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除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那些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规范以外,常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古人的八德,也谓之八端,是为中华民族所认同并遵守的道德基本内容。其中,“忠”过去为忠君,自辛亥革命后废除帝制,到民国初年又是军阀混战,你方唱罢他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也无君可忠了,但忠还是要的,在陶行知那里,忠就变成了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职守。综观陶行知先生一生,为他的一生作了最完整的说明。他一生最大的事业,就是教育强国,教育救国。为兴教强民,他举办读书处,亲自编写识字课本,他以相当于传道德的执著,奔走呼号,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引车卖奖者流。为了劝说创办读书处,他把工作做到了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校长家中,也做到了北洋政府原总理家中。他也为此,与黄山抬滑竿的文盲、歙县书店学徒、武昌小学校长的包车夫交朋友,平等相待。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举为社长,张劲夫为总干事。同年5月,他被推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7月,他受救国会委派,出使欧、美、亚、非28国,在世界人民范围内宣传中国的抗日,为赢得世界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奔走呼号。同年他出席了布鲁塞耳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
陶行知先生的爱国是无条件无保留无止境的。他一生所行所事,除了爱国就是救国。
陶行知先生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德方面,除了“忠”这一字排除了忠君之外,其他方面有极为生动深刻的体现。
他事母至孝,他对母亲,在生活上贴心,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操心。既对母亲献以儿子之孝,又守着大义之礼。在母亲去后,因为他是全国名人,有不少人送来祭礼,陶行知先生全部拿来办学并作诗一首:富人一口棺,穷人一幢屋,哄得死人笑,忘却活人哭!这首诗体现了陶行知先生以天下为念,爱满天下的思想。颇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顾歌的胸怀。
“廉”是中国古往今来一切良臣能吏的第一操守,不廉者一定无耻,不廉者一定无信可言。担任公职,满脑子只有钱,就没有地方再容纳什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了。而陶行知先生一生从教办学,所有收放全用于办学,个人不沾丝毫。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中知与智通用。所以《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陶行知先生此三者齐备。他为抗日奔走呼号,出使各大洲28国,在国内与国民党特务多方周旋,可谡智勇无双。而他的爱满天下则是仁者爱人的最好诠释。
我们综观陶行知的一生,用中国传统儒家君子之道来衡量他,完全无愧于纯君子真君子。在他1946年7月25日不幸逝世后,毛泽东评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宋庆龄先生更称颂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生前曾评价说“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他也和宋庆龄先生一样,直接拿陶行知与早已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相提并论。
当年12月1日清晨,陶行知灵柩由上海运往南京晓庄公葬时。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到下关车站迎候,他亲自写了一首悼诗贴在棺材头上,抚棺大哭。诗云:
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
方圆中规矩,教育愈陶钧。
栋折吾将压,山颓道未申。
此生安仰止,无复可归仁。
注:陶钧: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本词注释很多,但多指规范,治理等意。