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1 / 1)

乌申斯基(1824—1870年)是沙俄时代俄国最著名的教育家,俄国国民学校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也是俄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创始人。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对于俄国学校和进步教育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为俄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乌申斯基的主要教育著作是《人是教育的对象》(1862—1867年)。他还为俄国小学编写了教材《祖国语言》(1864年)和《儿童世界》(1861年)。

(一)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

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充满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他坚决反对沙皇政府专制主义的教育政策,严厉批判把西欧教育制度移植过来的做法,建立起以民族性原则为基础的教育学体系。在1857年发表的题为《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中,乌申斯基较为集中地阐述了教育的民族性原则。此外,民族性原则贯穿在他的教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中。

乌申斯基把“民族性”视为随着欧洲近代国家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某个民族的共同性上。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的唯一源泉,因而也是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基础。他认为,民族性和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公共教育加强和发展着人的民族性;而建立在民族性基础上的教育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它有助于启发民族成员的智慧和自我意识,激发人们的民族情感。乌申斯基反对当时的西欧派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不同意斯拉夫派的保守主义倾向。他认为,民族性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东西,还需不断改善。所以,不能忘记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学习乌申斯基的作品,会使每一个教师能够自觉地对待现代教育学中的各种流派。

乌申斯基的“民族性”包含了爱国主义与人民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他要求教育科学和实际教育工作,都必须反映本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并促进它们的发展。乌申斯基相信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要求使教育还之于民。不仅要建立广泛的学校网,还应由人民自己来管理学校。乌申斯基尤其强调在人的形成中,应把本民族的语言放在中心地位,全部教育都应以本族语言为基础。他还要求培养年青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因此,应重视本国语文、历史、地理的学习。甚至自然科学的教学,也应该首先使儿童认识本国的自然。

乌申斯基的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国家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至今仍有启发和借鉴的价值。他的民族性原则对19世纪后半期俄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予了积极的影响。

(二)教学论思想

乌申斯基认为,教学论是教育学课程的“一半”。他在教学论中具体地贯彻了科学的教育学思想和民族性原则,尤其将心理学作为教学论的主要基础,创建了俄国古典教学论的完整体系。教学论学说是乌申斯基教育思想体系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生理学,尤其是心理学被乌申斯基视为教学的科学基础。他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建立教学过程。教师不仅应具备心理学的知识,还应在组织教学过程的时候,善于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乌申斯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构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意志过程,不仅要以一定的意志为基础,还应进一步发展意志。因为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智力劳动,仅靠趣味来学习是不行的。

乌申斯基既反对“形式教育”论,也反对“实质教育”论,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有其片面性,应在传授给学生以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乌申斯基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问题,探讨了教学过程的阶段以及教学的原则。他所编写的教科书《祖国语言》和《儿童世界》,在50多年里一直是俄国广大儿童的初级读本。

(三)论儿童教育

乌申斯基的重大历史功绩是他运用当时的科学成就,充分论证了教育学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基础,提出了以自然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科学规律为依据的教育和教学方面的建议。

乌申斯基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依据当时的科学成就,认为可以通过练习形成新的反射或破坏天然的、后天形成的反射,但破坏已有的反射比形成新的反射要困难得多。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良好的习惯,尽量避免坏习惯的形成。

在乌申斯基看来,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缺乏耐心,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意志尚很薄弱,头脑中的内容还很少,他们身上所产生的意向还很少在经常的爱好和**中找到抗衡的力量。因此,“在人身上培养合理的耐心是最复杂的和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4]

乌申斯基重视儿童的自由活动和独立生活在其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他分析了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两个因素:天性与生活条件,认为:“为了要形成刚强的性格,就需要有更多的感觉、愿望和行动,换言之,需要实际地生活。”[5]乌申斯基反对把儿童整天关在学校里,靠不断重复的一些道德格言和各种限制来管理儿童,而认为只有让儿童有适当的自由活动,给儿童的心灵和意志的独立生活留有合理的天地,他们才能为未来的性格积累材料,并很好地组织这些感知和愿望。因此,教育者应当培养追求自由的强烈意向。另一方面,乌申斯基也不赞成对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应制止任性和专横趋向的发展。

乌申斯基认为,培养儿童个性的主要因素是祖国语言和劳动,这些因素构成了人的生活的真正的大气层。他主张儿童从幼年期就接触本国语的语言宝藏,把祖国语言视为发展人的精神的强有力的手段。乌申斯基认为人对活动的需求在劳动中得到体现。只有劳动所产生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振奋力量,才是人的尊严的源泉。因此,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在人的身上燃起对认真劳动的渴望。

在谈到教育儿童的方法时,乌申斯基指出,儿童年龄越小,就越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如爱好、兴趣、情感和思维等。他要求教师保持“崭新的惊奇感”这种孩子般的能力,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接近,而这种接近是最有教育效果的。乌申斯基批评一些教师惯于恐吓孩子的做法,认为他们是用恐吓来掩盖自己不善于抑制愤怒。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做教师的。在他看来,恐惧是产生种种缺陷的根源,而勇敢才是人类心灵最伟大的品质之一。没有勇敢的品质,既不可能有高尚的活动,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思想和独立的性格。所以,教育者应保护儿童的可贵的勇敢情感,并使孩子通过克服恐惧的经验,把无理智的勇敢改造成理智的刚毅。乌申斯基对福禄培尔教育体系中过分规定儿童活动细则的做法,也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主张在7岁前的儿童教育中,采取边学习、边游戏的方法,而在此年龄之后,就必须对科学采取严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