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或译蒙旦,Montaigne,1533—1592年)是文艺复兴晚期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散文作家及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是《散文集》(中译本名为《蒙田随笔》),于1580年出版,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其中有一些篇章专门论述或涉及儿童教育问题。
(一)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
蒙田认为,人类的学问中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一门就是儿童的教育。在人类,生孩子容易,但是,要将其教育成人,却是一件煞费苦心,困难艰巨的工作。他说:正如在农业上播种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种植本身都比较容易进行,但是一到所播下的种子破土而出之后,怎样培育它便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困难。对于人亦是一样,播种并不需要很多的工夫;但是,他们一出世之后,我们便有各种不同的关心,充满了烦恼和忧虑,不知要怎样养育和训练他们。他们天性的显露在这幼稚的阶段是那么暗昧,趋势又那么变化莫测,要想在这上面树立任何稳固的判断实在是很难的事。[11]
蒙田提出,生活中有一些不明智的教师,他们疏于研究儿童的天性,执教时往往和儿童的天性背道而驰;这些人经常花很多的时间去和儿童谈论他们的天性所不喜爱的东西,企图按主观意志控制儿童心智的发展,其结果,他们的教育工作总是事倍而功半。蒙田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天性,是不可能教育好儿童的。
(二)对教师的要求
蒙田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得当与否,完全在于导师的选择。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思想健全,有判断力,能充分理解人生意义的人,而不是成为徒有虚名的学者。为孩子选择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头脑精明的人,而不一定是头脑塞得满满的所谓学识渊博的人,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即:不能再用那种像把水灌在漏斗里一样的照本宣科、死读硬记的方法进行教学。作为教师,他不能老是先开口和自言自语,而要像苏格拉底那样,轮流听他学生说话。蒙田还引用西塞罗的话说:“教师的权威常常是好学的人的障碍。”所以,教师的正确做法是让学生在前面跑,以便分析其步法,判断自己应降低到何种程度去迁就学生的能力。蒙田强调说:“能够迁就和指导学生的幼稚步态就是一颗崇高强劲的灵魂的标志。”[12]
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注意让儿童理解所学的知识。判断儿童的进步不仅根据他的记忆力,还要根据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看他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表达所学到的知识,并能运用自如。要教育学生仔细筛选所学的知识,而不要盲从权威;要消化所学的知识,将其化为己有。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这种消化力。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工作者应当采取多种方法来锻炼儿童的思考力、判断力和理解力。
(三)反对娇生惯养及溺爱
蒙田注意到一种现象,即父母亲常常不能正确对待孩子。他不同意将一个孩子“挨紧抚抱,娇养溺爱,使其在父母的膝上长大。”[13]他对父母溺爱子女的表现及其恶果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说,那出于天性的挚爱使做父母的太温柔、太慈爱了,他们不忍惩罚孩子的过错,不忍看见他的饮食太马虎,不忍看他运动回来满头大汗、满身灰尘,等等;然而,欲使儿童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就必须在他小的时候一点也不姑息迁就,必须常犯医学的“戒条”,让他常待在旷野里,在警觉中过日子。单是锻炼儿童的灵魂还不够,还得锻炼他的筋骨。蒙田认为人们所训练的,并不单是灵魂,也不仅是肉体,而是二者不可分割的一个人,“要使二者齐头并进,犹如两匹套在同一根辕木上的马。”[14]
(四)重视道德教育
与伊斯拉莫斯一样,蒙田受到前人特别是罗马作家的影响,在儿童教育中,对德育甚为重视。他要求教师应当明了其责任是用对道德的挚爱多于对道德的尊崇来充塞孩子的心。教师应教育儿童树立这样的道德观:“道德的崇高和价值就在于实践时容易、快乐和有用”;并指出,“获得它的方法是自然,而不是勉强”;重要的问题是自幼培养。儿童犹如黏土,趁它还湿润而易塑,“让旋转的轮赶快把它抟造”。[15]在这里,蒙田从道德观到德育方法,已完全不同于中世纪教会那种禁欲的教条和强迫压制的方法,而采取了符合新兴市民阶层的世俗的、现实的内容和方法。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进步。
蒙田以其充满凌厉气势的生花妙笔捅戳了当时儿童教育中的种种毒痈。尽管他没有写下系统的教育专著,却在其散文中星罗棋布地镶嵌了充满睿智的教育思想的名言警句,足以警示世人并传诸久远。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洛克与卢梭(尤其是洛克)产生过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