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就业市场急缺高技能人才(1 / 1)

情景再现

深圳高技能人才紧缺 身价倍升超硕士

2012年12月10日至11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大会首设高技能人才馆,旨在加强与全球高技能人才行业的交流与合作。随着深圳经济总量的增大,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新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深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越发突出。而据此前的调查显示,深圳市技能人才缺口高达83万,其中高技能人才缺口30万,高技能人才的紧缺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瓶颈。

据统计,2011年,中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116万人。在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将得到进一步重视,技能劳动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将得到提升。如一个自动化的生产线也许可以替代100个一般技术水平工人的工作,但是生产线上机器的安装、运行和维护,则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对他们技能水平的要求比原来那些工人更高。

悦读明理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意识到,拥有和储备一流的技术工人是企业保持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技工的培养与使用也就非常重视。然而在中国,“技工荒”尤其是“高级技工荒”却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2012年3月,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中心公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各类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来看,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最大,分别为2.56、1.97和2.68(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表明市场中每个求职者所对应的岗位空缺数。如0.8表示10个求职者竞争8个岗位)。据一项数据表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制造业,缺工率高达46.3%,57.3%的制造业企业表示应聘者技能水平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人,影响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壮大。

据软件产业协会的统计:到2015年,中国的IT类人才缺口达300万,而国内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仅30万,“工程师和技师的缺口是世界性的问题,世界范围内缺口额约为40%”。根据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发布的“全球技工荒”报告,熟练工人是最稀缺的工种,连技师教育和工程教育发达的德国,亦有70%的国内企业面临着人才荒。

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未来十年发展的“硬”目标:

(1)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2)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

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从2011年到2020年,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工作项目。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对于高技能人才建设的目标、举措、载体、投入均已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车轮正隆隆前行。按照这一计划的要求,为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我国将加快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和掌握新知识、新工艺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从2011年至2020年,全国将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其中,国家重点支持50万名(每年5万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和领域的高级技师培训。

链接

学历与技能哪个更重要一直都是很多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当然谁都会想鱼和熊掌两者兼得最好,那么如果二者不可兼得的话哪个更重要呢?根据国家人才中心权威数据显示各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是高学历不敌高技能。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强劲,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政策,从培养、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加大支持力度,着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新技师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为改变技术工人匮乏的现状,国家在加大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力度的同时,大力提倡对技术的崇尚,大力发展以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为技术工人的成才打通上升通道。

学以致用

调查自己所在区域到底缺什么人才?哪些产业、行业和区域最缺人才?需求怎样?

名言警句

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唯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

——黄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