使个体得以社会化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的任务。同时,激发兴趣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兴趣就是主动性。正是从上述思想出发,赫尔巴特主张应不断鼓励儿童爱提问的倾向,利用解答儿童的问题的机会,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回答儿童的问题必须及时而彻底,不应当拖延。教育者必须驾驭儿童情绪的波动,不可错过施教的良机。
赫尔巴特把4~8岁这个年龄时期的教学工作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前一阶段尚未开始正式教学,主要应当使包括回答儿童的问题在内的非正规教学,同引导、交际、活动以及从这里引起的习惯、锻炼、道德判断以及初期的宗教印象等结合起来,部分地应同阅读练习结合起来。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后期,可以开始一些较正规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赫尔巴特列举的教学内容包括组合、观察练习、计算、阅读教学、绘画、书写。他强调直观教学的重要性,详细讨论了直观教学的具体作法。如利用棋子、大头针进行观察练习;利用钱币来学习数数、计算等。赫尔巴特把游戏视为幼儿智育的重要方法。他认为:“在儿童的游戏中存在着认真的气氛,以及那种可以使他在快乐的时刻振作向上的自动努力。”[58]即使是最简单的玩具,只要是能动的,都能引起儿童各种表象的变更和联结,甚至伴随着儿童的内心冲动。年幼的儿童在游戏中还表现出独立性。因此,幼童的生动活泼的游戏甚至是我们所期待的一种现象。赫尔巴特建议成人常同儿童一起游戏,在游戏中把他们引导到一些有益的事情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