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儿童的早期教育(1 / 1)

(一)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母亲的使命

裴斯泰洛齐指出,人类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一如既往地支持改善学校和改进各种课型的事业,但直到现在几乎到处都忽略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在长达半个世纪所取得的经验和我内心深处的信仰告诉我:只要我们经过改良的培养和教育制度还停步于儿童最早期的教育阶段之前,我们就远没有完成自己所肩负的重任。”[40]为此,我们迫切需要争取最强大的同盟——母爱。只有取得广大母亲的支持,我们才能达到这一崇高的目的。

对于母亲在早年教育中的作用,裴斯泰洛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赞美母亲是“教育的第一位力量”,是培养人性的最重要的工具,甚至断言,除母亲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能实施正确教育方法的人。裴斯泰洛齐赋予母亲以崇高的责任,要求她们在这个利己主义横行的世界里,“把孩子天生亲近母亲的情感,逐步引导为能为美好的事业放弃个人利益且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仁爱之情”。[41]母亲的义务就是在家庭中做那些学校无法做到的事情,细心地观察儿童,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进行恰当而周到的关怀,以爱来获得教师的权威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

(二)德育

如前所述,裴斯泰洛齐肯定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性,把心灵的培养视为取得人世幸福的真正基础,一切贫困乃源于放任人的低级天性的要求。因此,母亲应尽可能早地激发孩子的高级天性,以对抗作为人的低级天性基础的动物本能。裴斯泰洛齐研究了儿童早期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首先应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母亲满足孩子的需要的相互接触中会产生诸如爱、信任以及感激之类的基本的道义。爱的最强烈的激励“对道德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应成为全部教育学的基础”。[42]裴斯泰洛齐提出了道德教育框架中非常重要的“共鸣原则”,认为道德生活不能指望通过压力、负担和强迫来取得,而应通过“共鸣”产生。就好比乐器,一根琴弦只有它本身振动起来才能引起另外一条琴弦的共振。教育者也只能通过自身的内在感情唤起孩子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力量。裴斯泰洛齐进一步指出,母亲不应让孩子的爱的中心停留在自己身上,她还得使孩子的爱升华、高尚化,教导孩子去爱周围的人,爱上帝。

早期道德培养的第二个任务是培养儿童的自我克制力。裴斯泰洛齐认为,在用开明的教育方法所能培养的一切道德观念中,自我克制是最难培养的,而一旦获得成功,它又是最宝贵的。培养自我克制,主要是养成习惯,这只能是长期的不断训练的结果。母亲应以身作则。如果母亲做不到为了母爱而牺牲自身的舒适和爱好,那她就不能期望孩子仅仅出于对母亲的爱而养成自我克制力。此外,母亲应注意观察,谨慎对待孩子的欲望,既不应忽视孩子的每一点合理要求,又绝不要听任孩子的非分要求,更不要滋长孩子的贪欲。总之,理智的爱与坚定不移是引导孩子做到顺从的两个法宝。

鼓励儿童在道德上逐步独立是早期道德教育的第三个任务。裴斯泰洛齐指出,孩子脱离母爱的直接影响的时候迟早会到来,孩子对母亲影响的直接依赖联系开始渐渐松动。这种联系的松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天生禀赋及身体状态。身体强壮的孩子很快地表现出他们不想依赖于他人的倾向,开始寻求智力和道德上的独立。母亲应鼓励这个方面孩子的尝试与练习,使孩子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开始既对事物又对人进行评价和判断。

裴斯泰洛齐关于儿童早期德育的理论有许多合理的方面。他认为加强道德训练来完成道德教育是不符合人的天性的,因而主张对道德的培养首先应从纯道德感情开始,而最后又和思想联系起来。同时,知、情、意、行并举,心、脑、手协调发展。裴斯泰洛齐研究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心和情;第二个阶段注重手(做、行动和意志);第三个阶段手脑结合起来,对他人活动的观察和评价、判断构成了认识真理的基础。这样,既突出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又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三)智育

裴斯泰洛齐重视发展儿童的智力。他认为,所谓“发挥大脑的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即认识能力、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三者组成所谓“智力”。在幼年时期,必须为脑的发展奠定基础。智力教育牵涉到认识和语言两个方面。认识是思考和判断的基础,语言则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

“智育永远开始于经验”,[43]这是裴斯泰洛齐的智育原则,也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实验活动的宝贵的经验总结。他认为:“思维能力是从客观物体给我们造成的感觉印象中开始的。”[44]母亲首先应鼓励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到物体对象上,告诉其名称并使之能区分物体的各个部分;其次引导儿童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物体的性质和特点,以培养其观察和判断的能力;最后,进一步解释事物及事件的原因,养成孩子追本穷源和爱思考的习惯。总之,裴斯泰洛齐把感觉、说话和思维这三种能力看做发展一切智力的手段的总和。“智力的起源就是分别地在感觉和说话的自然发展的连续阶段以及思维中发现的。”[45]

在智力教育的方法上,裴斯泰洛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实物教学是首要的方法。教育者必须时时刻刻用物体而不是用词语来进行教学,应尽可能少地向孩子提及那些不能作为实物让孩子看到的事物,始终坚持让孩子直观某件事物的同时说出该实物的名称。与此相联系,裴斯泰洛齐坚持“近环境教育法”,认为距离的远近对人的感官活动效果的好坏,在任何情况下均有决定性的意义。“近环境教育法”还能使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裴斯泰洛齐认为“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在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生活教育”原则。

为更有效地发展儿童的感觉能力,“还要编制训练感官的特定练习”。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要创立这种练习的独特体系”,[46]以发展和完善眼睛和耳朵。他建议感官练习要具有游戏的性质,务必没有丝毫的强制,并将这种练习与培养良好的审美观的练习结合起来。裴斯泰洛齐的这种构想直到20世纪初在蒙台梭利那里才变为现实。

裴斯泰洛齐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认为说话的能力对于思维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类用来组织从经验获得的知识并有广泛用途的一种特殊手段。他主张把感官的训练与说话器官的训练紧密地联系起来。

激发学习兴趣在智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不勤奋的根源几乎都是缺乏兴趣,而这种状况又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所引起的。他强调严格避免用恐惧的方法来激发学习热情,以免造成对学习的厌恶。应鼓励儿童更多地共同开动脑筋,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更少地消极被动听课,更少地因小小的、可以原谅的触犯课堂纪律行为而受到粗暴的处理。教师应用提更多的问题来推动学生,用范例来激励学生,通过解释使学生活跃,并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争取学生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裴斯泰洛齐的智育思想是他关于“教学心理化”口号的具体体现,也是将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康德的观照论运用到教学中的一种尝试。裴斯泰洛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培养智力确立为教学任务的人。他从心理学上具体论证了智力的本质,并探讨了发展智力的两个要素:直观和主动性。这对克服欧洲当时流行的实质教育论无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形式教育的痕迹。正由于这个原因,他后来被认为是“形式训练之父”,尽管在他的理论中还没有后来形式教育派的那种明显的片面性。

(四)美育

裴斯泰洛齐重视幼儿美育,认为它对儿童道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对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他所说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绘画、模型等内容。他认为音乐是德育最有效的辅助手段之一。音乐对人的情感具有最令人舒畅的突出影响,使心灵对最高尚的印象有良好的准备;能培养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并使人不断地杜绝一切恶念,开阔心胸,根除一切与人的本性格格不入的低级趣味与欲望。总之,音乐能陶冶心灵。

美术、绘画也是重要的教育领域。裴斯泰洛齐注意到,幼童也表现出模仿的欲望,应借此天赋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学习绘画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应通过写生画加以培养。练习了绘画之后可让儿童使用某种可塑而便于捏制加工的材料做模型。绘画和做模型对学习其他科目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

(五)体育

裴斯泰洛齐强调体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他指出,要想根据教育原则来发展人的一切禀赋,并把人的一切潜力调动起来,就必须注意体育,但人们常忽视这一点。

体操是裴斯泰洛齐最为重视的一种体育内容。他认为体操不仅对身体的益处很大,还可由此产生可贵的道德上的益处。因为体操能使儿童健康和愉快,这正是德育的极其重要的两个条件。体操还能激发儿童团结友爱的精神。“取得成绩的愉快、性格的坦率和正直、个人的勇敢和忍受疼痛的男子汉气概,同样也是早期和连续进行体操活动带来的、自然而持久的结果。”[47]

裴斯泰洛齐设想按儿童自然的动作来安排身体训练,如慢走、跑步、投掷、跳、击打、摇摆、推举、牵拉、攀爬等。他反对过早使儿童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认为这会导致儿童畸形发育,有害无益。他还主张将体操和儿童的游戏及自由玩耍结合起来,并重视将儿童贪玩的天性用在为他人、为公众服务上,使天生的欲望变成高尚的道德行为。裴斯泰洛齐重视体操的思想对于他的两位弟子欧文和福禄培尔产生深刻影响,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其老师的有关设想,并将这种思想变为现实。

(六)公共幼儿教育和幼师训练思想的萌芽

在《林哈德与葛笃德》(第三版)第三、四册(1819——1820年)中,裴斯泰洛齐提出了设立“儿童之家”的设想,以“接受和照顾那些母亲白天干活的学龄前儿童”。[48]同时,他认为让年龄大一些的女学生白天轮流来儿童之家照顾幼童,学习日后当母亲时应如何从德、智、体方面教育孩子,这对她们来说,也是富有教育意义的。裴斯泰洛齐还考虑建立第二个儿童之家,以便给年龄大一点的男孩子提供实习的机会,即帮助年幼的男孩逐步发展需用气力的、必须由男教师来教的技艺。

裴斯泰洛齐的上述构想已显现出关于学前社会教育和幼师培训的思想萌芽。他坚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帮助人民,并认为,“假如没有那种按照真正的人的教育原则把年轻人培育成教师和教育者的教育机构,那么,人的教育原则和教学艺术原则就不起作用。”[49]他建议在这类培养未来教师的学校只传授教育技能,使学生学会做教师。

关于女子师范教育的主张在裴斯泰洛齐的师范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他认为,首先应使女性具备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发挥杰出作用的能力,应该朝这个方向来教育女性。为此,有必要透彻而全面地理解和充分地评价女性,排除关于女子教育的各种偏见。裴斯泰洛齐注意到女性性格中所表现的情感占上风这一特点,要求在利用这种特点的同时,把母爱的情感和智力、意志力的发展协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