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国幼儿教育概况(1 / 1)

(一)儿童慈善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8世纪后半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始解体,城市工商业有所增长,市民阶层对教育提出一定的要求。与此同时,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也影响到俄国。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曾实行一些开明政策。她写信邀请法国教育家来俄国,以帮助拟定俄国国民教育组织草案。她还起用十分了解法国教育学说的伊·伊·别茨考伊(1704—1795年)来从事改革教育机构的活动。1763年,别茨考伊呈给女皇一份奏折,请求为“弃子孤儿”在莫斯科开办教养院,并为贫穷的产妇在教养院内附设一所医院,奏折获得批准。1763年,在莫斯科开办了俄国的第一所教养院和产科医院,别茨考伊被任命为教养院的院长。1770年,在彼得堡开设了一所分院,不久这所分院成为独立的彼得堡教养院。稍后,教养院在各省市都开办起来。

别茨考伊负责的莫斯科教养院收容的儿童分为2~7岁、7~11岁和11~14岁三个年龄阶段。2岁以前的儿童由保育员照管,以后就转入“公共活动室”,用适龄的游戏和劳动来教育这些男女儿童。教养院主要依靠以各种方法募集的慈善经费来维持工作。别茨考伊的教育主张反映在他编著的一本教育指南《从出生到少年期的儿童教育论文选集》中。1766年,根据元老院的决定,曾在俄国各城市散发这本指南。别茨考伊企图通过教育改善社会,重视德育和体育,并主张依据儿童的爱好来进行智育。他还主张绝对禁止体罚。

1802年,彼得堡教养院在彼得堡近郊葛岑村开设了葛岑教养院。为降低儿童死亡率,1808年起,教养院把7岁以下儿童交给保护人寄养。1832年,俄国进步教育家奥多耶夫斯基、古里耶夫和古格里向教养院负责人建议,在教养院内附设学前教育机关,即为在保护人家中居住的7岁前儿童设立“幼儿学校”。但该建议未被采纳。于是古格里等人以自己的资金在葛岑教养院内设立了一所很小的实验学校,招收了10名寄养在居民家中的儿童。根据该校的经验,古格里在1837年改革葛岑教养院的原有做法,建立了如下制度:儿童4岁前交保护人养育。4~8岁就学于教养院内为他们设立的幼儿学校;分为小班(4~6岁)和大班(6~8岁)。8岁以后即可升入葛岑或彼得堡教养院。小班内没有严格的作业和上课时间表。古格里认为,小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幼儿的感受性和观察力,并使其获得初步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班则按照课表进行学习活动,内容包括:直观地研究外部世界的物体,智力练习,掌握朗读、计算和书写方面的技巧。

19世纪上半期,俄国一些进步知识分子试图组织社会力量来帮助贫苦人民。他们组成各种慈善团体,宗旨是给农民、乞丐和孤儿以帮助。1837年,彼得堡一所名为“劳动妇女救济院”的慈善机构开办了一个“收容所”,为出外谋生的母亲们照管孩子。收容所教儿童学习神学、阅读、书写、计算、唱歌、体操和手工等,以后又开设了四个分所。不久,在首都和其他城市中也设立了名为“孤儿院”的类似机构。1841年,彼得堡有6所孤儿院,共收容920名儿童。后来,沙皇政府把这些慈善机构收归政府管辖。

奥多耶夫斯基(1804—1869年)是孤儿院事业最初领导者中的著名代表。他为儿童编写了许多有趣并富有教育意义的读物,如《伊里涅爷爷的童话》。在《初步教育方法经验谈》中,奥多耶夫斯基系统研究了学前儿童的教育。他认为,正确地组织对儿童的谈话是保证教育效果的一种高超艺术,这种方法能使儿童在生活中所获得的观念明确起来。

(二)幼儿园运动和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19世纪60年代,俄国出现了以废除农奴制为核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各阶层人士在要求沙皇政府改革政治和经济的同时,也主张改革文化教育。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此同时,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也波及俄国。这两种因素推动了19世纪下半期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860年,在俄国出现了第一所幼儿园。1869年,在彼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月刊《幼儿园》。这份杂志的发行对于促进学前教育学成为俄国教育学中的独立分支,产生了积极作用,成为俄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1870年,在彼得堡、基辅等地成立了“福禄培尔协会”,并开展了普及福禄培尔幼儿教育理论和幼儿园的运动。1871年,在彼得堡创立了福禄培尔学院。以后,在俄国的其他地方也成立了一些类似机构。在俄国学前教育史上,这些福禄培尔学院就是唯一培养有资格的学前教育人员的机关。

在19世纪后半期的俄国,曾涌现出一批幼儿教育活动家,诸如阿·斯·西孟诺维赤(1840—1933年)、耶·恩·沃多沃索娃(1844—1923年)和耶·伊·康纳笛等人。她们受到19世纪60年代的社会教育运动的鼓舞,以及福禄培尔教育方法和乌申斯基的教育的民族性原则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幼儿园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以其创造性的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俄国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立出来的过程。在乌申斯基的影响下,她们强调民族性原则是幼儿教育的最重要的原则,主张俄国人民必须有自己的学前教育制度,重视俄罗斯祖国语言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倡导采用反映乡土自然生活及俄国民众日常生活劳动的游戏和作业,并用俄罗斯的民间歌曲和童谣伴随进行。

(三)19世纪末至十月革命前幼儿教育的发展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9世纪90年代,大工业急剧增长,妇女投入生产,无法照料和教育自己的儿女。与此同时,工人生活贫困,卫生条件恶劣,使得儿童缺乏合理的营养和照顾,死亡率很高。

政府仍继续推广孤儿院。1891年开始设立农村孤儿院。1901年,全俄共有80所这种孤儿院。各教区在19世纪后半期也开始设立孤儿院。至19世纪末,在莫斯科和彼得堡有50余所教区孤儿院。此外,在俄国各首府及大城市出现的一些资产阶级慈善团体,也为孤儿设立了各种慈善机构,如育婴堂、育婴孤儿院和平民幼儿园。1845年,在彼得堡开办了第一个乳婴期儿童的托儿所。1880年,在莫斯科纳门纺纱厂附设第一个工厂托儿所。1894年,在彼得堡开设了最早的免费平民幼儿园。以后,在其他工业城市也陆续出现了类似幼儿园。19世纪末,某些省的自治机关开始为乡村儿童设立婴幼儿夏令托儿所。与此同时,俄国绝大多数的纳费幼儿园都变成升入各种学校的预备机构。1896年,全俄共有66所纳费幼儿园。1903年,达到84所。1900年,在莫斯科开办了第一所以聋哑儿童为对象的纳费的寄宿幼儿园。1902年和1904年,先后在彼得堡和基辅开设了聋哑幼儿园。

20世纪初至十月革命前,沙皇政府仍然认为没有必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政府拨给学前教育的经费微不足道。由于政府不重视,俄国的学前社会教育明显地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欧。但在大工业中心地区,曾出现一些社会团体。它们大张旗鼓地宣传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并努力把教育科学的要求贯彻到家庭教育中去。若干社团还开设了为数不同的学前教育机关,并进行训练幼师的工作。1908年,基辅福禄培尔协会开设3年制“女子师范专科学校”,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所学前教育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